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為原澳門八景之一“龍環葡韻”的主體構成部分,由5間獨立的別墅組成,自西向東一字排開分別為“土生葡人之家”、“海島之家”、“葡萄牙地區之家”、“展覽館”及“迎賓館”。這5幢建築於1921年落成,本為離島高級官員的官邸,亦是一些土生葡人家庭的住宅;20世紀80年代,鑑於葡國政府於1978年宣佈海外的殖民地區全部廢除,故居住於此的高級官員及其家屬逐漸離開,使得這5幢建築顯得很是冷清,為此澳門政府旅遊司(現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將之收購;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該5幢建築被評為具有建築藝術價值的建築群,政府決定將這一建築群進行徹底修復,並改建為博物館。1999年12月5日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供遊人參觀。

顧名思義,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除了建築風格具有葡國韻味外,其展覽內容也大致圍繞葡國人生活及其民俗風情展開。5幢別墅的建築風格均仿照當年葡屬馬來西亞及印度的都市式房屋設計,以綠色、白色為主,方形屋頂,易於散熱的陽台,門窗按雙中心對角而建,這便配合了澳門的亞熱帶地區氣候。

以下分別為5幢建築的介紹:

土生葡人之家,因展示土生葡人的物品而得名。土生葡人,主要是指當時葡萄牙人與東南亞一帶的馬來人、菲律賓人及南亞的印度人於澳門通婚後產生的族群,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生活習慣,一般信仰西方宗教,又明顯帶有東方的生活特點。土生葡人之家樓高兩層,設有主人房、飯廳、廚房、浴室、睡房、書房等各展室供人參觀。館內大部分的展品均是來自澳門定居已久的家庭,內容包括20世紀初期的勝家縫紉衣車、葡式傢具、宗教畫像、書籍等,展品風格既中又西,透過參觀,遊人可瞭解20世紀初澳門土生葡人的生活方式及居住狀況。

海島之家,反映路環和氹仔歷史風貌的小型博物館。昔日該館透過展示的文物、圖片、說明文字等向遊人介紹路氹的歷史發展情況,隨着路氹歷史館的開幕,展品已移往路氹歷史館展出。該館曾設“昔日葡韻情懷展”,內容以葡國風韻為題材,展品包括傢具、服飾、舊照片、單據等物品,均反映出昔日土生葡人於澳門的生活情況,亦曾推出“土生葡人圖片展”,展區分為“土生葡人的生活習俗”、“土生葡人的教育”、“土生葡人的宗教信仰”等主題,藉此讓市民進一步瞭解土生葡人的生活面貌。

葡萄牙地區之家,樓高兩層,透過館內富有特色的服飾、圖片、手工藝品、人像模型等展品,以反映葡萄牙不同地區少數民族的風情。

展覽館,不定期舉辦各類型的展覽,包括以攝影、陶瓷及雕塑等題材為主題之專題展覽。更邀請到來自世界各地,如香港、上海、台灣、韓國、波蘭及墨西哥等的資深藝術工作者,將世界不同地區和國度之藝術帶來與市民遊客分享,並藉以進一步加強本澳與各國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

迎賓館,樓高兩層,並不對外開放,主要用於官式宴會、舉辦文化藝術講座或特色美食活動等,“鏡海茶緣”是為其中一例。

2016年9月,特區政府重新整合利用龍環葡韻的五座建築,由西向東分別為“葡韻生活館”、“匯藝廊”、“創薈館”、 “風貌館”、“迎賓館”,當中結合特色展覽、露天表演及節慶活動等元素,使之成為展示葡語國家文化,以至世界各國文化特色的舞台。

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對開的一片淺灘,名為望德聖母灣,又稱為後背灣,昔日法國人Charles Ricou有意在此開辦由澳門至香港、廣州的飛機航線,並已購入飛機,後來因波折重重而胎死腹中。雖然澳門航夢未能成事,但湊巧這時孫中山先生為了討伐桂系軍閥,有意購入飛機成立空軍隊伍,但當年6架飛機總售價為3萬元,孫先生無力支付,幸得盧廉若得悉此事,購置了其中一台轉贈孫先生。儘管捐款後來陸續籌得,但亦無改澳門人購下中國國民革命政府第一架空軍飛機的事實。1927年澳葡政府在這裡設立了海事航空中心以增強澳門陸空的防衛能力,但該中心至1933年便宣告停辦。

1968年由於路氹連貫公路的啟用,形成泥沙堆積的情況,而後背灣亦成為了一片淤泥地。隨着時間推移,泥地漸漸成為了紅樹林,各種鳥類和魚類亦在此出現,據附近老居民所述,從前這裡不時也能看到彈塗魚和褪了殼的蟹。可惜的是近年路氹城的發展已令紅樹林這特色環境消失,代之政府在這裡種植了蓮荷,並成為了澳門荷花節重要的展示場地。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