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妈阁风景,以古石胜,悬崖峭壁,满勒诗文,楷草篆棣,各擅体裁,韵律唱酬,自多妙句,琳琅满目,石刻斑斓,或为名流政客之公干留题,或为文友词人之纪游遣兴,所书者之人名姓氏,其勒石之月日岁时,间有事迹可攷,而足资历史研究者。兹就所知,略录于后,固不免挂漏之愆也,唯望大雅君子,斲误补遗,则幸甚矣。查摩崖所刻各诗中,有五言律诗一首,为清朝乾隆年间,署名浮山张道源所题者,后来之文墨客,步其韵而和者,不下十余首之多。其原诗云: “迳转莲花岛,天然石构亭,当轩浮积水,护楫有仙灵,海觉终宵碧,榕垂万古青,鲸波常砥定,风雨任冥冥。”张道源为清朝乾隆时广州知府,能诗善政,当时因外交纠纷事,奉命来澳办理封关。迨事平定后,莅妈阁庙拈香,留诗刻石,故其有“鲸波常砥定,风雨任冥冥”之句也。兹据《香山县志》所纪该次交涉事如左:“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一七八七),黑奴饮营地街,醉卧,不服夷官约束,夷官以肆主之卖酒黑奴也,反责之,邻肆与辩,遂迁怒,督黑奴拆毁寮铺,殴伤人民,并纵黑奴在望厦村偷窃滋事,货船到澳,不报地方官,往澳弹压,强词不顺,知县彭翥谒督抚,调香山协移驻澳门,以缉捕台匪为名,实防御澳夷也。又饬广州府张道源到澳封关,禁民居卖爨具食物,夷众惧,引罪输服,迺复开市贸易。”云云。自从清朝乾隆年间,广州知府张道源来澳,曾题下一首五言律诗在妈祖阁石崖上,后来之人遂争相步韵。香山知县许敦元来澳,亦步其韵,和诗两首。但刻于妈阁石崖上者,只得其“次韵之二”一首,诗云:“莲峰回镜水,石壁峙兰亭;几度招仙侣,何年擘巨灵;云垂沧海白,潮涌万山青;小憩幽严下,尘心落冥冥。”而其“次韵之一”则载在香山县志中,诗云:“石磴盘纡入,山阿结小亭;莲花开佛地,逢岛宅仙灵,巖树千年碧,中洲四面青;鸿濛原一气,天水共冥冥。”许敦元迺云南举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零)任香山县知县。当时澳民时起纠纷,常要到澳公干及勘案,此为来澳顺游妈祖阁之作也。又妈祖阁登山小径傍,有石刻一首,署名布衣者。相传为古之名堪舆家赖布衣,由江西找寻风水,步行来粤,追求龙脉,抵达澳门妈祖阁山上,叹为结穴,迺留题诗云:“古木涵江影,峰奇拏石亭;鱼龙沾佛法,鸟雀带仙灵;水镜云磨碧,山屏雨洗青;莲花开世界,烟霭遍南冥。”查该诗所押之韵,亦迺步张道源之诗者。则是诗必作于清乾隆时张道源之后。若谓为赖布衣遗作,则赖布衣原属宋朝人,先于清朝数百年。且该诗语气,亦不似堪舆家口吻,诗中所称石亭,则弘仁殿之石亭是建于明朝弘治年间,与宋朝亦隔二百余年。于此可以证明此诗不是赖布衣遗作也。何况布衣之名,不冠姓氏,可作未青一襟之儒生解,人人可称布衣。赖布衣原名文俊,字太素,自号布衣子,世人遂称其为赖布衣,迺宋朝处州人。官于建阳,好相地之术,著有绍兴大地八铃,三十六铃,及催官篇等书。清朝道光年间,尚有望厦名士赵元儒,也步张道源之诗韵,成诗四首,将妈阁古迹,描写如画。兹录各诗于后:“海隅藏古寺,斜结半山亭。地僻人偏静,林幽鸟更灵。潮来鸡颈碧,舟过马骝青。愿借浦团坐,安禅悟杳冥。”“试叩禅关入,神山第一亭。画船留胜迹,石室驻仙灵。镜海一天碧,莲峰四岸青。三千尘世事,回首总冥冥。”“登临穷古径,危坐石之亭。对此身如画,飘然胜至灵,江豚翻浪白,海燕拂云青。远水兼天阔,茫茫入望冥。”“谁人书海觉,峭石立高亭。如此山之秀,应教地有灵。天开双眼阔,榕印一心经,寂寂云林外,疏钟报暮冥。”至于妈祖阁之住持僧人遂昭,亦曾于清朝宣统末年辛亥,步张道源诗韵,吟诗一首云:“祥云灵雷汉,常护半山亭。旧事传神迹,新诗寄性灵。天高凝古碧,树老剩今青。悟到诸空相,声香亦窕冥。”当时南海书法名家陈诗博,与遂昭和尚同游,立次其韵,和诗一首云:“镜海鸿初印,寻僧到阁亭。新诗参妙谛,古刹毓仙灵。云拥千峰碧,波涵万楮青。胜游人未倦,林静晚烟冥。”吟后并在观音阁侧,书“说法点头”四字,刻于石上。字巨而健,迄今尚存。继后普济禅院住持畅澜老方丈,亦于民国五年时,步张道源诗韵,作诗二首,其诗如后:“南荒开岛屿,绝壁俯危亭。莆浦来神女,名山擘巨灵。江平波蘸碧,石峭树悬青。海阔天空外,孤帆入渺冥。”“百尺禅龛古,天然瘦石亭。神仙工斧凿,川躹效英灵。万古重张绿。羣山齐送青。一声灵磬襄,清响破青冥。”以上各诗,皆为历代诗人墨客,读了张道源知府之诗后,各有所感而作,刻于妈祖阁山上者也。
广州知府张道源游妈祖阁题诗及后人步韵
崇祯二年(1629年1月24日─1630年2月11日)澳门华商怀、德二街坊众集资再次重修妈阁庙之神山第一亭。谭世宝:《澳门妈阁庙的历史考古研究新发现》,载《文化杂志》第29期,1996年。
澳门华商集资再次重修妈阁庙之神山第一亭
神舟奇迹:妈祖阁内,天后殿前,素来供设一艘小帆船,舵长数尺,桅几三枝,锚舵齐全,蓬舱毕具,张帆系缆,形状精致,梢翁篙手,眉目玲珑,直类一龟大眼鸡船模型,为中国之古式海舶。当年天后附航来澳,即乘此种帆船也。而洋船石上所刻之图样,故亦作如是式矣。盖妈阁天后殿前该艘小神舟,在旧日也曾有过一番奇异事迹。溯每当年年三月二十三日天后神诞,于诞前三天之早晨,则妈阁庙诸值事,例必焚香燃烛,亲临江边,将此小神舟,送放落海中,任其飘流泛去。该小船虽是无人驾驶,但随波逐浪,渐渐就不知浮到何处耳。经过两日,事果神奇,该小船竟在天后诞前一天,必定安然飘流回妈阁岸边,届时诸值事又在海傍陈设香案,恭迎小神舟回庙内,如旧供奉。据说此举,乃天后驾船往接大舅(她的哥哥),同来共庆诞辰云。而妈阁庙值事对于此举,从来皆如是进行,该小船未尝有倾覆或失踪者。惟至距今约五十年前,曾有一次该小船在海上飘浮时,被一洋船水手看见,爱其灵活精致,背人将其捞去,至是该小船迺告遗失。而妈阁庙值事嗣后亦以外贼难防,遂罢此举,只得依样再做回一艘小神舟,仍供设天后殿中,聊资纪念耳。该小神舟之已往奇迹,据现在之老于澳门者,尚有不少人曾亲见其事,津津乐道之。但其何以能自然往返,及从未失踪,今试从科学辨证之:大概自小船被放落海中后,浮泛在水面,即人或见之,但以崇信天后,故决不敢干扰及之,不虑有遗失矣。小船跟随潮水退去,自然会随看潮涨回来,在迷信时代之人看来,就以为神奇也。
妈祖阁神舟奇迹传闻
妈祖阁之创建,向无碑志记载,其古几不可攷,但据传初为海觉寺,只得半山上之一所弘仁殿,庙前山麓已是海滨,故进香出入,均由后山奚径,嗣因香火渐盛,殿小莫容,迺增建海滨入门之石殿。最后重修时,更扩筑内座之大殿。三座神殿俱祀天后,不知其递次增建者,每以为奇也。又建客堂僧舍,筑祀坛园林,自是回栏曲径,钓台围杆及观音阁等,俱备矣。弘仁殿,在妈阁半山,有纡徊小径,拾级可登,于巉巖古石间,一亭翼然,其龛虽小,原就石窟凿成,上盖飞檐,四周石壁,傍彫海魔神将,古错斑烂,中供天后,门外石楣刻“弘仁殿”三字,查迺建自明朝政攷宗弘治元年(一四八八),殿名弘仁,盖所以纪年颂德也。按汪兆镛著《澳门杂诗》注云:“案妈阁庙楹额,刻弘仁阁三字,上款弘治元年,辛亥冬予初到尚见,今已毁。”弘仁殿门外,刻联一对云:“圣德流光,莆田福曜,神山挺秀,镜海恩波。”盖亦追莆田圣迹也。据重修妈祖阁碑志有载:“……相传自昔闽客来游,圣母化身登舟,一夜行数千里,抵澳陟岸,至建阁之地,灵光倏灭,因立庙祀焉。盖圣迹起于宋,而大显于今,发于莆田,而流光镜海,普天共戴,此地弥亲,每当雨晦阴霾,风马飘旗,蜿蜓隐约,居民梦寐见之,而饮食思之也,固已久矣,阁之重修亦屡,向无碑志……”,又碑志载:“明时,有一老妪,自闽驾舟,一夜至澳,化身于此,闽潮之人,商于澳者,为之塑像立庙于此。”云云。此事虽富神话色彩,但亦为弘仁殿之所由建也。石殿,即妈祖阁入门之一座殿宇,包括庙门及牌坊,俱是用花冈巖石筑成。神龛亦为一个天然石窟,不过稍加修凿,围以石壁石柱,加盖翠檐翠脊,装成鸟革翬飞,居然一座琳宫玉宇,极饶中国古式建筑美,门前石级之两傍,有石狮一对,雕琢极工,门首石楣刻有“妈祖阁”三字,门联云:“德周化宇,泽润生民”,入门数步,则有牌坊乙座,颜曰“南国波恬”,牌坊后即为石殿,额勒“神山第一”四字,傍联为“瑞石灵基古,新宫圣祀崇”。殿中奉祀天后,两傍石壁各有神将浮雕一幅,备极庄严也。攷石殿建于明朝神宗万历三十三年乙巳(一六零五),为澳中闽籍商人所建,隔了不久,又是明思宗崇祯二年己巳一六二九),经过一次大重修,亦为此帮闽商醵资,据传事缘初时,当明朝万历年间,适有一帮闽籍商人乘帆船运货来澳,航经娘妈角海面,忽遭飓风,船在危殆,闽商于呼救莫援之下,只有默祝天佑,讵忽睹山侧一位女神显灵,风浪立告平息,因闽人素来崇信天后者,故事后由闽商集资,于山侧另建此一座石殿,并于殿前巨石上,刻一帆船,及“利涉大川”四字,以资纪念。(见《澳门纪略》)。此虽属一段神话,但在当时茫无保障之航海商民,不得不寄托所崇仰之女神——天后。现在石殿之门楣上,尚刻有:“明万历乙巳年,德字街商建”。及有:“崇祯己已年,怀德二街重修”等字,盖当年澳中之德字街与怀字街,皆为闽商店铺所聚处也。大殿,即妈祖阁之正座,在石殿之左方,殿中供奉天后神像,大殿正面向海处,飞檐画壁,中开圆窗,外楣勒“万派朝宗”四字,傍联为:“春风静,秋水明,贡士波臣,知中国有圣人,伊母也力。海日红,江天碧,楼船凫艘,涉大川如平地,唯德之休。”诚一佳联也。窗前之钓台空阶,雕栏玉砌,精雅幽美,故澳门之西洋汇理银行所发行之葡国纸币,亦采其作图案焉,大殿之门傍启,侧向天阶,门楣上刻有“正觉禅林”横额,盖内进便是禅堂僧舍,为澳门三大禅院之一。大殿兴建于清朝宣宗道光八年戊子(一八二八),初建时尚未填筑钓台雕栏者,不过梵门钟鼓,较具规模耳。并聘请名僧景曦和尚,建此道场,遂称为正觉禅林,兹将此次重修妈祖阁碑志,节录于后,俾资攷证:“……妈阁之重修亦屡,向无碑志,今复历久蠹蚀,栋宇敝坏,堂房庖湢,俱日就霉腐,又石殿前余地浅隘,胆拜杂踏,迹不能容,其由殿侧登观音阁之石径,百尺纡回,层破崎岖,攀陟喘息,拜葺修而增广垫筑焉,无以妥神灵而肃观瞻也。爰集议兴工,远近醵金协力,而感恩好义之士,复出厚勷助,敝坏霉腐者易之,隘者拓之,崎岖者曲折平之,天光水影,瑞石交辉,栋壁坚牢,美仑美奂,经始于道光戊子年仲夏,迄季冬告成,己丑复增修客堂僧舍,规模式焕,边为之翼盆,至是而朝晖夕阴,气象一新矣乎! ……”观音阁,在妈祖阁山上,由石殿傍入,有登山小径,经弘仁殿,举首仰望,一巨石悬空,书“名严”二大字,笔势雄劲。过圆门,迎面石壁上,刻“觉路”两字,沿路严石夹道,满勒诗文,皆为游客留题,其中不少古今名人墨宝,及绝妙好词者。至山腰幽谷,可俯瞰滚滚江水,一石横书“障百川”三字,再拾级而登,如百步梯然,纡回曲折,路绕羊肠,至悬崖处,即见半弯台树,一宇梵宫,有额题“观音阁”三字,中供观音大士,门傍联云:“镜海渡慈航,人登觉岸。莲山开法界,座彻禅灯”。于此树石丛杂间,莲台涌现,清景幽绝,传说此地,迺昔日海觉寺遗迹,自从道光八年重修后,始臻如是耳,阁右有镌石“说法点头”四字,阁左山后,有巨石刻“太乙”二大字,傍又有海觉石,即《澳门纪略》所称:“海觉石,在娘妈角左,壁立数十寻,有墨书海觉二字,字径逾丈”云,妈祖阁之正觉禅林,亦是根据海觉寺及海觉石之觉字而命名者也。观音阁之风景诚佳绝,名山胜迹,游客留连,古今骚人,题咏不鲜,惟以嘉庆时李遐龄之五言古诗,最为超逸,见勺园诗钞,兹录之聊供阅者一读:“晚凉动佳兴,落日澹余景,小步顺所如,忽到无人境,峭壁悬苍空,芳树接浓影,云关临水开,石室傍巖整,寂宽两佛跌,明灭一灯耿。小亭压殿角,细路纡延绠,登觉顿披豁,使我旷怀骋,仰玩摩崖书,笔力惊特挺,侧足凭危阑,远翠出西岭,烟深疏磐迟,林暗独鹤警,玉钩桂织痕,银波澄万顷。谡谡松风长,翛翛心骨冷,羣象赴双眸,众妙得欣领,曲折下禅房,室虚几榻静,老僧含古姿,接待烦仪省,悠然生道心,默对意弥永,浮世苦倥偬,细想真疣瘿,何时摆尘缰,结托事幽屏。”妈祖阁自从于道光八年戊子之一次重修后,忽忽经过数十年,栋宇日渐残旧,檐桷不免蠧朽,迨至同治十三年八月又遭遇澳门亘古未有之一次大风灾,事后正拟收拾颓垣败瓦,重整神殿,方兴未举,而飓患频来,于光绪初年,连遭摧折,遂致庙门倾堕,牌坊颓毁,闽潮人士,惄然不安。迺又立集巨资,再于光绪三年丁丑(一八七七),更重修而光大之,筑钓台,建堂舍,嗣是瑰丽逾昔,而流传至今,光绪丁丑重修碑志云:“兹我澳门之有妈祖阁者,其来旧矣,毓秀名区,钟灵福地,英名素著,惠泽覃敷,我圣叠朝锡龙章,重膺凤诰,凡属梯山航海,悉庇帡幪,坐贾行商,均沾褆洁,即欲歌功颂德,溯本追源,正如戴天履地,而莫名其高厚者也。溯自道光戊子重修迄今,历四十余年矣,榱题业已凋残,墙垣因而朽败,幸犹不至倒塌,勉强尚可支持,迨至同治申戌十三年八月,忽遭风飓为灾,海水泛溢,头门既已倾跌,牌坊亦复摧残,瓦石飘零,旗杆断折,斯时正拟修葺,事犹未举,复于光绪乙亥元年四月,叠罹风患,以至圣殿摧颓,禅堂零落,若不亟行兴复,何以答神庥而明禋祀,爰集同人,共襄厥事,用是开捐重修神殿,采买外地,增建客堂,筑石栏于平台,砌石墙于阁上,复旗杆则规模壮丽,修祀坛而灵爽式凭,余则花园僧舍,厨灶厅堂,或创新模,或仍旧贯,靡不精详措置,广狭适宜,从乙亥而经始,迄丁亥而落成焉,今者庙貌维新,人心允协,翬飞鸟革,何殊太液琳宫;画栋雕梁,不啻琼林玉宇。将见凰阙辉煌,妥神灵而崇祀事; 螭廷焕彩,谷士女而惠羣黎,岂徒以博观瞻,正欲垂诸永久……”是亦一篇佐证之文也。正觉禅林,在妈祖阁之大殿内座,其中有禅房三五,客厅数楹,后花园则绿荫茸密,香积厨则烟袅氲氤,阶净窗明,书香画古,诚一清静地也,惟不供三宝,不祀诸佛,是其异于别寺者,只奉天后,及还有一观音阁耳,由一二僧人,打理香火,历来都如是,初由景曦开山,继传有善耕,遂昭,遐龄,济航,广因,及慧因等住持,皆能保存庙宇,钟鼓无间,良以地方广阔,僧少堂空,后利用客厅,改作课室,而增设义学焉。漳泉义学,设在妈祖阁之正觉禅林内,乃澳中闽人之漳兴堂及泉敬堂合办者,故名“漳泉”,因其为纯粹免费义学,凡澳中一切失学贫童,皆可报名投攷,只以课室无多,致学额有限,殊可惜耳。学校之一切经费,均由漳兴堂及泉敬堂两值理会支持,从未外募。攷漳兴堂及泉敬堂,皆为清朝同治年间在澳之福建人士所组织,由闽之漳州、泉州同乡,各自集资立堂,选举值事打理,以为每年之天后贺诞,永远祀典,迨至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两堂之值理会同人,均以年中贺诞尚有余资,乃慨然合力兴办此漳泉免费小学,俾援助妈阁附近一带之失学儿童,不分闽粤籍贯,一概兼收,诚善举也。祀坛,设在妈祖阁之后花园傍,亦有后门可由妈阁街出入也。因祠中所祀奉之神主牌位,皆为客死异乡,或了无亲故之无主孤魂,以故各各姓氏不同,义务祀供于此者,故又称为百姓祠云。
妈祖阁略历
妈祖阁名攷:澳门妈祖阁,实即天后庙也,其门颜不书“天后庙”,而题“妈祖阁”者,盖亦有由也。溯澳门妈祖阁,原为在澳之闽潮人士所建。因闽潮人士,皆称天后为“妈祖”,而琼崖台湾等地,以及南洋羣岛一带之人士亦然。郑昭之《贡使入朝中国纪行诗》注释有云:“妈祖,闽潮土语天妃也。自郑和修祠立碑之后,奉使漂洋者,莫不虔敬天妃。今南洋各地皆有妈祖宫,与大伯公庙同其不衰,又天妃与协天大帝,关壮缪及舟神,皆舶人所崇拜者。凡舶中来往,俱画夜香火不绝。”于此可见妈祖宫之名,实为粤东沿海及南洋各地所奉行者也。又因闽潮人士以为若遇急难而呼“妈祖”,则灵效立应。赵翼之《陔余丛攷》有云:“台湾往来,天妃神迹尤著。土人呼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妈祖云者,盖闽人在母家之称也。”所以澳中闽潮人士,欲得神灵,如响斯应,因此榜庙门曰“妈祖阁”。至于澳人习俗,间有不称其为“妈祖阁”,而呼其为“娘妈庙”者。则因有人传说:“天妃姓梁”,闽人间有称天妃为“梁妈”。娘妈庙者梁妈庙之讹也。至于普通人士,多呼妈祖阁为“天后庙”。古书则载称为“天妃庙”。良以神在宋朝兴化间,已有“妃”称号。至元朝之至元间,加封“天妃”。沿至清朝康熙间,晋封为“普济天后”。惟道家则称其为“英烈娘娘”。但未闻有称之为“娘娘庙”者。
妈祖阁名攷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2月18日─1606年2月6日)5—6月,钦差总督广东珠池市舶税务兼管盐法太监李凤与信官王权、梁宗翰等人主持,由澳门四街华商出资重建妈阁庙“神山第一亭”完成。澳门“四街”即“十字街”,这是一条纵街与一条横街交叉而成的十字街,被明廷分别命名为“畏字街”、“威字街”、“怀字街”、“德字街”。这十字街本是诸夷建造居住。后多为华商租赁,葡人居楼上,唐人居楼下。妈阁庙神龛“万历乙巳四街重修”碑记:“四街重修”,上款为“万历乙巳岁”,下款为“仲夏吉日立”,见陈树荣:《澳门妈祖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从妈阁庙石殿神龛“万历乙巳四街重修”碑记谈起》,载《妈祖文化研究》,第35—53页;神山第一亭大门石横梁万历乙巳石刻,转自谭世宝:《金石铭刻的澳门史——明清澳门庙宇碑刻钟铭集录研究》,第43页。释迹删:《咸陟堂诗集》卷13《三巴寺》称:“相逢十字街头客,尽是三巴寺里人。”郭棐:《(万历)广东通志》卷69《外志》3《番夷》;谭世宝:《澳门妈阁庙的历史考古研究新发现》,载《文化杂志》第29期,1996年。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澳门》;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卷下《澳蕃篇》称“其赁于唐人者,皆临街列肆”;张甄陶:《澳门图说》(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9帙)称:“其楼房多空旷无居人,赁华人居之。”
妈阁庙“神山第一亭”完成
妈阁多奇石 古木蟠其巅标题弘仁字 当在朱明前海镜妈祖阁,在澳门西南隅,又名正觉禅林,旧时原是海觉寺,俗呼天后庙,或简称曰妈阁,负山面海,凭崖建庙,巨川澎湃临其前,古木婆娑覆其顶,幽雅超尘,风景佳绝,为澳门有名胜地。妈阁创建于明朝弘治年间,为澳门三大禅院之最古者,以故史乘志书,每多记载,如《香山县志》有云 “正觉禅林,在澳门妈祖阁海觉石下。”查妈阁之所在地,原称娘妈角,本在澳门古城墙外,为昔日蠔镜墺之要隘,所以《澳门纪略》载称:“娘妈角,一山崷然,斜插于海,磨刀犄其西,北接蛇埒,南直澳门,险要称最,上有天妃宫。”天妃宫者,即妈祖阁也。又载称:“相传明万历时,闽贾巨舶被飓,殆甚,俄见神女立于山侧,一舟遂安,立庙祠天妃,名其地曰娘妈角,娘妈者,闽语天妃也。于庙前石上镌舟形,及利涉大川四字,以昭神异。”云云。至于诗人名士之题咏妈祖阁者,如清嘉庆时钟凰石诗云:“海觉天妃庙,三成石作梯,青洲回望合,绿浪卷来低,碑省前朝识,途应七圣迷,山僧浑忘却,支语到鸡栖。”又光绪时潘飞声诗云:“呎尺飚轮渡我前,翠屏招手振衣翩,乍看怪石临无地,忽睹灵宫讶到天,竟弃珠崖伤竖子,重扶铜柱企何年,手持神珓趋台卜,祝降波臣奠海边。”又汪兆镛之《澳门杂诗》有咏马祖阁诗云:“妈阁多奇石,古木蟠其巅,标题弘仁字,当在朱明前,磐陀广盈亩,雕刻犹帆船,陈迹足俯仰,时会有变迁,小憩赞公房,遗墨怀高禅。”以上皆为一时名句,弥足传诵者。妈祖阁,既得如许诗人骚客之题咏,亦有了不少艺人画士之写生绘摹。每当春秋佳日,或夕照晨曦,在此泼水墨,调丹青者,作成佳画,实不知凡几。尤以清朝道光时,英国名画家佐治千拿厘(今译钱纳利George Chinnery)所绘之一幅妈阁油画,最为脍炙人口,极能表现出烟波迷茫中之妈阁美景,盖该画更堪作历史和地理之根据,证明当年妈阁庙傍未曾填筑时,潮水可浸至海镜石下也。妈祖阁既有志书史乘之记载,复得诗人画士之描写,兹为研究其历史起见,不揣冒味,更搜集史迹遗闻,分述三章如下:盖妈祖阁具有四百余年之历史,经过三番数次之重修,迺有今日轩敞之庙宇,成为千秋不朽之名胜,观其高台飞阁,衬以玉砌雕栏,入门则见牌坊石殿,更进另有大殿圆门,内辟正觉禅林,附设漳泉义学,立祀坛一所,扩园地数弓,半山石窟,有弘仁殿,峰顶悬崖,筑观音阁,层层殿宇,处处古迹,攷其沿革经过,爰作妈阁略历一章。至于庙内之山林苍郁,严径之曲折迂回,径傍之古石嶙峋,石上之诗文斑驳,或题太乙,或勒海觉,或书海镜,或刻名巖,或咏绝句七言,或和排律数首,此中文人遗作,不少硕彦留题,其人其事,斯褐斯文。个中详情,有天后圣迹,渡头史乘,洋船石之始末,小神舟之送迎,石狮子之神话,赖布衣之讹传,以及远年旧事等诸般奇谈。
妈祖阁景致
虾蟆石:虾膜石原在妈祖阁傍对开之海坦中。澳门纪略尝称其为澳门三奇石之一,其记载云:“一虾蟆石,其形圆,其色青润,每风雨当夕,海潮初上,则阁阁连声。”盖因该石,状如蟾蜍,其中稍存空隙,故潮来撞击,便阁阁作响,有如蛙鸣,人遂以为奇耳。迄至清朝同治七年(一八六八),澳门当局填筑下环海坦时,此虾蟆石乃被湮没,故今已无踪迹矣。清时香山翠薇乡名儒吴亮珽,曾有题句云:“临流莫问蟾蜍石,剩有渔歌晚渡喧。”盖感此而作也。石狮作崇:妈祖阁门前,有巨石狮乙对。雌雄各一,左右分立。雕刻精美,形态活跃,明朝万历三十三年(一六零五),增建石殿时所置,为三百余年前古物。因昔日国人迷信,每谓陶犬瓦鸡,尚若积年累月,感受日月精华,辄能成精作魅,殊谎诞无稽者。而一般村姑野叟,就每好捏造神话,以为瓜棚荳下,茶余酒后谈资。据说,清朝末季,妈祖阁对海之湾仔银坑一带农田,忽传每当午夜更深,常出现一只庞然怪兽,偷食禾稻,伤害庄稼,至天将破晓,始跨海跃返澳门。后来经过堪舆家认定,此乃澳门妈祖阁门前之石狮作崇。即雇匠将石狮双目凿盲,其怪遂辍云。似此无稽之谈,曾传遍一时,实在不足信者。究其捏造事由,当必因为湾仔乡民,旧日多属迷信风水,良以妈祖阁门前石狮,张牙舞爪,向正湾仔银坑,为禁煞计,借此谣言,借故破坏耳。但可惜妈阁门前好好一对精工雕刻之石狮子,致遭迷信风水损害也!
妈祖阁虾蟆石传说
时间: | 远古的澳门(1494年前) |
1488年 | |
建国之后(1949-1999年) | |
1960年代 | |
地点: | 澳门半岛--风顺堂区 |
妈祖阁(妈阁庙) | |
关键字: | 庙宇 |
宗教建筑 |
资料来源: | 澳门档案馆,档案编号: MNL.02.43.F |
典藏单位: | 澳门档案馆 |
数位作品提供者: | 澳门档案馆 |
权限范围: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辖下 |
澳门档案馆授权澳门基金会使用。如需使用有关资料,需征得有关版权实体的同意。 |
资料类型: | 图片 |
照片 | |
黑白 | |
登录号码: | p0004117 |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