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秉仁,广东台山县(今台山市)人。[1]澳门教育家。 1929年秋,广州培正学校荫社成立,秉仁读初中二年级,他和黎德汉、张亦可等成为荫社成员。 1932-1933年,培正学校学生基督教青年会设立教育股和音乐股,秉仁成为教育股职员;1933-1934年成为培正学校学生基督教青年会音乐股职员、培正银乐队员,后升为音乐指挥。 1934年,秉仁广州培正中学毕业,入读岭南大学。1935年10月6日,荫社社友陆续返校,召开秋季荫社社员同乐大会,讨论荫社工作。他当选为常务委员,负责广州岭南区社务;1936年,加入筹建培正同学会募捐队。 1937“芦沟桥事变”爆发,广州连受日机轰炸,培正学校全体员生随黄启明校长迁往鹤山。1938年,培正学校从鹤山迁到澳门卢家花园,10月中岭南大学停课,全校疏散往香港。1938-1939年,秉仁担任中学部银乐队指挥和小学部音乐科教员,妹妹邝智仁是小学部音乐科教员。1938年,秉仁是第29届青年会职员;他和萧文被聘为音乐顾问;全校教职员学生课外研究指导,秉仁负责电影专案。1939年,秉仁获聘为培正口琴会之乐队指挥、管乐队教练。1月15日,粤北战事告急,学校停课,学生分三批疏散至乐昌。秉仁与黄伟才等人留校,1月18日与林瑞铭一起撤离。 之后,秉仁回到澳门,1947年,担任澳门培正学校教导主任,兼任初中高小公民科老师。 1979-1980年,秉仁兼任澳门培正同学会顾问;被选为镜湖慈善会第十二届董事;1980获澳督委任为第二届立法会议员(1980-1984);在1983澳门中华总商会70周年会庆上,获授育英才纪念牌。 1983年3月3日,澳门台山同乡会成立,秉仁被推选为名誉会长。他获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9月1日退休,并获委任为荣誉校长。 秉仁澳门培正学校服务50多年,先后出任该校教导主任、事务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1981年获葡萄牙总统颁授“公共教育文职功绩司令级勋章”,成为第一位获得该项殊荣的华人。澳门华务厅在《澳门政府公报》上对他评价:邝秉仁献身于教育事业40多年,培养了连续多代青少年,贡献良多。其中更有青年以他为榜样,接力伟大使命而从事于高尚的教师工作。这位杰出的教师具有高洁的公民品德,是一位杰出的公民,备受爱戴和尊重。[2] [1]方积根、王光明:《港澳新闻事业概观》,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第189-190页。 [2]郑振伟:《邝秉仁先生与澳门教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第144-155页。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