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环葡韵住宅式博物馆,为原澳门八景之一“龙环葡韵”的主体构成部分,由5间独立的别墅组成,自西向东一字排开分别为“土生葡人之家”、“海岛之家”、“葡萄牙地区之家”、“展览馆”及“迎宾馆”。这5幢建筑于1921年落成,本为离岛高级官员的官邸,亦是一些土生葡人家庭的住宅;20世纪80年代,鉴于葡国政府于1978年宣布海外的殖民地区全部废除,故居住于此的高级官员及其家属逐渐离开,使得这5幢建筑显得很是冷清,为此澳门政府旅游司(现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将之收购;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该5幢建筑被评为具有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群,政府决定将这一建筑群进行彻底修复,并改建为博物馆。1999年12月5日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

顾名思义,龙环葡韵住宅式博物馆除了建筑风格具有葡国韵味外,其展览内容也大致围绕葡国人生活及其民俗风情展开。5幢别墅的建筑风格均仿照当年葡属马来西亚及印度的都市式房屋设计,以绿色、白色为主,方形屋顶,易于散热的阳台,门窗按双中心对角而建,这便配合了澳门的亚热带地区气候。

以下分别为5幢建筑的介绍:

土生葡人之家,因展示土生葡人的物品而得名。土生葡人,主要是指当时葡萄牙人与东南亚一带的马来人、菲律宾人及南亚的印度人于澳门通婚后产生的族群,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一般信仰西方宗教,又明显带有东方的生活特点。土生葡人之家楼高两层,设有主人房、饭厅、厨房、浴室、睡房、书房等各展室供人参观。馆内大部分的展品均是来自澳门定居已久的家庭,内容包括20世纪初期的胜家缝纫衣车、葡式家具、宗教画像、书籍等,展品风格既中又西,透过参观,游人可了解20世纪初澳门土生葡人的生活方式及居住状况。

海岛之家,反映路环和氹仔历史风貌的小型博物馆。昔日该馆透过展示的文物、图片、说明文字等向游人介绍路氹的历史发展情况,随着路氹历史馆的开幕,展品已移往路氹历史馆展出。该馆曾设“昔日葡韵情怀展”,内容以葡国风韵为题材,展品包括家具、服饰、旧照片、单据等物品,均反映出昔日土生葡人于澳门的生活情况,亦曾推出“土生葡人图片展”,展区分为“土生葡人的生活习俗”、“土生葡人的教育”、“土生葡人的宗教信仰”等主题,借此让市民进一步了解土生葡人的生活面貌。

葡萄牙地区之家,楼高两层,透过馆内富有特色的服饰、图片、手工艺品、人像模型等展品,以反映葡萄牙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的风情。

展览馆,不定期举办各类型的展览,包括以摄影、陶瓷及雕塑等题材为主题之专题展览。更邀请到来自世界各地,如香港、上海、台湾、韩国、波兰及墨西哥等的资深艺术工作者,将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度之艺术带来与市民游客分享,并藉以进一步加强本澳与各国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迎宾馆,楼高两层,并不对外开放,主要用于官式宴会、举办文化艺术讲座或特色美食活动等,“镜海茶缘”是为其中一例。

2016年9月,特区政府重新整合利用龙环葡韵的五座建筑,由西向东分别为“葡韵生活馆”、“汇艺廊”、“创荟馆”、 “风貌馆”、“迎宾馆”,当中结合特色展览、露天表演及节庆活动等元素,使之成为展示葡语国家文化,以至世界各国文化特色的舞台。

龙环葡韵住宅式博物馆对开的一片浅滩,名为望德圣母湾,又称为后背湾,昔日法国人Charles Ricou有意在此开办由澳门至香港、广州的飞机航线,并已购入飞机,后来因波折重重而胎死腹中。虽然澳门航梦未能成事,但凑巧这时孙中山先生为了讨伐桂系军阀,有意购入飞机成立空军队伍,但当年6架飞机总售价为3万元,孙先生无力支付,幸得卢廉若得悉此事,购置了其中一台转赠孙先生。尽管捐款后来陆续筹得,但亦无改澳门人购下中国国民革命政府第一架空军飞机的事实。1927年澳葡政府在这里设立了海事航空中心以增强澳门陆空的防卫能力,但该中心至1933年便宣告停办。

1968年由于路氹连贯公路的启用,形成泥沙堆积的情况,而后背湾亦成为了一片淤泥地。随着时间推移,泥地渐渐成为了红树林,各种鸟类和鱼类亦在此出现,据附近老居民所述,从前这里不时也能看到弹涂鱼和褪了壳的蟹。可惜的是近年路氹城的发展已令红树林这特色环境消失,代之政府在这里种植了莲荷,并成为了澳门荷花节重要的展示场地。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