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11/28
更新日期:2019/11/28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队武装封锁澳门的一次行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当时中国驻葡大使即于20日要求里斯本政府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8月31日,当时中国外交部欧洲司制定了战后对澳政策。粤省军民亦借此机会酝酿回收澳门。驻守广东的第二方面军军长张发奎借口澳门未派遣使节前来慰问,于10月间命令中山县县长张惠长及当地驻军159师师长刘绍武,利用民情,准备采取收澳行动。刘绍武下令该师陈庆斌团,师直炮兵一营屯集前山边境,对澳进行武装封锁和禁运,并计划待机一举回收之。12月下旬,经过葡萄牙当局的外交努力,在南京政府的指示下,此次封锁澳门事件方告平息。
封锁澳门事件
18世纪80年代葡萄牙王室强化对澳门直接管治权的行为。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澳葡当局根据葡萄牙殖民大臣卡斯特罗(Martinho do Melo e Castro)的指令(即王室制诰),在澳门进行了一场“政治改革”。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是加强总督的权力,总督不仅是作为澳门的军事首领,而且可以干预当地的日常政务,否决议事局的一切提案,成为澳门的最高首长;其次是解散过去的市政卫队,组成一支由100名火枪兵和50名炮兵组成的印度兵卫队,增强澳门的警卫力量;再次是确立由总督和王家法官审计国库收支,取消议事局代营的制度。
1784年澳门政治改革
葡萄牙在1974年“四•二五”革命成功后,新政府宣布实行“非殖民化政策”,承认澳门是中国的领土,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表明态度,即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且于1975年1月宣布与台湾国民党政权断交。同年,澳葡当局也开始在澳门进行一系列行政改革,葡萄牙撤走了驻澳门的军队,解散了陆军司令部与海防司令部。为加强内部治安力量,另组织包括治安警察厅、水警稽查队等在内的保安部队。这些措施改善了澳门与内地,葡萄牙政府与中国政府的关系。1979年2月8日,中国政府与葡萄牙政府在法国巴黎签署了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公报宣称:“两国政府将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的原则维持其外交关系。”并决定自当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在3个月内互派大使。关于澳门问题,葡萄牙政府承认,澳门是中国领土,目前由葡萄牙政府管理,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在适当的时期,中葡两国政府将通过友好协商来解决。中葡两国建交在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它为最后和平解决历史遗留的澳门问题打下了基础。
中葡建交
继西、葡、荷之后,英国成为最强盛的殖民国家。虽然葡、英间早于1661年订有《梅吐英条约》,但这并未能避免这两个盟国在欧洲以外的竞争、冲突。英国以履行条约之名,借口帮助葡人守卫澳门,行图占之实。自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之后,对葡萄牙人租占下的澳门觊觎不断。据统计,从1623年至1840年间曾发生10余起英人图占澳门事件。其中以1808年事件最为严重。1807“半岛战争”中,法军破里斯本,葡萄牙本土沦陷,王室出逃巴西避难。1808年8月,英印总督援引两国间的攻守盟约,要求澳督同意英军进驻澳门,以防法军的可能进攻。此议遭澳门当时总督花利亚(Bernardo Aleixo de Lemose Faria)拒绝后,英军强行登陆并占据砲台多座。
英国图占澳门事件
19世纪中叶澳葡借机向清守军报复并袭击关闸的事件。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的“关闸事件”,是关闸第二次遭受大规模进犯,且是遭受英、葡的水、陆夹攻。此次事件的引发,导火线是极力推行殖民扩张的澳督亚马留(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被望厦龙田村民沈志亮等人刺杀。1849年8月22日,亚马留被刺杀后,澳葡当局在英、美、法列强支持下,有恃无恐,借此挑起事端,于8月28日早晨,由炮兵军曹米士打基打率领100多名正规军和20名志愿军,携三门大炮,在快艇炮火支持下,对关闸发动进攻,战事扩展到拱北北岭,古关闸城楼被炮火轰毁。驻守关闸汛营的清军兵力薄弱,由于援兵未到,面对来势汹汹的葡兵,措手不及,不战而退,关闸为葡兵占据。在关闸事件中,葡兵1名重伤,清军4人死亡,葡兵且将战死的1名清兵的手臂和1名军官首级砍下,作为战利品,挂在竹竿上,带返澳门,游街示众。经此一役,清军退守前山寨。这是清王朝在澳门的主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的一次重大事件。
1849年关闸事件
为确定澳门界址举行的重要谈判。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订明,澳门界址未划定,要俟两国派员妥为会订,再行特立专约。1888年底,中葡政府曾举行划界谈判,未有结果。1909年(清宣统元年),中葡于香港再次会谈,中方代表为中法云南交涉使高而谦,葡方代表为葡属东非殖民地总督马沙度。葡方提出将北山岭、内港、对面山、氹仔、路环及大小横琴岛,总共326平方公里面积归属澳门的无理要求,引起广东和中国内地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香山、广州等地以及世界各国侨社均成立勘界维持会,怒斥澳葡侵略行径。高而谦故意拖延,会谈僵持数月。马沙度提出将澳门问题提交海牙国际法庭裁处,遭清政府拒绝。香港会谈于同年11月13日结束,后到北京会谈,均无结果。辛亥革命后葡萄牙政府多次照会中国政府要求重开划界谈判,因葡方仍持原有立场,故未重开,澳门界址也一直未被划定,悬而未决。
中葡勘界谈判
鸦片战争后,葡萄牙政府和澳葡当局加紧对澳门地区的殖民扩张。亚马留于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4月21日抵澳门任总督,更加肆意践踏中国政府在澳门的主权,拒交商税和地租,关闭中国在澳门的官署和驱赶中国在澳门的官员,强行拆屋挖坟,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香山望厦龙田村民沈志亮等人因先人骨殖被毁,于1849年8月22日与郭金堂、李宝、张根、郭洪、周玉和陈发等人经过周密的计划,趁亚马留于傍晚到望厦龙田村骑马打鸟取乐之机,埋伏在距离关闸300米处,对其实施突袭,致其当场毙命。亚马留的随行副官也被砍伤,仓惶逃回澳门。沈志亮等人的英雄行动震撼了葡萄牙当局,他们立即对望厦等地居民采取报复,同时照会广东政府严惩凶手。英、美、西等国领事馆发表声明支持澳葡当局。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屈膝妥协,将沈志亮杀害于前山,郭金堂发配充军,并把亚马留的残肢交还葡方。香山和澳门人民厚葬沈志亮于前山寨城西门山坡(今前山镇西门大街,山坡已毁),立碑“义士沈志亮之墓”,以志钦敬追怀。
亚马留被杀事件
英国人司各脱因杀人被清朝地方政府处决一案。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12月14日,在商船上当舵工的英国人司各脱(Francis Scott),与由他雇请来澳门工作的华人刘亚米斗殴,刘亚米被司各脱用刀砍伤致死。澳葡当局逮捕、审讯司各脱后,由于他拒不认罪,即认为他无罪,并拒绝把司各脱依法送往香山县丞衙署受审。广东当局遂关闭关闸,停止对澳门的粮食供应,澳葡当局被迫交出罪犯。中国官员对司各脱进行审讯,司各脱起初继续抵赖,后因有人出庭作证,才供认不讳。经广东大吏覆核,司各脱罪行确凿。1773年2月23日,广州知府到澳门与澳葡当局一起处死了司各脱,结束了这一场冲突。居澳的各国人士包括葡人,都进一步认清了当时葡萄牙在澳门的地位,澳门的真正长官,是驻扎澳门的香山县丞。
司各脱被处决案
1839年9月3日(清道光十九年七月廿六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偕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统领将备管带弁兵巡阅澳门。当日,林则徐一行于早晨由前山整队出发,入关闸,巡视澳门查禁鸦片。澳葡理事官率领4名军官、100名士兵,在古关闸恭迎。林则徐一行,驻莲峰庙正殿,接见澳葡理事官,向理事官申明禁令,谕以安分守法,不许囤贮鸦片,不许徇庇奸夷。接见后,林则徐赏给澳葡官员色绫、折扇、茶叶、冰糖等中华特产,赏给士兵牛、羊、酒、面及银元400元。接着,林则徐在莲峰庙向天后、关帝神殿进香后,一行从三巴门进入澳门城区,经大三巴牌坊、关前街、医院街、水坑尾、南湾、红窗门,至妈阁庙向天后进香,巡视了澳门主要街道。沿途督率随员抽查洋楼、民房,见租赁给不法英商的房屋已经关闭,各座洋楼没有烟土贮藏。巡视途中,居澳华民搭盖牌楼,扶老携幼,夹道欢呼。三巴、南湾、妈阁等澳葡炮台鸣炮十九响,以最高礼遇隆重欢迎。当天中午,在澳葡官员护送下,林则徐一行离开澳门,返回前山、石岐。林则徐巡澳前已派员往澳门查户口、销鸦片,从澳门搜集外文资料编印成《澳门新闻纸》,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译报和类似的参考消息。林则徐巡澳虽只3个时辰(6小时),但影响甚大,再次显示中国政府对澳门享有主权。1989年为纪念林则徐巡阅澳门150周年,当年12月初在澳门举行庆祝大会和“林则徐与澳门”学术研讨会,莲峰庙值理会在庙前竖立林则徐纪念雕像,并于1997年在雕像旁建成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巡阅澳门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