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11/10
1637年(明崇祯十年)9月1日,东望洋大炮台开始建造,于一年后竣工。威德尔(John Weddell)率英国船队抵澳门贸易。日本基督徒谋叛,日本颁布镇国令,在日葡人被逐。澳门对日贸易完全中断。
1637年(明崇祯十年)大事记
“望洋临绝顶,千树烛续纷,照海光摇电,烘天焰结云。鹊桥疑入晓,银汉逼斜曛,万里归帆近,灯花艳紫氛。”清朝乾隆时,海防军民同知印光任,咏东望洋山灯火诗也。盖东望洋山顶,自昔已有灯塔一座,日则灵光归然,夜则探灯四射,成为澳门唯一之标志。攷东望洋山,为澳中最高之山。海拔九十三公尺,面积约二英里,绵亘于澳门东岸,可远望九洲洋,故名东望洋山。据《勤勉堂诗钞》左秉隆诗云:“葡人家本住西洋,到此如何不望乡?高筑石台知有意。要看旭日出扶桑。”或亦有所本也。东望洋山,古称琴山,因其横卧若瑶琴然。而遍山繁植松树,故今多称之为松山,或称万松岭。所以汪佣叟之《澳门杂诗》有云:“岧晓灯塔下,亦日万松岭。危疆咽寒涛,响撼瘆蛟影。蟠曲若无路,深翠辟奇境。幽人汛瑶琴,众籁动凄警。风帆时去来,缥缈吵荡千顷。”东望洋山,纵贯澳门南北,惟被东望洋斜巷隔断,可分为两段:北段之顶峰,有灯塔、教堂、炮台,东望洋山马路环绕着半山,其间有松山亭、半山亭、水塘、及松山花园等;其南段有天文台、山顶医院等,东望洋新街盘其麓,昔日还有古城墙,沿山高下而筑,以为澳门之海滨防御工事焉。东望洋山,既分南北两段,明末时期,澳葡筑城自固,遂将东望洋山之南段,划作澳门城基;更择山之高处,筑一碉堡,初名之为圣伯多禄堡(St. Pedro),后易名为圣耶安连摩堡(St. Jerónimo)。迨至拆城后,堡亦被拆毁。一八七二年,澳葡将沿山之城基,改建为仁伯爵医院(Hospital Conde de S. Januário),即山顶医院。又于一八八零年,更将城堡废址,建成天文台。现在天文台山下,近雀仔园斜坡处,尚遗有当年古城之断垣残堞一小段,足资历史攷证者。东望洋山之北段,以东望洋灯塔处为最高,登该处,可以俯瞰全澳,远望大洋。未建灯塔前,该处已被称为望洋台。当年明末义士张穆,尝至该台,有《登望洋台》五言古诗一首,见《铁桥山人诗稿》,其诗云:“生处在海国,中岁逢丧乱。豪怀数十年,破浪已汗漫。故人建高纛,楼船若鹅鹳。因之慰奇观,地力尽海岸。西夷近咸池,重译慕大汉。宝玉与夜珠,结市异光灿。若梦游仙瀛,金宫赤霞烂。危楼切高云,连亮展屏翰。水上多神山,青削屡续断。澄波或如镜,一叶亦足玩。及尔长风回,气色忽已换。狂澜渺何穷,万里生浩叹!”盖当时香港尚未开埠,澳葡独握市舶之贸易霸权,而澳门处此黄金时期,故楼船云集,货宝常川,其繁盛情况,在东望洋山下,诚有如是者。望洋台上,澳葡于一六二六年,首先在此建立起一座小教堂,是为东望洋山上之最古建筑物。该教堂僻处山巅,远隔市廛,环境至为幽静。因此在一六三七年时,闻有四位西籍之天主教圣家辣会修女,初到澳门,就隐居其内,坚持苦修,谢绝世面,如是者,尝历数十年云。该教堂所祀之神,为圣母雪地殿(Cidade do Santo Nome de Dues),葡人奉为护卫航海之神。犹闽粤渔人之祀奉天后然。闻其尝著灵异,昔日澳葡相传,有一神话,谓当年曾有数艘葡国货船,扬帆来澳,在半途中,黑夜遇风,迷失方向,正陷疾风骇浪间,危险非常。忽睹空际,发现一盏明灯,闪耀前行,为之引导,卒安抵澳境,明灯遂隐没山上。各船既得脱险,翌晨细察,乃知此为东望洋山,众便认为圣母显灵云。后来澳葡因本其旨,于教堂之侧,建立一座灯塔,俾得夜间,照耀海上行旅,意至善也。现该教堂内,还有数个古墓,嵌葬壁间。盖此乃旧日罗马教古例:凡神甫死后,便将尸体连棺,埋藏于教堂之厚墙内,以示尊敬。故澳中教堂,亦有多间理有棺椁者,如大庙顶及三巴仔等之教堂内,亦如是也。自从澳葡在望洋台上,建设炮台,而该教堂,亦被视作军事禁区,不许闲人登览。惟于每年之八月五日,乃该教堂之圣母雪地殿纪念日,例行开放一天,任人登山游览。自从一六二二年。经过荷舰袭澳后,澳葡或亦感觉澳门海岸防御工事之重要,于是驱使战胜时掳获之荷兰俘虏,开始修筑望洋台上之堡垒。后来该队俘虏之荷酋临终时,尝请求澳葡,准其刻一石像,竖立在望洋台上之教堂门外,俾作纪念。该像后来曾在一个时期,移置于议事亭内之楼下大堂,作为古物陈列,是亦澳门历史之遗物也。据《澳门三百年(Macau Na Epoca da Restauração))对东望洋炮台曾注云:东望洋炮台,至一六三七年尝扩大增修,翌年一六三八年才完成。有一碑志刻着:当时司令为诺朗也云。闻该炮台,占地七百公尺,迺由华人承建者,建筑费竟达白银七千两整。澳葡扩建此炮台,隐藏在东望洋山中,坚巧异常,其用心亦工矣。据清朝康熙时,澳门关前街有中国关部行台,当时首任粤海关监督成克大尝莅此,曾登望洋台,并有五言古诗一首,见《畿辅诗传》十三。其诗云:“峻岭有高台,突兀南溟岸。长风万里来,天际帆影乱;极目荒徼外,一气疑未判。蛟室邈难知,蜃楼聚复散;天吴时出没,骊龙珠光灿。四海无扬波,重泽来浩瀚;百货走如鹜,有无相易换。澳贾图市利,此地立垄断。攘夺衅窦开,掩袭肆狡悍。横山起军垒,张威护里开;外御异己者,会使诸夷惮。我来一登临,狙橘信难捍。嗟彼番鬼谋,贸易操胜算;但恐恣骄纵,与世成冰炭。滥觞不在多,积微因有渐。勿令登台人,徒作望洋叹。”东望洋灯塔,在东望洋炮台上,圣母雪地殿教堂之左方,屼立澳门之最高峰,为远东历史上最古之第一座灯塔。澳葡于一八六四年兴工,至一八六五年五月始告完成。塔身高十三公尺,在该年九月二十四日晚上,开始放出第一次光芒,向澳门四周,循环扫射,终宵不停,其光线射程,可远达二十五海浬。灯塔内部之构造,因当时机器尚处落后,故只用木轮绳锤等物,并利用摆力使其旋转,循环不息。虽属木制粗笨,但颇见思巧。闻由一位澳门土生之葡人,名贾劳士域臣地洛查(Carlos Vicente da Rocha)所设计造成者。该座灯塔,在一八七四年九月,即清朝同治甲戌十三年八月时,遭遇到澳门一场空前凶暴之大风灾,惨被毁坏,因此停止发光。后来经过一段长时间,加意重修,改换新式机器,配用法国反射镜,才于一九一零年六月二十九日晚上,再放光明。后来澳葡更于灯塔顶端,装设一架新式之精密望远镜,虽数百里外之人物,远如前山地方,亦能悉收览于镜中,纤毫毕现,清楚非常。灯塔前面,有旗杆一枝,高逾二十公尺,为悬挂徽志,及标示风讯之用者。东望洋山上之旗杆、灯塔、教堂与炮台等,联结一起,互相辉映,成为澳门之唯一特别标记。而远来之船舶及飞机等,一望便可认识此迺澳门焉。东望洋灯塔下,半山间,有一环山大道,迺公开任人游览者,不比东望洋灯塔之炮台区域,视作禁地然。环山路上,古松夹道,蓊郁苍劲,有若虬龙,故今人到此半山游览,都称之为松山。松山西面,有一“半山亭”,该亭正中,悬一匾额,题曰:“半山”,迺翁桂清所书者。但当时澳门商会之理事长刘柏盈,名之为“商人节纪念亭”,有“商人节纪念亭碑记”云:“近世自劳动节日始,迺至妇女,儿童亦有节日,于是吾国商人,亦定每年之十一月一日为纪念节日。节者序也,取其社会阶层,无不有序,有序有循,循序以进,日进无极之义云。我侨同人,因思其义,拟纪其事,爰集资金,建小亭于松山之麓,用使游人得以憩息焉。筹建人澳门总商会理事长刘柏盈,暨全体理监事同立石,民国卅八年五月廿八日。”此正全国解放前,故同胞被称为侨胞焉。亭之两傍,有联一比曰:“一亭庇抵万千厦,乔木种径三百年。”又有序云:“澳门互市以还,历今三百八十余载,戊子岁冬,中华总商会同人,发起于松山置亭,为游人憩息之地,以志商人庆节。语云:乐与人同,斯亭有焉。爰为纪言,以留鸿爪,以名其胜。已丑小春,梁溪八十老渔,钱宝和二南撰书。”窃思松山上之良辰佳节,最热闹莫若重阳,游山登高,毋过于此。自来不少文人墨客,尝于是日,在此吟哦寄意,于所谓某节何有哉!盖松山高冠澳中各处,所以每年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澳中人士,靡论男女老少,辄多联袂偕来,作登高之举。惜东望洋灯塔区域,已被列为军事禁地,否则一临东望洋灯塔顶层,实为澳中最理想之登高处也。惟是环山道上,仍属热闹非常,或携壶备馔,作半日之流连;或拍照提机,留一时之纪念;或绕山漫步;或据石评棋;或练气弄拳,观摩较技;或触情兴感,唱和联吟。犹忆缪君侣之“百尺楼诗稿”,有“重九松山登高”五言一律云:“吟啸非无地,登临却有山。万松融滴翠,三径满含斑;谢屐行犹健,柴门掩未关。秋原多景色;白发映朱颜。”又读《两行堂诗钞》,有“重九登东望洋山,应友人茗酒之会,用东坡庚午九日韵,呈同座诸子”,七言一律云:“劳生谁复羡长闲,露顶人前鬓亦斑。习俗未忘重九节,举头已见万松山;且随紫菊茱萸会,不落疏风冷雨间。多谢主人能爱客,邀将明月送君还。”重阳佳节之东望洋山上,影相摊档,随处营生;食物贩子,沿山叫卖,一改闲日山林幽静之情况。每年是日,还有一个临时小集团,名为松山旧侣,邀集一羣多年常到松山散步,或习拳之仕女,在此联欢聚餐。移炉灶于山间,飞羽觞于松下;筵开多席,盛极一时;拟桓景之登高,效孟嘉之共醉;老少咸集,履乌交错,亦韵事也。松山东面,在环山道傍,又有一“松山亭”,此亭之式样,俨如“半山亭”然。亭前柱上,亦有联一对,分嵌“松”“山”二字于两比之首,曰:“松风徐送,正荡胸怀,更看镜海波光,莲峰岚影;山雨欲来,且留脚步,遥听青洲渔唱,妈阁钟声。”并附有序云:“中华民国卅八年春月,澳门华商总会,倡建松山亭。落成,属题纪念。钱城李供林敬撰并书。时年六十有八。”该联工整贴切,词句如珠,诚佳作也。且其序说明为松山亭焉。但当时澳门商会之理事长刘柏盈,名斯亭为“柯维纳总督纪念亭”,且泐有“柯维纳总督纪念亭碑记”,姑照录之:“澳门自展拓商埠以来,侨业日趋兴盛,迨太平洋战起,虽有东亚防空壕之目,惟是交通影响,物质不无窒息。幸世界和平后,柯维纳总督莅止,施政不逾年,而繁荣重𡲶。同人等深庆得人,爰集资金,建亭纪念,亦甘棠之颂也。筹建人澳门中华总商会理事长刘柏盈,暨全体理监事同立石,民国卅八年五月廿八日。”亭之正中,亦悬一匾额,题曰“松山”,更有跋谓:“比来吾侨能休养生息,重睹繁荣,实拜柯维纳总督之赐,用建斯亭以志不忘。戊子长至日傅德荫题,翁桂清书。”惟松山亭之左右,竟生薇草,澳中高士,尝有采而食之者。忆张学华之《闇斋诗稿》,有“食薇归而有作”,其诗云:“日夕望松山,不识山中薇,想像嵚崎人,抱节耐长饥,小草亦何幸,千载有光辉。瞿然念身世,芳躅谁能追。南方状草木,眼底纷陆离;空谷閟孤秀,寒岁留幽姿。合写高士图,未许流俗知。在山何必深,素质自芳菲;海滨述风土,记载亦偶遗。当筵佐盘餐,莫笑口腹私;庚郎足鲑菜,吴客忆莼丝。风味略相似,肉食彼何为。淟涊尚偷生,野老只自悲。岧岧首阳巅,世晚吾安归。”读是诗,倍觉诗人之清高,与世之阿谀奉承者,当不能并论也。松山之阴,既有二龙喉花园依其麓,本筑有石级可以登山者。但自从二龙喉花园改建作动物公园后,遂将石级拆毁,封锁通道,致与半山隔断。而曩日半山间,尚有一个松山花园,环绕着山上水塘,绿荫深处,别有天地,花间鸟语,松壑风涛,都尽堪流连者。忆昔刘草衣有《春晓登松山听鹃》七言绝句一首云:“薄袖禁寒坐晓烟,万松阴里听啼鹃,飘零有客如张俭,为汝临风一惘然。”又江仲春有《松壑听涛》五言绝句一首云:“万马共奔腾,苍虬日夜鸣,羊肠径屈曲,明月照人行。”园中奇花异草亦伙,据《雨屋深镫词稿》有《三姝媚》词一阕。序云:“丙寅偕今婴登万松山,有紫花数丛,不知其名,询诸花佣,言来自海西,以棠梨接之,花色益艳,因名以海紫杜鹃花。”其词云:“琼蕤笼绣葆。讶东风吹晴,落霞多少姹影撩人,漫误猜寒信,雁来秋老。西域移根,才做就盈盈轻小。几度销凝,鹦眼微舒,凤毛低袅。倦客扁舟归早。忆野色林边,暗余残照。露泣烟唬,便梦飞天末,怎生抛了? 一捻鹃痕,还惹起伤春幽抱,望尽芳菲,谁寄丹青写好。”园内花坪草地,往日不少游客在此憩息,或玩拳聊天,地方虽小,惟面临一池春水,亦一好境界也。惜今该园,又被澳葡封锁,列为军事禁区,只有水塘一角,在环山道上,尚可闻蛙声咯咯耳。松山水塘,在东望洋山间,三面峭壁拱护,已废之松山花园环其上,余空一面,筑石坝御水,环山马路经其前,下有滤池,水经喉管而流达各处。该塘原为松山之巖壑,泉水之渊源也,澳葡于三十年前,在此筑石贮水,更导山中雨泽,灌聚于斯,遂淤积成塘,满以为可作自来水供用。盖当年澳门人口无多,不过五、六万人丁耳。但因塘小,深不过数丈,面积亦不过几百尺,蓄水有限,且来源无多,故成梦想。后来将之作为洗街水喉,及备作遇有火警时,作救火之需。后来澳门自来水公司成立,迺在东望洋山脚,另设水塘,所以《澳门市街名册》竟谓:东望洋山区有水塘两个焉。兹附录《澳门市街名册》注释东望洋山区云:“东望洋山,该山系本市最高之冈陵,位于马交石与若宪山之间,四周约以下列地方为界:与海边马路平行之外港填池,海边马路一部份;士多纽拜斯大马路一部份;何东花园;得胜马路;与火药局斜巷等。此山大部份为树林,其中有水塘两个,憩息亭二座,灯塔一座,圣堂一间,旧式炮台一座,兵营一所,及花园数处。另有下列之街道:地厘古工程师马路、海边马路、水边斜坡、东望洋斜坡、㓥狗环斜坡、火药局巷、东望洋眺望台、海之圣母眺望台等。”以上就是澳葡当局所称之东望洋山区,其葡文名称为“基亚”(GUIA),盖即当年荷兰俘虏酋长石像之名也。
东望洋山
崇祯十一年(1638年2月14日─1639年2月2日)3月,东望洋炮台(Forte de Nossa Senhora da Guia)重建竣工。1635年东望洋炮台拆毁后,澳门市民再次出资兴建。1637年9月动工,至1638年3月竣工。领导修建炮台者为要塞司令黎伯禄(António Ribeiro)。该炮台面积约800平方米,入口在北,四周筑以围墙,高6米,内有哨房、机库、火药库等,台上有塔楼4座。Jorge Graāa, The Fortifications of Macau, pp. 82—84. ; 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9, p. 237.
东望洋炮台重建竣工
崇祯八年(1635年2月17日─1636年2月6日)东望洋炮台拆除。该炮台在1623年澳督弗兰西斯科•马士加路也的防御体系中,即已列为应建炮台之处,至1626年前已初步建成。炮台建于东望洋山顶,置火炮5门。山上建有几座营房,可容一连士兵居住,还有一个地下蓄水池。但由于该炮台地势最高,位于大三巴炮台之上,明朝官员劝澳门葡人拆毁此炮台,并愿为此付出7000两白银的拆赔费,故在此年拆除。博卡罗:《要塞图册》,载《l6和17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第221页。
东望洋炮台拆除
同治四年(1865年1月27日─1866年2月14日)9月24日,澳门松山灯塔建成启用。该灯塔由开设在龙嵩街(Rua Central)17号的一家外国公司马杰森(H. D. Margesson)出资建造,设计、施工的负责人为澳门土生葡人卡洛斯‧罗查(Carlos Vicente da Rocha)。罗查并非专业建筑师,他当时是澳门财政厅司库,还在民团中任上尉军官。该灯塔的建造一直是在澳督阿穆恩的关心和支持下完成的。这是中国海岸第一个发光的灯塔。灯塔坐落在北纬21. 11度,东经113. 3度。其他技术指标为:灯光距海平面(涨潮时)101. 5米,塔身高13. 5米,灯光成白色,晴天可视距离为20海里。Manuel Teixeira, Toponímia de Macau, Vol. 1, pp. 378—379.
澳门松山灯塔建成启用
崇祯十一年(1638年2月14日─1639年2月2日)本年,在海牙的荷兰人已收到澳门城墙及炮台的详图,并对其火力部署进行了仔细分析:澳门建有城墙,位于三座山上的3个炮台成三角之势。最重要最强大的是大三巴炮台,马士加路也担任总督期间就住在那里,配备有34门金属大炮。第二个是西望洋炮台,中间有一小礼拜堂,拥有轻型火炮6门。第三个是东望洋炮台,突出于外,不太有利,但在高度上优于另外两个:它拥有大炮四五门,围墙内也有一个小礼拜堂。从山上和炮台望见有兵船开来,即鸣钟警报。除此之外,本市还有位于山下的四个炮台,那里是傍靠船只的地方。第一个炮台十分坚固而且美观。从这方看像是另一座城市,因为里面有高大的建筑和士兵们住的房屋,上面是位于山顶的掩体。这里有16门重炮,炮口很粗,用来发射石块,其他都是普通铁炮。炮台内还有另一个掩体,围有围墙,有6门远射程炮,所有要进入此地的船只必须经过这个狭窄的水道,因为葡萄牙人封锁了所有其他入口。这个主要炮台的兵头由国王或以国王的名义任命,除非在兵头不在时将军才可为其任命临时兵头,而且须经国王批准。这一炮台位于南端。第二个叫烧灰炉炮台,位于西南部,拥有8门金属火炮,在西望洋山一边。离它有滑膛枪射程一半远的地方有座火药厂,为大炮生产火药。这里是个月牙形的海岸,中间有个突出部分,在有危险时可安放3门火炮。周围建有不太高的围墙,一直延伸到嘉思栏炮台,两个炮台之间遍布漂亮的建筑物,海滩上则是木林市场。第三个是嘉思栏炮台,比前者大一些,配备有l2门金属火炮。这一炮台有一点伸入海中。1632年,在这一炮台基础上建一个炮台,安放1门48毫米的大炮,可以射到位于1. 5海里以外的一个岛上。这一炮台的围墙一直延伸到陆地,标示出本市在海边的边界。第四个叫伯多禄炮台,朝内路延伸;在称为拉扎罗的陆上大门附近有三门火炮:其围墙沿山向上延伸,直至大三巴炮台,然后又通到一座耶稣会士修道院。外面建起了许多墙壁很厚、很结实的院落,使之免于暴露于海上。还有一块土地伸入海中,那里有礁石,必要时可安放大炮,充当炮台。但在退潮情况下没有必要,因为,大船不能在这里靠岸。莱萨:《澳门人口:一个混合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载《文化杂志》第20期,1994年,第138页注59全文。
在海牙的荷兰人已收到澳门城墙及炮台的详图,并对其火力部署进行了仔细分析
时间: | 建国之后(1949-1999年) |
1991年 | |
地点: | 澳门半岛--望德堂区 |
东望洋山 | |
东望洋炮台、圣母雪地殿教堂及灯塔 | |
关键字: | 灯塔 |
教堂 | |
建筑 | |
海岸线 | |
世界文化遗产 |
摄影: | 李德胜 |
资料来源: | 赵阳、禤广瑜编:《瞬间五十年--澳门摄影学会纪实半世纪》,澳门艺术博物馆,2008,第190页。ISBN 978-99937-59-72-0 |
著作财产权人: | 澳门摄影学会 |
数位作品提供者: | 澳门摄影学会 |
权限范围: | 澳门摄影学会授权澳门基金会使用。如需使用有关资料,需征得有关版权实体的同意。 |
语种: | 中文 |
资料类型: | 图片 |
照片 | |
彩色 | |
登录号码: | p0014412 |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