回力球據説有四百多年歷史,起源於西班牙,在東南亞一些國家流行,解放前上海和天津也曾舉辦,而澳門則在卅多年前引入,作為一種博彩活動。一九七一年八月成立“澳門回力球企業有限公司”,翌年五月在新口岸動工興建回力球場館,至一九七四年五月竣工,佔地面積四萬平方呎,規模及設備在當時東南亞數一數二,六月十五日啟用。
據介紹:回力球是一個直徑兩吋的羊皮小球,內包橡膠心,彈力頗大。賽時,球員右手握着藤織蕉形棒兜,在場上將球用力抽向前方的牆壁上,同場另一方球員則用兜接着反彈回來的球,隨即將球抽向前壁。這樣反覆抽球和接球,如果一方球員接不到球便作輸,以一局得球多寡定勝負。這種運動,表現球員敏捷的反應,靈活的走位及強大的臂力。開辦初期只設單打,後期增加雙打,更要講究技術與合拍。球員大多為西班牙籍,身價很高,後來公司為減輕經營負擔,增聘菲律賓及本地球手。
回力球在澳門出現,不但博彩業增加花樣,也成為本澳年青人喜愛的運動。當年,常見年青人在一些空地利用舊樓牆壁打回力球。球拍有藤織的,也有硬紙皮製的;球則用網球代替。這項活動隨着球館關閉後式微。
回力球博彩活動,勝負由個人支配,賭客深恐“造馬”,投注不大,反應冷淡,經營虧蝕。一九八六年,公司改組,業務仍無起色,至一九九零年八月停業。及後,場館改設娛樂場、戲院、酒樓、夜總會、酒店,經營多元化。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