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堂,字仙裴,祖籍顺德林头(今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林头村),定居香山县铁城(今属中山市石岐)。[1]进士、山西提学使、书法家。黄渭樵之父。 先祖迁居香山铁城,至玉堂是第六代。父亲黄焕寅,字茂东,号启明。[2]兄弟四个,玉堂排行第四。长兄黄玉书成为举人。二兄黄玉筵也是举人。三兄黄玉湖。 清同治十二年(1873),玉堂高中举人。[3] 同治十三年(1874),荣登甲戌科二甲第四十四名进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两任顺天同考官,后任侍读学士,官至山西提学使。 玉堂自小好学,博览典籍,入读词馆;历经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中华民国六个朝代,阅尽人间沧桑,看遍风云变幻。他为人谦虚,不耻下问。他任翰林院编修,经常将自己的诗词作品请教同乡私塾老师黄椒升(衍昌),一时传为佳话。黄椒升非常赏识玉堂的君子作风,专门填词一首赞扬他:“今日京华尘不染,甘向园林高寄。一番自笑,痴人如此,铁板铜琶流绝唱,对寒窗,静把吟毫理,歌一阕,西风起。" 黄家一直以诗书传家,却不喜做官。玉堂做了十几年官,开始厌倦,在母亲去世后,他辞官隐居,以文艺自娱自乐。 玉堂擅长书法,用笔浑厚,大度宽宏,结体舒博,章法疏朗有致,用墨浓重,法度严谨。书风与当时李其仪、李洵安、吴应扬等有相近之处,但他更突显个性。[1] 民国二年(1913),玉堂去世,终年72岁。 黄玉堂著有《瑞莲轩诗钞》、《痴梦斋词草》等书。顺德市博物馆藏有他写的《行书条幅》、《行书园面》。《广东文物》刊载简又文藏有他写的《字轴》。 [3]黄玉堂之子黄渭樵是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岭南双杰”之一。另一子黄元勋(孟徒)也是书法家。 黄玉堂任职翰林时,光绪年间,香山县连续几次发大水,毁掉不少农田。按照清朝惯例,水灾之后,农民可以围堤淤地,叫“围沙田”。光绪十二年(1886),水灾之后,黄玉书主持香山县“围沙田”工作。共有89户农民参与,每围一亩地,上交一定数量的银两。按照清政府要求,他们给香山县衙打了报告,获得批准。在89户农民各自上缴银两,还给水灾所毁土地的主人——顺德豪绅何太英补偿1700多两银子。 当时何太英之子何崇光,与黄玉堂同年成为进士,受到朝廷重视,担任御史总管。 何太英想趁修围堤之机,强占香山大南沙数百亩良田,遭到黄玉书等人拒绝。何太英看软的不行,就带着手下对“围沙田”的农民大打出手,并恶人先告状,指使何崇光弹劾黄玉书等人。 朝廷通知两广总督张之洞,让他尽快查清案件。张之洞详细了解情况后,秉公办理。何太英一看要吃亏,公然在公堂上把何崇光提拔的情况,写了小纸条递给张之洞。张之洞根本不吃这一套,把何崇光家族横行乡里的情况写成奏折,如实上报。结果何崇光及其父亲兄弟子侄七人被捕入狱。此案对中山影响很大,黄玉书按制度办事、张之洞秉公执法,成为当时香山街知巷闻的话题。[4] 清宣统元年(1909),黄玉堂担任香山县农务分会总理,举人刘曜垣等人任董事。顺德绅士冯国材在香山大黄圃成立安洲农务分会,管辖东海十六沙,冯国材任总理。同年冯国材之子冯毓灵成立龙洞农务分所,管辖西海十八沙。宣统二年(1910),大黄圃乡人、大理寺评事、举人何国华、乡绅李仲英等人为夺回大黄圃的土地,上告官府要求撤销安洲农务会,成立大黄圃乡分所,但未能得到官府的支持。[5] 现录黄玉堂的诗两首:[6] 《缪君星帆来书,自述迁居镜湖,暇与寺僧接晤,赋此答之》 镜湖今已属蛮方,迁地谁言便不良?古寺风清君自适,愁城日困我徒伤。 洁身转慨客无地,充耳还寻醉有乡。花事飘零春易尽,故应三径渐全荒。 《水龙吟‧对月》 麝兰香烬余熏,晚风轻篆炉烟细。珠帘初卷,一轮刚满,淡云无翳。漏响催莲,露痕侵桂,残机懒理。想妆楼夜悄,阑干倚遍,空惆怅,人千里。 为问人间天上,算团圆、一年曾几。栖鸦梦冷,吟蛩声咽,谁家秋思。渐减清辉,乍圆还缺,月犹如此。对中庭地白,含情待诉,欲眠犹未。 [1]卢德铭:《书坛名家——黄玉堂》,载“中山网",2008年8月28日,http://www.zsnews.cn/zt/zsarts/showcontent.asp?id=574430。 [2]《林达老师家世搜索之二》,载“新浪博客",2012年12月16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119fe20100i9lg.html。 [3]顺德市博物馆:《顺德书画人物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第111页。 [4]《林达老师家世搜索之四》,载“新浪博客",2012年12月16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119fe20100i9ml.html。 [5]陈贤庆:《天下粮仓》,载《中山日报》,2006年10月7日。 [6]邓国光、曲奉先:《中国历代咏月诗词全集》,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第1063页。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