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堂,字翰生,號應麟,自署香山人,自稱翰墨將軍,廣東歸善(今屬惠州市惠陽區)人。書法家、詩人。 玉堂少年好學,屢試不中,憤而投筆從戎;因作戰勇敢,善於智謀策略,得到提拔。 1843年,玉堂任職於香山縣,擔任右營都司;1847年,調到前山(今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擔任營都司。後來,他終老於香山,自署香山人。 玉堂行伍出身,但為人風雅,自稱翰墨將軍;能詩,擅長蘭竹詩,著有《公餘閒詠集》。善書,尤擅拳書和指書,書寫方法是棉花包裹拳頭或指頭書寫,筆劃沉實,結字敦厚,以重為巧,自成一體。1847年夏,玉堂為香山鐵城(今中山市石岐)西山寺所書之行書門聯“紅棉舊蔭,福地重光”。作品以拳書寫而成,佈局均稱中顯靈動,結體沉雄渾厚中顯氣勢,寬宏博大而莊重自然。雖為拳書,但毫無庸俗之氣,堪稱佳作。[1] 1843年,玉堂將一首詩刻於澳門媽閣廟石上。 何須仙島覓蓬萊,海覺天然古剎開。奇石欲浮蠔鏡去,慈雲常擁黌蚭來。 蓮花湧座承甘露,榕樹蟠岩蔭玉台。誰向名山留妙筆,淋漓潑墨破蒼苔。 1849年,玉堂在澳媽祖廟留下另一處摩崖石刻“名岩戊午冬日香山玉堂張應麟書”。 1854年,玉堂從前山參將調升大鵬協副將。期間,他組織軍民修築馬路(今香港九龍界限街),阻止外國人擅自闖入,維護當地社會秩序和治安。他代理水師提督,修整虎門炮台。他擔任大鵬協副將13年,成為清代惠州與港澳關係最密切的官員之一。[2] 1870年,玉堂去世,終年76歲。 [1]盧德銘:《書壇名家——張玉堂》,載《中山日報》,第3426期,C2版,2004年5月24日。 [2]《張玉堂》,載“惠城地情網",2012年3月11日,http://fzb.hcq.gov.cn/list.asp?id=25434。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