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順堂街,因有天主教堂名風順堂者。座落街中而得名。此街或被稱爲十六柱,亦因前曾有一座洋房,門前建有八對孖柱,故名也。攷風順堂原名老楞佐堂,或稱風信廟。據《澳門紀略》稱: 

“……西南則有風信廟,蕃舶既出,室人日跋其歸,祈風信於此……”攷十六柱之洋房,爲英國東方印度公司澳門支行之故址。據夏變之《中西紀事》載稱: 

“英國當康熙初年,即謀通商於澳門,但以海禁未開而止。迨至康熙二十三年,中國明令自開海禁,英國東方印度公司便到廣州十三行展開貿易。不久,更在澳門設立支行,購置别墅……” 

所稱别墅,即十六柱之洋房也。後英國東方印度公司結束,意大利神甫承受該址,開設無原罪工藝學堂。是時尚爲短垣孖柱,雙雙八對,一仍舊觀也。惟自改作慈幼中小學校後,今則門牆高築,雖仍有柱十六,但已非原來面貌耳。然澳人尚有沿稱此街爲十六柱者。 

清末時,十六柱洋房之左鄰,有一華式大廈,外則回字門口,内則四柱大廳,紗橱碧窗,堂皇絢麗,華筵夜夜,絃管宵宵,蓋此迺往日澳中豪紳巨賈之俱樂部——“宜安公司”也。戊戌變政前,康有爲到澳門活動,即在該處出入。及民國後,該宜安公司始遷往宜安街耳。 

龍嵩正街,末接風順堂,上有龍鬆廟,因是得名。蓋龍鬆廟原名爲聖奥斯定堂,據《澳門紀略》釋云: 

“龍鬆廟者,在澳西北。初廟就圯,或覆以蓑,鬅鬆如髯龍。後廟鐘不擊自鳴,衆神之,恢崇其製,仍呼龍鬆廟。”今街稱龍嵩者,實誤書也,舊本稱龍鬆街。 

攷龍鬆街,原迺舊日崗頂之斜陂。在道光年間以前,該處均爲山區木屋,貧苦大衆之蝸居。自從一八四八年,澳葡兵頭亞馬勒當政,厲行拓展澳門市區,開闢馬路,遂强佔其地,遷拆木屋,築成現在之街道,並於斜坡上,刻置石碑以紀其年。該碑今仍立於龍鬆廟側之斜路傍,足資佐證。 

龍鬆街,現稱龍嵩正街。所謂正街者,市之中心區也。蓋葡文稱爲(Rua do Central)所以警察總署,前拱北税務司署、澳門電燈公司等,均曾設於斯也。 

當澳門未闢新馬路之前,該街商店林立,金銀飾店及嚤囉舖等,彼此相望,繁盛一時。所謂嚤囉舖者,即印度人或猶太人所設之洋雜商店也,兼營洋緞布匹等,婦女咸多趨之,因當時澳中尚少百貨公司之謂也。但如今已矣,嚤囉舖經已零落無存,各行店亦已他遷。只剩富户如龍家、李家等門牆依舊耳。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