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21/01/28
更新日期:2021/01/28
黄瑜,字廷美,香山县铁城(今属中山市石岐)仁厚里人。[1]岭南学者、自称“双槐老人”、世称“双槐先生”。黄泗之子、黄畿之父。 黄自幼聪颖,勤奋读书;明景泰七年(1456)考中丙子科举人。当时知县谢祺为他立石柱牌坊在县署左侧,命名擢秀,以志其事。 明天顺初年,英宗皇帝朱祁镇颁诏于天下,以求直言,图善朝政。黄应诏赴京晋见上疏,奏陈六事,世称《六事疏》。 《六事疏》:“一日正身则天下治;二日正家则天下定;三日正礼则天下化;四日正乐则天下和;五日正赋则天下富;六日正军则天下安。"全文数千言,义正辞恳,声威震荡朝野。因此,黄触怒朝中权贵,欲加之罪。幸得吏部尚书王翱、户部侍郞薛远两人赏识他,并设法挽救而未遭祸害。 黄声誉大振,居在京师八年,却未能任事。大学士李贤、邱浚等多位名士器重黄,着意推荐他进入翰林院从事。黄书《七诱》一卷,以明志,但被拒。中御史选铨部写奏章保举他任事,因名册被一位俞姓侍授诏者盗去而纂改,夺走黄的任命。黄知道这事,但不作辩。明成化五年(1469),黄发回广东授长乐知县。 黄上任后,礼贤兴学,整肃纲纪,施行开明之策,竭力举办多宗百姓受惠之事:一收拢流浪闲荡人群,施以教化,引导他们从事农商正务。二清理民间积案,大开衙府公门,公开问案,广听呼声,秉公处事,有冤雪冤,有罪则判,应放则放,应杀则杀。三抑制豪强,慑服以州府朝廷权贵为靠山之辈,按章处置偷税贪赃之徒,切实充实邑仓邑库。四率先捐赠薪金办学,设法改善县学环境,宣导各界集资兴学,并于政暇时亲自为生员授课、考试等,从而使素来以贫瘠见闻之长乐城乡,稍向饶富转变,百姓安居乐业。 黄告辞官回归故里时,百姓为他立生祠在县学官前,作为铭念。 黄回乡后,迁居省城番山下,在庭院亲自种植两棵槐树,建筑休憩亭作为读书之处,自称“双槐老人”,学者称“双槐先生”。黄每日早起读书于亭,晚上咏诗于居室而后睡,对于声色纷华之事,一无所好。 黄去世时,终年73岁;著有《应诏六事疏》、《七诱》、《书传旁通》十卷、《双槐文集》十卷、《双槐岁钞》十卷。 其子黄畿著作较多,著有《易说》、《粤洲集》六卷、《皇极经世书传》八卷、《三五元书》25卷、《删正黄庭经》等。黄畿之子黄佐著有《诗经通解》21卷、《礼典》40卷、《乐典》36卷、《乡礼》七卷、《续春秋明经》12卷、《小学古训》一卷、《姆训》一卷。 黄瑜与父亲黄泗、儿子黄畿、孙子黄佐都成为香山郡学乡贤。 现录黄瑜的诗两首: 《悲井澳诗》[2][3] 白雁过,江南破[4],更无一寸土可坐。 自闽人广随波流,氛尘暗天天亦愁。[5] 黄芦霾岸风飕飕[6],上有深井,下有仙女澳,渔舟不到御舟到。 风吹御舟力排奡[7],嗟嗟悲哉谁与告。 谁与告兮悲复悲,逢崖则止会有时[8],星星之火奚灭为。[9] 君不见青苗行时不敢语[10],大事已逐黄龙去。[11] 又不见金牌出时不可回[12],杀气先传白雁来。 舒王生,鄂王死[13],宋家刑赏乃如此,嗟嗟井澳徒悲尔。[14] 《夜宿凤凰山》[15] 桃花悄无源,仙妹渺河许。 空余一片山,欲逐凤凰翥。 长林暮萧飕,似送飞玉语。 倏然卧荒村,清猿深夜雨。 [1]《中山文化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第241页。 [2]李畅友:《港澳诗选注》,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148-149页。 [3]井澳:在大横琴山下,又叫仙女澳。相传有樵者见二姝殊丽,就视之,化为双鲤,今有双鲤石。宋帝是乘船逃到此处,曾欲逃向占城,遇飓风,几乎溺死,遂得病死于澳门以东的大屿山。因史事发生于澳门附近海域,故录此诗。 [4]白雁过二句:宋季临安童谣有“白雁渡江来”,后元以伯颜为统帅破江南。 [5]氛尘:灾祸的尘气。古以氛为凶气。 [6]霾岸:指风尘滚滚的海岸。飕飕,风劲刮的样子。 [7]排奡:互相挤压。此写帝舟遇飓风颠覆的情景。 [8]逢崖则止:暗指南宋在崖山海战中最后败亡。 [9]星星之火:喻南宋王朝最后的一点抗争力量和复国希望。 [10]青苗:北宋神宗用王安石变法,其中有青苗法,当青黄不接时,宫放贷于民,正月放而夏敛,五月放而秋敛,纳息二分。此借指王安石变法。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朝政混乱,最后衰败。 [11]黄龙: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农安县,岳飞“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即指此。借指金国,此句谓金兵破汴,宋朝大势已去。 [12]金牌:指宋高宗当岳飞大破金兵,乘胜前进时以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军的事。后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宋金和议,又失去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机会。 [13]舒王:王安石死后的封赠。鄂王,岳飞死后的封赠。 [14]这首诗换韵频繁,且多用仄声韵,造成慷慨悲歌,哽咽不能续气的艺术效果,与诗的内容悲悼宋王朝飘零海上屡遭天灾相适应。但作者更把宋王朝灭亡原因溯于王安石变法、岳飞抗金受挫等,表现出学者的深刻,虽然王安石变法的是非仍是一个不易简单论定的历史问题。 [15]《黄家四代贤良》,载《中山文史》(第18辑),中山:中山政协,1990,第12-27页。
黄瑜
何作猷,字汝宏,号仲秩,香山榄都(今属中山市小榄镇)人。进士、翰林院编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何作猷荣登戊戌科第215名进士,殿试二甲第十名,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何作猷为癸卯科乡试担任十八省磨勘官;光绪三十年(1904),他为甲辰科会试任同考官;朝廷赏戴花翎二品衔。后来,何作猷担任甘肃甘州府知府。[1] 中日战争后,清廷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尤其牵动人心。内外官员、在京会试举人2000多人纷纷上书,要求废约抗战,反对割地赔款,涉及当时全国23个省区,与台湾岛内的抗日战斗一起形成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何作猷参与上书。当时,他住在北京珠朝街中山会馆,也是会馆管理者。孙中山曾莅临中山会馆。[2] 1917年,广东图书馆复馆时,实行董事会制,冯愿等五人任董事,朱念慈任监理,后改委员制。第一任馆长是冯愿,李茂之、何作猷、茅谦之先后继任馆长。[3] 澳门哪吒古庙簷际悬一匾额,题“哪吒古庙”四字,乃何作猷所书。该庙所在地原名柿山,既有庙碑及对联参证。[4] 何作猷墓在邑城外龙拱村(今中山市城区槎桥村龙拱街)。 现今小榄何家祠,又称仆射何家祠,是清康熙初年,由何越巢倡建,经历200年之后,清同治十二年(1873)建成,1915年重修,三进三间,台梁式木架构,后座寝室原有顶脊长联一副,以表彰仆射何公的忠烈史迹,是由清浙闽总督何璟所撰长联: 谏二帝割三镇,早知和议之非,其如国步艰难,一木当风支大厦; 察敌骑将再来,代草勤王之诏,岂意人心涣散,孤魂随日返虞渊。 中座亭堂有一副顶脊联,是时任清翰林院编修何作猷所撰:[5] 上祀合两房,兄弟发祥钟凤岭;[6] 孤忠垂万古,君臣大节树燕山。[7] [1]王远明:《风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谱》,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第459页。 [2]刘征:《海峡两岸的文化枢纽》,载《中国文化报》,2009年2月3日。 [3]方志钦、蒋祖缘:《广东通史》(近代下册),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1317页。 [4]郝雨凡等主编:《澳门学引论──首届澳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第425页。 [5]何仰镐:《榄溪风物》,载《中山文史》(第46辑),中山:中山政协,2000,第159-221页。 [6]凤岭:指小榄。 [7]燕山:指徽、钦二帝被金人囚禁老死之所。
何作猷
陈芳,字国芬,香山县下恭都黄茅斜村(今属珠海市香洲区前山镇梅溪村)人。[1]檀香山著名商人、侨领、糖业钜子。 父亲陈仁昌在澳门经商,家境颇富。母亲曾氏。陈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参加科举考试,成为秀才。陈14岁时,父亲去世,家道逐渐中落,之后,陈随伯父陈仁杰到澳门、香港学做生意。陈仁杰在香港经营中西土特产。1849年,陈仁杰准备运一船货物到檀香山出售,要陈及其堂兄一起同往。 陈和堂兄协助伯父处理完这批货物,伯父就回国。陈却爱上了这块土地,决定留在这里大展拳脚。他勤奋努力,不久学会英语。他先在贝尔街开设一间店铺,销售伯父留下的部分货物,小店铺一开张,生意兴隆。1851年,陈与同乡程植合股开办新店铺“芳植记”,它坐落国王大街和努瓦努大街十字路口的商业旺地。“芳植记”开张那天,轰动整个檀香山。铺面采用中式风格,红色大门前面两根圆柱上挂著两个大红灯笼,两扇门上贴著鲜艳的门神,货物摆设沿袭著广府人开架卖货的习惯,货架上摆满了精丝、瓷器、茶叶和香料等各种各样的中国货,生意一开始就红红火火。 陈用7600美金买来一艘旧帆船,起了一个新名字“中国夹克号”。他有了“中国夹克号”,极大地降低营运成本,“芳植记”商品价格随之降低。1855年,美国国庆日第三天,檀香山上空到处飞舞著美国人庆祝的烟花,一把大火点燃了国王大街和努瓦努大街十字路口商业区店铺,“芳植记”变成残垣断壁。许多不明身份的人闯进“芳植记”抢劫,警察悬赏200美金缉拿打劫者,没有下文。何魁趁机卷走“芳植记”的28000美金,神秘地失踪了。火灾后第三天,陈让程植用30美金的月租,租下琼‧布斯的酒吧,重新挂起“芳植记”的招牌,将仓库里的货物全部搬出,摆满所有货架,俨然火灾根本没有发生。这一招,稳定了所有债权人的心。陈回到檀香山,到比舍普银行找朋友克拉克贷款,登上“中国夹克号”,直奔香港采购。依靠捕鲸船长们仗义相助,“芳植记”起死回生。每天下午约四点,陈推著一辆手推车,车里装满了金灿灿的金银币,上面甚么遮蔽物都没有,大摇大摆地走上街头,把铺子里收入的金银币送到银行里。陈富有的名声,一时间传遍夏威夷每一个角落。1855年11月25日,陈以1368美金拍下罗奈尔得遗孀那栋精致小巧的珊瑚石别墅,“芳植记”搬到珊瑚石别墅经营。陈在大岛继续从事土地投机生意,他把朱丽亚那个牧场周边的土地全部收入囊中。回到檀香山后,他到裘蒂博士家里郑重向朱丽亚求婚。裘蒂博士虽对华人怀有歧见,但不敢当面拒绝他,提出如有心追求朱丽亚,请陈先建造一栋夏威夷最豪华的别墅。1856年,陈在檀香山市富人区努亚大街买下一块地,请人设计图纸,大兴土木干起来。他一直寻求机会酝酿成立一个华人社团,檀香山华人对陈的提议都表示赞成,华商们决定搞一场以华人名义举办的庆贺舞会,大家踊跃捐款。同年10月,夏威夷华商会正式在檀香山注册成立。 5月23日,陈正式被批准加入夏威夷国籍。5月28日,陈和朱丽亚‧克纳‧弗尔威斯尔小姐结婚,史密斯牧师担任证婚人,婚礼在努亚路Afong先生那所著名的新房子里举行,婚礼一切从简。1857年8月1日,朱丽亚向夏威夷最高法院申请遗产继承。七天后新任大法官麦克比因作出最后裁决,裁定朱丽亚获得父亲三分之一的遗产,现金3881美金;获得母亲三分之一的遗产,是大岛希洛镇海边的一个牧场。这个牧场正是陈所购土地包围的那个牧场,这些土地联结为一块完整约5000英亩的地块。 1859年10月17日,檀香山第一家华人独立经营的机器榨糖工厂“国芬制糖”正式开张。“国芬制糖”的工人工资比当时白人制糖厂高出30%。陈和刘禾林本来在夏威夷华人中口碑好,加上薪酬优厚。“国芬制糖”很快就招够工人和技师,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国芬制糖”成为陈在夏威夷经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著陈成功地迈进他梦寐以求的制糖业,开创事业新篇章。 1860年10月,程植带着一批人回到檀香山,其中三个小伙子特别醒目,第一个叫程利,是程植的一个堂侄;第二个叫卢岳,是香山县隆都人,也是程植的一个亲戚;第三个是王贵,程植老家四大都安定村小老乡。都在老家做过干货铺。陈与程植商量了一下,把程利派到三藩市,让卢岳留在“芳植记”给程植当帮手,王贵被安排到“国芬制糖”。1864年,美国南北内战促使夏威夷蔗糖业腾飞。三年来,夏威夷年食糖产量飞速上涨了16倍,并彻底改变了夏威夷的商业结构,甘蔗园经济成为支柱的产业。陈进入制糖业挣得第一桶金,不是依靠生产,而是通过垄断运输实现的。三年垄断运输,为他积累38万美金的巨大财富,把事业推向另一个高峰。 陈决定集中精力,全力在大岛经营甘蔗园事业。达莫专程从三藩市来到檀香山,想与陈一起投资甘蔗园。陈和达莫在檀香山市注册合股的通用商业公司,两个好朋友各占一半股份,陈出地,达莫出资金,准备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达莫从德国订制的榨糖机从三藩市运回来,这套世界最新型的榨糖机在大岛希洛镇新甘蔗园调试完毕,让夏威夷所有白人甘蔗园主们羨慕不已。除这套五万美金榨糖机外,达莫又拿出十万美金,一共15万美金成为他在通用商业公司的股本。陈把自己大岛上的土地划出约3000英亩,算作自己的股本投资,剩余3000英亩土地暂作牧场,作为新甘蔗园的预留土地。陈将自己这个甘蔗园命名为“皮皮艾克”,以单个甘蔗园面积来说,皮皮艾克农场位列夏威夷农场前三甲。 1869年10月29日,陈回到檀香山一个月后,在以华商为主体的夏威夷手工业者行会的会议上,陈当众宣读一份由全体华商签名的“告夏威夷公民书”。这是夏威夷历史上华商第一次有组织地集体告白,它向全体夏威夷人提出华人对劳工制度的看法和建议,反映这个正在崛起群体的潜在力量,这是华人力量在政坛上的第一次郑重发声。这份告白书旨在通过改变劳工制度,取消对华人的政策歧视。同年底,陈以26万美金,拍下卡伯瓦农场。第二天的《波利尼西亚报》以“糖王加冕”作为显著标题,详细介绍卡伯瓦农场拍卖的过程。从这一天起,陈的“糖王”称号在夏威夷被叫了起来。 1870年度,夏威夷总商会出版商业年鉴,评比出夏威夷实力最强的八大企业,“芳植记”和通用商业公司名列其中。 1872年7月初,容闳为了妥善安排留美幼童到美后的事宜,先抵三藩市。陈带着长子陈龙提前几天到达三藩市,入住“皇宫大饭店”。容闳在“皇宫大饭店”第一次见到了陈。 陈比容闳大三岁,两人初次见面,但经唐氏兄弟介绍,互相早有耳闻,相谈甚欢。陈放心把陈龙交待给容闳,自己回到檀香山。陈龙连考四门功课,成绩优异,顺利考入耶鲁大学。 1873年9月23日,夏威夷铁工厂发生工人罢工,给复杂的政局增加不少纷扰。为了防止此类事情发生,巴特亲自主导,要求农业协会以团体会员的身份,加入夏威夷总商会,以加强夏威夷总商会的行业领导和协调能力。夏威夷总商会涵盖夏威夷九大类行业商会,同时吸收华商会和智利商会参加,一个覆盖面广的商业组织,却受到夏威夷最有实力的商人组织农业协会的抵制。但这次,农协不能不给内阁面子。大卫斯没有办法,点头允诺农协加入夏威夷总商会,并答应推举一人出马竞选本届总商会会长职务。农业协会七人委员会选举出来的推荐人竟然是陈。1873-1878年,陈担任五年的夏威夷总商会会长,圆满地协调各种经济纠纷,起草制定大量的行业规则,赢得夏威夷商界的一致认同。 1874年8月,陈带着卡拉卡瓦的秘密使命,赴三藩市负责筹款。展望美夏贸易互惠协定实施在即,王国的财政收入届时会有大幅增长,但眼下政府大举建设,急需大量资金支持。陈到达三藩市,达莫安排他的哥哥和斯布勒特等一批富豪,前来与陈秘密洽谈。这批富豪开矿发了大财,四处投资。陈三藩市一行,共筹得400万美金的钜款,圆满完成卡拉卡瓦的使命。陈回到檀香山后,着手帮助准备卡拉卡瓦国王年底的访美事宜。2月15日,卡拉卡瓦国王回到檀香山,受到热烈的欢迎。 1875年6月,夏威夷王室名下的卡波库伊农场准备出售。卡波库伊农场有超过4700英亩的土地,在夏威夷是数得上的大农场。卡拉卡瓦这次要把它当作第一笔酬劳,来还陈在两次大选中鼎力相助的人情。没想到,被陈谢绝了。陈不愿意这样操作,一方面这种私下交易会对国王的声望有损,另一方面也损他糖王的声誉。之后,陈从香港调集大笔资金,为保险起见,再度与达莫两人联手,准备参加卡波库伊农场的竞拍。陈与达莫以46万美金钜款,拿下了卡波库伊农场,使他的蔗糖事业再攀新的高峰。 1878年,陈接到三藩市华埠中华会馆的信函,要他务必于7月25日前到达三藩市。 7月27日,在美国驻华公使的陪同下,陈兰彬一行抵达三藩市,受到三藩市中华会馆组织的盛大欢迎仪式。在陈的力陈下,陈兰彬答应在檀香山设立一个领事馆,条件是他必须出任领事一职。 1877-1878年,中国北方发生“丁戊奇荒”,是200年不遇的大灾荒。北方九省赤地千里,灾民多达两亿,死亡人数高达1300万。陈认捐了5000美金,折合约7000两白银。根据大清朝廷典章,“凡士民等助赈荒歉”、“其捐银子千两以上者,请旨赐建‘乐善好施’牌坊”。 1878年底,在香山县恭常都黄茅斜村陈家大院里矗立起一座“乐善好施”牌坊,这座由陈灼父(陈芳二兄陈国祯的长子)委请当地名工匠精心打造的石牌坊为花岗岩建造。可惜,这座牌坊在“文革”期间毁于红卫兵之手。 1879年是陈来到夏威夷第30个年头,成为夏威夷响当当的“糖王”。抛开“芳植记”不计,仅三个农场每年给他带来收益高达30万美金,在他名下的这三个农场资产超过260万美金。 6月21日,时值王国枢密院上院空出一名缺额,枢密院共45名委员,其中上院15名委员为国王任命,卡拉卡瓦当政时期,只有贵族才能出任的具有高尚地位的职务,同时也是国王用来晋升贵族的特权。陈以其显赫的社会影响、不容争辩的商业地位和无可挑剔的品行,赢得枢密院现任委员的一致认可。枢密院通过后,国王卡拉卡瓦当天签署命令,正式任命陈为枢密院委员,从此,陈成为夏威夷贵族。 1879年8月13日,清廷对陈的任命下来了。陈兰彬把毕业后留在驻美公使馆协助他工作的陈龙找来,指示陈龙把这个任命通知夏威夷驻美公使艾伦。同年耶诞节,老农协会员们为了庆祝陈荣膺贵族称号,在市政厅举办盛大的庆祝舞会,夏威夷名流争相参加。接着枢密院举办的庆祝舞会,国王卡拉卡瓦到会致辞,对陈的贡献表示嘉奖。 1880年月11日,一面中国三角黄龙旗在陈的努亚别墅升起,这栋别墅被他用作夏威夷华人商会的办公地址。仪式结束后,三藩市领事馆派来的特使朱国君,在陈的陪同下,到王宫里觐见卡拉卡瓦。陈出任首届商董,中国驻夏威夷商务代办处开始正式工作,聘用一个翻译和一个秘书,经费由陈自己支付。他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在华商会的基础上筹建华人联合会。第二项工作是向夏威夷政府交涉未入籍华人权利的问题。3月17日,陈兰彬亲自签署任命陈为夏威夷首任领事的文件,派人坐火车送到三藩市领事馆陈树唐处。陈树唐赶快先写信给陈,要他好好准备一下,并说大家随后乘船赶到。1881年5月7日,大清龙旗再度升起在努亚别墅,陈身穿满清官服,仰望着这面三角旗,百感交集。1882年3月底,陈出人意料地辞去清廷驻夏威夷领事一职。程利接任领事一职,驻节华盛顿的新任中国公使郑藻如批准这一任命。 1882年的4月,陈把自己所持的卡波库仪农场的股份转卖了出去,这一举动震惊夏威夷商界。他把价值106万美金的股份出售给布伦威尔和卡斯特尔,这笔交易中,只有70万美金用现金支付,其余36万美金置换了布伦威尔和卡斯特尔合股的一个农场。这个农场位于考爱岛,归于“朝兰利服记”名下,程利和卢岳将分期偿还这笔钱给陈。陈用70万美元现金用来购买香港道格拉斯火轮公司的控股权。这次投资战略调整,一方面为了继续减少白人和美国政府对自己的注意力,一方面是陈有意加大对香港投资的力度。 1885年,香山恭常都发了大水,百姓流离失所。陈远在檀香山,听到消息之后,捐赠3000两白银寄回国内,给朝廷赈灾。这一次捐助报送朝廷后,光绪皇帝赐赠石牌坊一座,以示褒奖。1886年底,在黄茅斜村陈家大院矗立起第二座“乐善好施”牌坊。 1889年8月11日下午,陈龙搭船从大岛赶往檀香山,突然急性腹膜炎发作,猝死于船上。 消息传来,陈彻底被击垮了。他万念俱灰,下定决心回香山去。他把卡伯瓦农场的一半股份,以90万美金的价格卖给达莫,他不希望自己走后由朱丽亚承担全部的商业风险。达莫派人来管理卡伯瓦农场,陈心里放心。他拿出其中的50万美金留给朱丽亚和孩子们;剩余的40万美金转到了香港,陈先后投入东亚银行的资本300万美金。 陈回家乡后,他又买了30多亩良田,加上原来的义田,共有60多亩,建立社学,好让村里贫困的孩子们能够读书。陈买回来两部柴油发电机供全村照明使用,一直使用到抗战前夕。他从澳门买回来水管,从村边凤凰山下用水管把山泉水引到村子里,过滤成自来水后让村子里的乡亲饮用;整治村容,修筑道路,在村子里挖了两口大池塘,种植椰子和槟榔树,给村子修筑炮楼等。同时,他捐银给地方政府。这年,陈以长孙陈永安的名义为陈龙请赐建“急公好义”牌坊,位于两座“乐善好施”牌坊的旁边。 陈投资扩大义学,创办女子学校,开创香山县的先河。1891年发生水灾,冲毁了香山县十几个村庄。他拿出7000两白银捐给香山县衙用于赈灾;接着捐献4000两白银,用于修筑白石到前山石板路,成为香山县境内最早的公路。这一系列善举,被香山县衙呈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衙门又上奏朝廷。第四座石牌坊降落到陈家大院。 1892年初秋,陈家大宅建设完成主体部分,1896年竣工。它是一座融合中、西风格一体的建筑;2006年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今成为国内外游客赴珠海旅游的首选景点。[2] 1906年9月25日,陈在家乡去世,终年81岁。葬于梅溪。[3] 陈芳娶有两位妻子,生育子女18个。他与元配妻子李杏两子:长子陈龙(1852-1889)、三子陈赓儒(1863-1918)。他与第二任妻子朱丽亚‧费耶韦瑟(Julia Fayerweather),生育12女4子,包括女儿长女爱米兰(生于1858年5月13日)、次女南茜(生于1861年)、四女茱丽叶、五女玛莉亚、六女伊莉莎白(生于1869年)、七女亨利埃提、八女爱丽丝、九女海伦、十二女梅拉茵等;儿子:次子陈席儒(1859-1937),英文名唐尼,生于1859年6月12日;四子吉米生于1875年,出生个一个月夭折;五子阿尔伯特(1877-1948);六子阿伯拉姆(1882-1933),又名亨利。 1909年后,藉著杰克‧伦敦的小说《陈阿芳》,陈芳成为白手起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夏威夷香槟王朝的风云激荡和一代糖王的传奇经历,连他后人的家庭也引起了美国人的好奇,从1964年起,在美国百老汇上演的歌舞剧《12个女儿》,讲述陈家的故事,这个歌舞剧连续上演30年,历久不衰。197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之际,评选了200位影响美国历史的外籍人士,陈芳和基辛格等人名列其中。[4] 1890年,陈芳回到家乡定居后,来到澳门经营生意,以其传奇的经历和雄厚的财力引起澳门华夷各界广泛关注。[3]据说,1891年夏,陈芳来到兴记酒店住宿,当时酒店洋经理见他是华人予拒绝。陈芳一怒之下,要求买下酒店,当时适逢酒店准备放盘,开价三万英镑,且限三天交款。两天后,陈芳从大西洋银行开出一张三万英镑的本票将兴记酒店买下,并将兴记酒店改名为“澳门酒店”。此举轰动了澳门,当时被港、澳、沪多家报纸报导。 1902年5月,“澳门酒店”以二万澳门元的价格出让给法莫尔(W. Farmer)先生。[5] 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澳葡政府成立欢迎俄国皇太子访澳公会,陈芳是董事之一,排名第一,位前于曹善业、柯六、林含莲、王棣等知名华商。可见,陈芳在当时澳门的影响之大。 除投资火轮业、酒店业外,陈芳对广东政府及华人事务亦颇为关注。1894年10月,“由白石至前山之石路,前经澳中绅商捐资修建,以便往来,香山人陈芳首捐洋银两千枚。近已竣工,计用料费四千元有奇”。此次修路费用,陈芳捐款过半。 光绪二十一年(1895)初,广东政府“筹借民款,借助军饷”,“其澳门一埠,则有富商报捐候选道,香山人陈芳报捐候选知府”。[6] 陈芳在澳门开办牛奶公司,引进荷兰牛,开创澳门养殖荷兰牛的先河,生产加工牛奶供应澳门市场外,他每天派人运送牛奶回家乡,供乡亲饮用。[7] 次子陈席儒专门从香港给父亲买了辆双排座的“奥兹莫比尔”牌汽车,这辆汽车为黑色木制车身和车轮,车轮外包著橡胶轮胎,车灯是煤油灯,喇叭需要用手使劲捏。陈席儒买这辆汽车是当时最昂贵的汽车,价格是6700美金。这辆汽车是澳门历史上第一辆汽车。[1] [1].刘云德、徐炜:《陈芳传记》,载“珠海梅溪牌坊"网,2012年6月3日,http://www.zhmx.com/cn/aboutInfo.aspx?Id。 [2].《广东近现代人物词典》,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2,第260-261页。 [3].《珠海历史名人——陈芳》,载“珠海政协"网,2010年1月3日,http://www.zhzx.gov.cn/zww/wszlw/gzdt/200804/t20080423_44024.html。 [4].曾绅:《陈芳传奇一个华商家族的百年神话》,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第420-422页。 [5].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第四卷‧清后期1845-1911),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第2113页。 [6].林广志:《晚清时期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第179-180页。 [7].李蒲弥:《回归后的澳门发展与粤澳关系研究》,香港:香港汉典文化出版公司,2003,第473页。
陈芳,1825-1906
吴兴祚,字伯成,号留村,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入汉军正红旗籍。两广总督、诗人。 父亲吴执忠在礼亲王代善府中担当幕僚,被授予头等护卫。1650年初,吴兴祚以贡生身份被授予江西萍乡知县,当时白莲教聚众反抗朝廷,成为一大隐患,他开导和遣散教众。不久,他因犯错,被降补江南无锡知县。 无锡县吏亏欠了官库钱财,更换了几任也没法偿还,免职后仍留在任所不许离去。吴兴祚到任后,为本县请求豁免这笔亏欠款,那些应当偿还的则捐出私财代为缴纳。吴兴祚用耕种官田所得的租钱雇用劳役,老百姓的困难得以解除。发生饥荒时,他又叫人煮粥救济给饥饿的百姓。 八旗兵驻防苏州,吴兴祚向领兵的固山请求允许自己单骑前往军中进行约束。有的士兵偷吃老百姓家的鸡,被吴兴祚查出后,立即鞭打,以示处罚,使士兵都严格遵守纪律。1674年,吴兴祚迁为行人(官名,掌管接待诸侯及诸侯的上卿之礼),仍留下负责处理知县事务;又因漕运总督帅颜保举荐,他被破格提拔为福建按察使,为清廷收复郑成功所占厦门、金门等地。 1681年,吴兴祚被提升为两广总督。到任后,他上疏揭发尚之信在广东横征暴敛、老百姓深受其害长达几十年。他列举盐埠、渡税、渔课等各种弊端,上奏请求罢免。他上疏请求将禁界再拓宽,听任百姓捕采耕种。皇上派了尚书杜臻、内阁学士石柱会同吴兴祚巡历诸地,进行测量规划,使兵民都有安居乐业之地。 他又上疏称潮州海汛辽阔,商人往来贸易,因担心奸徒暗中骚扰破坏,应当将澄海协达濠营的水汛官兵船只改归南澳水师镇统辖,与碣石镇互相联络,巡视保卫外海的岛屿,得到朝廷允准施行。 1685年,吴兴祚上疏请在广东、广西二省设炉铸造兵器。给事中钱晋锡、御史王君诏上疏弹劾吴兴祚在铸造之事上弄虚作假,冒领功劳,将此事交由吏部商讨判决。1692年,吴兴祚被授为归化城右翼汉军副都统,但又因犯错被降级。 1696年,皇上亲征噶尔丹,命他从呼坦和硕前往宁夏安抚13个驿卡,但他请令愿意效力镇守沙克舒尔驿,没多久,官复原级。 1697年,吴兴祚去世,终年66岁。 吴兴祚为政时为民着想,免除苛税琐事,受到远近百姓的爱戴。他任过官职的地方,都将其列入名臣之中进行祭祀。[2]他著有《留村诗钞》、《宋元声律选》、《史迁句解》、《粤东舆图》等书。[1] 1684年春,工部尚书杜臻、内阁学士石柱在两广总督吴兴祚、广东巡抚李士祯的陪同下,在澳门巡视二天。之后,广东官员对澳门巡视频繁。[3] 现录吴兴祚约作于1682年的诗一首: 《自香山县渡海赴濠镜》[1] 欲经濠镜,薄暮正扬舲。风雨声相搏,鱼龙气自腥。 黑云迷远屿,白浪拥孤汀。隐隐闻钟鼓,蛮归议事亭。 [1]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明清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41-46页。 [2]《中华全二十六史》编委会:《中华全二十六史》(白话文版第10册),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第8938-8939页。 [3]邓开颂:《葡萄牙占领澳门的历史过程》,载“潮汕风情网"网,2013年9月30日,http://ren.csfqw.com/article-13779.html。
吴兴祚,1632-1698
黎翔,字腾翮、仁卿,号凤楼,香山县人。[1]进士、太史、书法家。 清咸丰十年(1860),黎翔荣登庚申科二甲第八十二名进士[2],选庶吉士,未散馆;官至太史(明清时,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 黎翔为澳门镜湖医院撰写《镜湖医院记碑》。[3] 澳门三街会馆在清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后,日渐废圮,澳门八百余家商人、店号遂“商议醵金数千有奇,爰集鸠工”,在其旧址重修三街会馆。由三街会馆值理总领其事,从馆内保存的买卖房屋契约看,咸丰八年(1858)前开始重修,清同治二年(1863)完成。这次重修将会馆有所扩充。重修竣工后,立有《重建阖澳公所碑记》,撰碑者为国史馆协修、前兵部主事黎翔。[4] 黎翔工于书法,创作的一副对联立轴,规格为133厘米×30厘米×2。[5] [1]张根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增补本》,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第900页。 [2]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第1549页。 [3]《澳门万象》编写组:《澳门万象:简明澳门百科全书》(下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第601页。 [4]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第四卷‧清后期1845-1911),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第1753页。 [5]《黎翔 对联立轴》,载“卓克艺术网",2011年8月8日,http://artist.zhuokearts.com/nojmartist/artsview.aspx?id=312374。
黎翔
金曾澄,字湘帆,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市番禺区)。同盟会会员、中国近代教育家。 1898年,曾澄参与发起创办广州时敏学堂,1901年东渡日本留学。1912年初,他从北京回到广州,在广东都督府任参事,管理全省教育行政事务;经广东都督胡汉民和钟荣光介绍加入同盟会,同年加入国民党。当时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改办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他出任该校校长并兼黄埔海军学校教官;1913年因母亲辞世离任,后赴南洋新加坡等地考察;1915年任番禺县立师范学校校长;1917-1923年复任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1921年,曾澄担任广州市第一届参议员、广东教育学会会长、广东大学教育长、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及广州华侨教育后援会主席。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他回到广州,担任广东革命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任广州大学校长、国民大学董事长、国立法官学校教授及中央银行董事等职。1942年6月至1945年12月,他担任国立中山大学代理校长(学校设在粤北坪石镇),1945年春,日寇企图打通粤汉线,曾澄组织全校师生疏散到连县、五华、兴宁和梅县等地,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办学。[2] 广州沦陷后,广州教忠学堂在澳门南湾设校,时任董事长曾澄兼代校长;另在郁南连滩设分校。抗战胜利后,迁回文德路原校复课,学校有高中八个班、初中七个班。解放后,改为市立第十三中学。[3]在澳门期间,曾澄留下不少诗篇。 抗战胜利后,曾澄历任仲恺农业学校、执信女校和教忠中学等校校长,兼任国民大学、广州大学特约教授、广州大学董事长,并当选为广州市参议会参议员兼驻会委员。 1949年广州解放后,70岁的曾澄仍担任广州私立教忠中学(今广州市十三中学)校长职务。1953年9月,广州市文史馆成立,他受聘为馆员;1957年1月任副馆长;1955年当选为广州市政协委员;1956年当选为广州市政协第一届常务委员。 1957年3月24日,曾澄在广州病逝,终年78岁。[1] 金曾澄著有《澄宇斋诗存》、《视察报告书》、《三民主义问答》、《广东教育史略》等文献。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收藏的金曾澄档案资料,包括有关金曾澄简介、人物传、书法、《澄宇斋诗存》、图片集及照片集等。[3] 现录金曾澄的诗两首:[2] 《遣怀‧香江陷敌返澳》 老去悲秋强自宽,一年生计一年难。衰颜日暮惟增病,粒米时荒莫劝餐。 魑魅噬人天意乱,豺狼当道客心寒。哀哀猿鹤长鸣夜,蜡烛成灰泪欲干。 《除夕澳门》 濠江度岁却前缘,寒夜恹恹客不眠。米贵尚悭黄曲酒,家贫何用压囊钱? 霜添白发真疑老,镜揽衰颜枉自怜。爆竹无声灯映寂,斜风细雨度残年。 [1]曾绍洙:《教忠中学沿革》,载“广州文史"网,2011年8月3日,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52/200809/t20080916_7911_5.htm。 [2]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民国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583-586页。 [3]《教育名家金曾澄》,载“中国广州档案网",2011年8月3日,http://www.gzdaj.gov.cn/zphc/mrda/201007/t20100727_52914.htm。
金曾澄,1879-1957
马文驺,字瞻一,香山县(今属中山市)九曲溪人。民国时期国民党官员、檀香山侨领、诗人。郑乃炎妹夫。 马文驺早年担任国民党中山县党部书记长、中国国民党澳门支部监察委员兼秘书、澳门中山教育学院讲师。 50年代初,马文驺举家移居美国檀香山,成为夏威夷中华文艺协会的领导人,1975年出版《夏威夷中华文艺协会一九七五年特刊》。 马文驺生育三子二女,长子马任远毕业于夏威夷大学,初任太平洋士厂化验师,后任设计师。二女马本维毕业于夏威夷大学外交系高级护理系、德洲陆军卫生医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历任美国陆军医院少校护士长,调任中东埃及美国陆军医院工作。次子马任弘毕业于夏威夷大学土木工程系商业管理系,取得硕士学位,之后接受美陆军部特种训练。四女毕业于夏威夷大学土木工程系,任职政府机构,后奉派往南朝鲜为工程师。 马文驺初到美国时,生活穷困,在餐馆打工赖以维生。他以中国的文化、孔孟学说,伦理道德思想及国家民族之观念教育子女,且从各方面激励子女读书,子女不负父望,个个成才。经金山区评议,马文驺荣获1988年度“檀香山模范父亲”称号。 马文驺自幼爱好诗词,诗作历数百首,出版《岫云庐诗集》,受到海外侨胞称赞。陈立夫评价《岫云庐诗集》说“妙造自然,如见道心,取语甚直,矫矫不群”。 马文驺在艰苦生活中学得一身好厨艺,后来自己开设餐馆,成为檀香山皇后餐室、大同餐馆的创办人兼总经理。他担任夏威夷中华文艺协会荣誉会长、夏威夷马氏宗亲会荣誉会长、世界中山同乡会总会副评议长,并任全美华人福利总会第四届代表大会秘书长。马文驺身在美国,心念故乡,改革开放后回到北京、广州、中山等地探亲观光。 现录马文驺的诗三首:[1] 《秋夜有怀》 惯坐小楼听夜雨,今宵对月伴长檠。万言隐约秋声里,清梦萦牵雁影横。 遣此晴空当逆旅,拼将块磊入瑶觥。人间未改荒凉态,老眼留看春意生。 《初夏》 熏风冉冉绿山城,池涨新蛙试夏声。雨霁蝉鸣催荡熟,乡心苑转动行旌。 朱门酒肉熏天臭,忍听春来杜宇啼。华屋邱圩人闻寂,千山濯濯夕阳低。 《春暮》 残红柳絮去冥冥,紫燕呢喃客梦醒。茂草苔深王谢宅,夜兰无语数春星。 [1]英豪:《马文驺先生和他的诗集》,载《中山文史》(第20辑),中山:中山政协,1990,第179-182页。
马文驺,1909-
朱念高,香山县(澳门)第一任县丞。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香山寨升级为香山县。从明隆庆六年(1572)起,葡萄牙每年缴交的地租银500两,由香山县代为征收。 清雍正八年(1730),两广总督郝玉麟奏请朝廷增添香山县丞一名,专门处理华人与葡萄牙人之间事务和纠纷。 雍正九年(1731),香山县丞衙署设立,最初驻扎于前山寨。朱念高出任香山第一任县丞,负责对澳门行使主权和实施管理。县丞是知县副职,派出副知县一级官员专门驻守澳门,说明清政府对澳门十分重视。[1] 为了显示郑重,广东巡抚策楞还奏请发给香山县县丞印记,上刻“管理广州府香山县左堂关防”,后改为“香山县分防澳门县丞之关防”,授予香山县丞相对独立的外事职权。从此,由香山县丞签发给澳葡机构的公文,于日期之上加盖此印。[2] 清乾隆八年(1743),两广总督策楞在处理一宗葡萄牙人杀害华人案后,上疏清廷加强防范。乾隆九年(1744),县丞衙署从前山寨移至澳门望厦村,隶属于澳门海防军民同知,加强对澳门事务的管理。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澳门总督亚马留为扩张地界,将县丞衙署连同《澳夷善后事宜条议》石碑拆毁,县丞和官员被迫迁回前山寨驻扎。 朱念高任职一年,雍正十年(1732),顾嵩接替担任香山县丞。[3] [1]《香山县历任县丞驻节澳门表:1731-1906》,载《中山文史》(第45辑),中山:中山政协,1999。 [2]刘景莲:《明清澳门涉外案件司法审判制度研究:1553-1848》,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44页。 [3]黄启臣:《澳门主权问题的历史审视》,载“中华文史网",2007年3月21日,http://www.historychina.net/qsyj/ztyj/gat/2006-09-28/27411.shtml。
朱念高
曹有,字应贤,号谓泉、益昌,香山县上冲乡(今属珠海市香洲区前山镇上冲村)人。澳门富商。曹雨亭弟弟。 曹氏先祖移居澳门,曹氏家族在澳门繁衍生息,发家致富。 1882年4月,曹有在白马行街创立缫丝厂,成为晚清时期澳门最早的工业投资者之一。[1] 1870年,曹有与沈旺、王禄、德丰等人出资筹建镜湖医院,香山县政府和澳葡当局都表示支持。1871年向澳葡政府公物会办理登记立契手续,同年10月28日澳葡公物会发布公告,批准在三巴门外沙岗山边兴建医院。 曹有与兄长曹雨亭创办曹存善堂、曹连益堂等商号,拥有大量物业和房地产。[2] 1880年4月,曹有购买水车一架赠送给澳葡政府。澳葡政府认为曹有“乃属出于情愿,亦并无私益,越有功劳,是以本澳官乐为收领”,并对曹有“郑重表扬,实堪嘉尚”。同年6月17日,葡萄牙王室特赏给曹有御赐圣母金星,他成为当时首位获此殊荣的晚清澳门华商。[1]同年,他获得清政府钦赐二品顶戴花翎,并获赐牌坊“乐善好施”一座,以示旌奖。[3] 1892年秋,孙中山毕业后,得到曹有的长子曹善业,何穗田、陈赓虞等港澳知名人士资助,来到澳门镜湖医院担任首席义务西医,创办西医西药。孙中山拟在澳门实施“药局赠药”,向镜湖医院借款1440两开办药局,此举得到医院董事们的大力支持。 曹有作为镜湖医院的早期倡办者,最具资历,以他为首签名作为孙中山借款的见证人之一,借出相当于镜湖医院半年经费的银两给孙中山。对于孙中山在澳门行医的宣传,曹善业尽力相助[4],与澳门知名人士卢九、陈席儒、吴节薇、宋子衡、何穗田等联名,1893年9月26日、10月7日在《镜海丛报》和葡文周报《澳门回声》刊登“春满镜湖”告白,介绍孙中山在澳门的地点、时间、业务范围及高明的医术,表彰孙中山的崇高医德。 曹有生育十多个子女:其中包括曹善业、曹善芳、曹善琼、曹善布、曹善瑚、曹善元、曹善荣、曹善允、曹善根、曹善麟、曹善谦(子挥)等。[1] [1].林广志:《晚清时期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第173-174页。 [2].《曹氏家族资助孙中山澳门开办西医》,载《珠海特区报》,2011年9月21日。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9》(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第151页。 [4].《晚清澳门儒商曹有等创办镜湖医院借大量银款给孙中山办药局“赠药”》,载《羊城晚报》,2011年9月19日。
曹有,1830-1896
人物: | 何鸿燊(Ho, Hung-sun Stanley),1921-2020 |
时间: | 建国之后(1949-1999年) |
1983年 | |
1984年 | |
1985年 | |
关键字: | 华商 |
澳门土生葡人 |
资料来源: | 澳门档案馆,档案编号: MNL.03.25.121.F |
典藏单位: | 澳门档案馆 |
数位作品提供者: | 澳门档案馆 |
权限范围: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辖下 |
澳门档案馆授权澳门基金会使用。如需使用有关资料,需征得有关版权实体的同意。 |
资料类型: | 图片 |
照片 | |
彩色 | |
登录号码: | p0004145 |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