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在新口岸泳棚游泳时,常会见到一角硬币大小的金鼓鱼成群游动,活泼可爱。这种小鱼外形似䲝,体色金黄,布满黑色斑点,趣致美丽。 

近读新出版《澳门鱼类》金鼓鱼篇,才知牠正名“金钱鱼”,属金钱鱼科,“口小,两颌牙呈细刚毛刷状,排列呈带状。侧线完全。背鳍有一向前平卧棘,臀鳍有四鳍棘。本种为暖水性小型鱼类,栖息于近岸咸淡水海域,尤在河流有废物的污水中为多,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西部。”刊载的鱼图,身呈黑斑纹,虽与我所见的星点斑纹有异,但属同一科目。”据《香山县乡土志》卷十四中金鼓鱼条中说:“又名铜鼓鱼,体圆如䲝,色斑黑,其皮苦,去之乃可食”。 

小金鼓鱼喜生活于咸淡水交界海域,最多繁殖于珠江口一带,是本澳近海岸特有的小鱼,尤其是新口岸沿海是产区。每当夏季水涨时,人们可以在岸边很容易用小网捞获一些小金鼓鱼,带回家饲养观赏,是热带鱼箱珍品。早在廿多年前[约1970-1980年代],有些热带鱼商大批收购小金鼓鱼,驯养一个时期后,运往日本及欧美等地供销,且获善价,据说曾创下每条一元美金的身价纪录。 

这种鱼很贪吃,小虾,小鱼和水草都是猎物,粗食易长,本澳曾经有人把牠饲养到茶杯碟般大小,只供观赏。在街市偶尔也会见到巴掌大的金鼓鱼作海鲜售卖,听说肉味鲜美。本澳海岸可能水质问题,近多年来似乎少见小金鼓鱼踪迹。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