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福祥,字亮予,號季薇、又作季眉,原籍香山縣隆都(今屬中山市大涌鎮)安堂村,生於澳門一個富商家庭。[1]英烈。 福祥從小廣讀詩文,喜談兵略,但屢試不中,創作《試場失意放歌》,以宣洩胸中的鬱悶。他在澳門長大,最知夷性,尤其對葡萄牙、英國等列強向中國大量輸入毒品鴉片、掠奪我國領土和資源的海盜行為,十分憤慨。他從小立下了禁煙驅夷的決心,積極擁護林則徐堅決禁毒的抗英行為,對誓死保衛國土、英勇戰死沙場的英烈極為欽佩。 1841年1月7日,英國侵略軍進攻珠江口大角、沙角山炮台。駐守的清軍官兵與侵略者浴血奮戰。副將陳連升及其子陳長鵬身先士卒,在武器落後、人員被大量裁減、英軍艦炮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仍不畏強敵,率領官兵拼死血戰,直到最後壯烈犧牲。沙角山炮台失守,副將的戰馬被英國侵略軍掠去香港。這匹訓練有素的戰馬,像他的主人一樣,“忍餓骨立,猶守節不變”而死。 福祥深有感觸,撰寫一首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義馬行》詩,序說:“義馬者,副將陳公連升所禦也。英夷入寇,副將提兵應敵,父子皆歿於陣,馬為逆酋所獲……飼以芻秣,不食,遂棄之深山中,馬得以生。嗟乎!一馬之微,猶能感主恩,思敵愾而況食毛踐土。可不思殺敵致果,馳驅報國哉!”詩中有“願乘此馬破夷狄,手縛單于靖邊域”等句,以示對英雄和戰馬的景仰崇敬,滿懷對侵略者的激憤和殺敵救國的抱負。 英軍侵佔香港,接連攻陷虎門要塞。福祥想到一定與林則徐被革職和琦善力反前任、妥協投降有關。福祥頻繁往來於省港澳之間,看到英夷的掠奪野心擴張,對廣州的安危十分擔憂。當時,林則徐被撤去欽差大臣和兩廣總督職務,移居高第街連陽鹽務公所。福祥和廣州民眾一起上門看望慰問林則徐,各界抗英群眾送來表揚、讚頌林則徐的頌牌。福祥自己送的頌牌寫著“千古吾師,繼往開來”,既讚美稱頌林則徐,又表達自己繼承禁煙抗英未竟事業的宏願。 英侵略軍開始武裝進攻廣州的部署時,為實現“忠孝兩全”,福祥晝夜趕寫《武裝保衛廣州的戰守方略》;帶著年逾七旬的老母親,專程從澳門趕到省城,把慈母安置到遠離廣州近百華里的花縣花山避戰亂,當即要求從軍殺敵。福祥首先求見廣州知府余保純,條陳武裝保衛廣州的方略。 余保純卻冷冷地對他,不屑地順手把《武裝保衛廣州的戰守方略》放在一邊,說道:“英軍炮利船堅,不好惹。他們遠渡重洋來此,志在經商,滿足了他們,自然不會搗亂。” 福祥想申辯幾句,余保純卻說:“杞人憂天!”福祥一怔,非常不滿,又不能在知府大人面前發作。他對余保純說:“余大人,學生只記住中國一句古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林某只求退敵救國,沒甚麼別的想法。”余保純氣得跳了起來,立即示意跟班送客。 福祥滿腔的愛國熱情,竟被余保純潑了一盆冷水,十分氣憤,後悔把《武裝保衛廣州的戰守方略》交給這樣的昏官。但他不死心,繼續尋找上陣殺敵、護衛廣州的門路。 當時祁𡎴被任命為兩廣總督。正好福祥的恩師、香山名士黃培芳做了祁𡎴的幕僚,黃培芳把福祥薦給祁𡎴。祁𡎴委派福祥招募水勇,組成“平海營”,任命他為“管帶”。福祥很快在珠江三角洲一帶招募得善泅且武藝高、有膽色的壯漢572名,配備好戰船16艘,領了足夠的槍、炮,經過短期軍事訓練,立即投入保衛廣州的戰鬥。 1841年5月20日深夜,清廷駐守廣州的靖逆大將軍奕山冒險夜襲英軍遭慘敗,率官兵退入城區緊閉城門不出。21日始,侵華英軍南北夾攻廣州。福祥管帶率水勇戰船先後在珠江河水道白鵝潭、泥城與英夷打了兩仗。奕山懾於英軍艦堅炮利,主動與英軍談和,簽訂《廣州停戰協議》,條件是向敵軍交出600萬元“贖城費”,把城區近四萬名清軍撤出廣州60里外。 福祥率水勇配合三元里103名鄉義勇反攻,與英軍爭奪城北高地四方炮台。福祥在陣地前沿,親自開炮轟擊炮台,壓住英軍的火力,掩護義勇衝殺。這次雖未有攻下四方炮台,但打亂了英軍當天的攻城計劃,打死打傷70名英軍官兵。“平海營”水勇犧牲五名,受傷數十名。 接著,福祥率“平海營”加盟廣東三元里平英團,並成為戰將,在泥城、牛欄崗一帶與英侵略軍打了一場硬仗,打得英侵略軍顧不得大英帝國的“尊嚴”,紛紛跪地求饒。英軍敗退回城北高地。數萬名義勇,與連夜趕來參戰的十多萬名珠三角各地的義勇,把敵軍司令部四方炮台包圍得水泄不通。 正要待天明全殲敵人,卻被廣州知府余保純出城替侵略軍解圍,軟硬兼施驅散抗戰民眾,把敵人從死裡救活。因為“平海營”是廣東三元里平英團中“半官半民”的序列,配有槍支火炮,在這次戰鬥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進攻廣州的英國侵略軍被廣東人民打敗,由清廷廣東當局派部隊護送退出珠江口。清廷制止平英團水勇、義勇截殺戰敗者。6月8日,英國侵略者全軍6000多人和大小艦船撤退到香港。這次戰役,侵略者傷亡慘重,英軍被平英團打死200多人、受輕重傷300多人、生俘15人,僥倖在戰場生還的,到港後許多患病或死亡。 英侵華海軍司令辛好士上校,被平英團打敗那天,因驚慌過度又中暑著涼,精神受到重創,熱病大作,五天後死於香港;參與指揮第三十七團的達夫陸軍上尉,在牛欄崗作戰感冒並患腦膜炎而病死,同葬在澳門。 6月8日,福祥等將領應邀出席廣州知府在大佛寺擺設的筵席,慶祝抗戰勝利。福祥獲賞帶藍翎。他捐資2100餘兩白銀置購洋槍火藥,封五品職銜,被委以率帶水勇護衛省城。 6月10日,福祥率“平海營”水勇撤離石井橋駐地之前,以個人名義擺設90桌酒席,大宴“平海營”全體水勇和平英團眾頭領及士紳。席間,福祥正式提出要收復香港。他對與會者說,今春英夷強佔我香港島,實屬無理兼可惡!牛欄崗大捷,英軍退回高地,全殲在即。當事者出城解圍,讓番鬼撤回香港。本人之見,萬不可讓英夷在港島盤踞,應一鼓作氣,乘勝收復國土,雪洗恥辱。否則,一日縱敵,數世之患。 平英團眾頭領對漢奸知府余保純放走英國侵略軍,一直心不甘,憋了一肚氣。現在聽福祥提出要追殲英夷,收復香港,一致同意,並作出戰術決策,伺機帶義勇出戰。 8月10日,英國政府新任命的駐華特命全權公使璞鼎查、新任侵華遠征軍總司令兼海軍司令巴加,帶領大批艦艇和軍隊來到香港。 8月21日,英軍傾巢出動,北犯福建、浙江。當時,福祥派潛港島的偵探瞭解到:璞鼎查、巴加率領的精兵艦船都已東進,錢糧輜重,俱屯在香港。留守香港的英兵只有三幾百人,都是羸弱之卒,且又無兵頭統領,只留一名管理民情兼理錢糧的官員監守。若此時出兵收復香港,燒其積聚,英軍進無所食,退無所據,不戰自潰了。 福祥在給祁𡎴的報告中,列舉出兵收復香港的有利條件,指出當時存在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可勝因素。特別強調說,比者官兵同心,紳勇欲戰,且自有三元里大捷,更覺勇氣百倍。他建議:“由香港後路,潛師襲取,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便可取勝”。 他重申“和不足恃”的主張,認為“香港不可不復”,倘若“今日尚持首鼠之端,他日必貽反噬之悔。”他上書兩廣總督立下軍令狀“乞即收復香港”,“願自率本隊以當前鋒,少有畏縮,即正軍法亦無悔焉。” 清廷廣東當局沒有採納福祥的意見,更沒同意他率水勇、義勇收復香港,使他報國無門,憋了一肚子氣。他針對兩廣總督和靖逆大將軍的“恐夷病”,陸續撰寫《論粵東事勢》和《論勝敗形勢》。在《論勝敗形勢》裡,他用具體的事實,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和國情,批駁英軍船堅炮利、不可戰勝之說。他還整理了在戰時寫的《三元里打仗日記》。 30日晚,英軍敗退回四方炮台,我水勇、義勇團把敵人包圍,終夜嚴守等待天亮後全部生擒。不料當局出城彈壓,訓斥水勇、義勇多事,驅散抗戰民眾,替英軍解圍,使義律、臥鳥古率部隊逃生。 英軍侵華頭目璞鼎查用武力逼迫清廷簽訂《南京條約》後,率艦隊南下,要進廣州城擴張。福祥把全體水勇開到珠江一線阻截。平英團各頭領在兩岸糾集20萬義勇聲援,堅決不准許英軍進入廣州,嚇得璞鼎查把艦隊停在獅子洋江面,最後撤回香港。 1846年下半年,福祥卸任護衛廣州的水勇管帶之職,出任江西贛州定南廳同知,之後升任南昌、撫州、饒州知府等職,仕途順暢。福祥擔任吉安贛寧兵備道駐守吉安之時,攻吉安城的正好是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部先鋒“花旗軍”頭領周春(後被洪秀全封為太平天國懷王)。 周春原是禺北太和市同升社學教頭、三元里平英團戰將,與福祥結為患難兄弟,感情甚篤。現在各事其主,兵戎相見。論實力,周春的隊伍此時擴充至兩萬人,比福祥的守軍強大兩倍。周春寫好一封信讓小妾飛舵鳳化裝農婦進城送給福祥,讓福祥反水,投奔太平軍,一起殺清妖,打江山。福祥閱信後,既喜又驚:喜的是圍攻吉安的太平軍頭領竟然是周春大哥;驚的是一旦朝廷獲悉,留在南昌城的家眷必定被滿門抄斬。福祥迷戀自己的仕途,沒與周春合作。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人向清廷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條約》,開放更多的口岸,准許鴉片貿易合法化的特權,遭到清政府的拒絕。侵略者並不死心,時任英國駐華全權公使、香港總督文翰和駐廣州“領事”巴夏里,先後到南京做說客,拉攏誘惑洪秀全聯手反清,但要價很高,遭天王堅決拒絕。英國人看到太平天國沒給他們好處,就與清廷聯合鎮壓太平軍。 當時南昌府正被太平軍包圍。其中英國人先後以送洋槍洋炮支援福祥,對付太平軍以解南昌之圍,作為誘餌拉攏他。福祥對英國人的侵略行為刻骨仇恨,尤其對未能收復香港一直耿耿於懷。他拒絕與侵略者合作,表示要收復失地香港並把英夷趕出中國。因政績卓著,福祥提升二品浙江布政使。 1861年12月,忠王李秀成率太平軍攻陷杭州,福祥被俘,李秀成待他為上賓,在忠王書房談論政事至深夜。福祥妻子潘氏、陳氏,在太平軍攻城時死於亂軍中。福祥的女兒自殺。幼子不知下落。忠王派出親兵替他找回。 福祥投誠太平軍,過了十多天,他不願留在軍營,想回鄉發展。李秀成送他300兩銀,他僅領了百兩,臨行前他寫信與忠王辭行。福祥激動地對李秀成說:“今世不能為友補報,來世不忘。忠王本事出色,未遇明君,好惜!好惜!” 福祥因參加平英團抗英救國以及對忠王李秀成的言行,使清廷極為反感。當福祥攜帶幼子離開上海回粵途經衢州時,被時任浙江巡撫左宗棠捕獲,1864年3月被殺害,年僅50歲。 周春率太平軍去劫法場,救不到林福祥,救回林福祥的幼子。 林福祥死前懊悔交加。[1][2] 林福祥還著有《平海心籌》等文獻。 [1]《林福祥》,載“中山市檔案資訊網",2011年12月6日,http://www.zsda.gov.cn/plus/php_mr_details.php?renid=443。 [2]《林福祥》,載“中國青年網",2011年12月26日,http://agzy.youth.cn/xzzh/yinglie/200912/t20091209_1105586.htm。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