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新出版《澳門魚類》金鼓魚篇,才知牠正名“金錢魚”,屬金錢魚科,“口小,兩頜牙呈細剛毛刷狀,排列呈帶狀。側線完全。背鰭有一向前平臥棘,臀鰭有四鰭棘。本種為暖水性小型魚類,棲息於近岸鹹淡水海域,尤在河流有廢物的污水中為多,分佈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西部。”刊載的魚圖,身呈黑斑紋,雖與我所見的星點斑紋有異,但屬同一科目。”據《香山縣鄉土誌》卷十四中金鼓魚條中說:“又名銅鼓魚,體圓如䱽,色斑黑,其皮苦,去之乃可食”。
小金鼓魚喜生活於鹹淡水交界海域,最多繁殖於珠江口一帶,是本澳近海岸特有的小魚,尤其是新口岸沿海是產區。每當夏季水漲時,人們可以在岸邊很容易用小網撈獲一些小金鼓魚,帶回家飼養觀賞,是熱帶魚箱珍品。早在廿多年前[約1970-1980年代],有些熱帶魚商大批收購小金鼓魚,馴養一個時期後,運往日本及歐美等地供銷,且獲善價,據説曾創下每條一元美金的身價紀錄。
這種魚很貪吃,小蝦,小魚和水草都是獵物,粗食易長,本澳曾經有人把牠飼養到茶杯碟般大小,只供觀賞。在街市偶爾也會見到巴掌大的金鼓魚作海鮮售賣,聽説肉味鮮美。本澳海岸可能水質問題,近多年來似乎少見小金鼓魚蹤跡。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