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更新日期:2019/01/15
葉恆澍,葡人稱為“阿西”(Asee),香山縣人。澳門鴉片商、華人領袖。 葉恆澍購買一艘繒船,經營漁業。後來,他涉足鴉片走私貿易,成為澳門大鴉片商。[1] 1808年農曆八月初五,英吉列人入侵澳門,想據為己有。澳葡當局弱不能拒,總督吳熊光奏奉諭旨,用兵驅逐。練總葉恆澍曉英吉列人以利害,英吉列人俯首服罪,隨即離開澳門回國。因此,葉恆澍獲各官獎賞,並授予匾額,仍負責緝捕洋匪。 1817年,葉恆澍擔任澳門新廟(蓮峰廟)首事,先後協助地方官管理一些事務,與官府過從甚密。 1821年,葉恆澍被捕了,罪名是販毒。當時,葉恆澍有好幾重身份。在官方看來,他是位候補官員,通過捐官獲得“州同”官銜,同時是一位經營漁業的老闆。 根據兩廣總督阮元給清廷的報告,案情如下:1821年7月,葉恆澍船泊媽祖閣,偶遇來澳門貿易的相熟者福建人陳五。陳五告訴葉恆澍有一批鴉片,每斤12銀元,要否買進。於是,葉恆澍與同夥一起湊集1320銀元,向陳五購入110斤。不久,他以一斤16元洋銀價錢,賣給一位不知名的客商。後來,葉恆澍被逮捕。 根據在華西方人記載,葉恆澍被捕是因為殺人或僱兇殺人。最後,他因販毒而被判枷號一個月、發配充軍、到達配所後杖一百。但在上報中央的報告中,廣東地方官隻字不提葉恆澍行兇殺人之事。 葉恆澍作為一個小老闆、州同,結果逃過了殺身之禍,化險為夷。原來,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澳門行賄基金中間人。1820年,澳葡當局設立,對輸入澳門的鴉片每箱徵收40銀元,專款用於對大清官員的行賄。根據當時鴉片進口量推算,該行賄基金每年收入十萬銀元(約七萬兩,折合人民幣1400萬元)。 葉恆澍被審訊時,爆出與殺人案無關的大量行賄細節。這張遍佈廣東官場的鴉片保護黑網,最後成了他的救命符,廣東當局只能重罪輕判。 1823年8月,澳門沿海一帶有居民私築鋪屋。因澳門地方華夷雜處,規定不得於舊有鋪屋之外,添建一椽一石。香山知縣馬德滋催促澳門地保余有功、史文機、劉德高,立即協同澳門紳士趙允箐、葉恆澍等人,馬上查明沿海一帶各居民鋪屋,如係與人買受,及遵例投承者,就令交出屋契,票繳核驗。最後,經葉恆澍、趙允箐清查出澳門私佔官地屋鋪,繪圖列折稟覆,以憑按勘押拆。[2] [1]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2006,第44-45頁。 [2]雪珥:《腐爛的帝國》,載“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網,2012年12月28日,http://zgrmdx.dooland.com/wap/article.php?id=176747&verify=&m=2。
葉恆澍
馬文騶,字瞻一,香山縣(今屬中山市)九曲溪人。民國時期國民黨官員、檀香山僑領、詩人。鄭乃炎妹夫。 馬文騶早年擔任國民黨中山縣黨部書記長、中國國民黨澳門支部監察委員兼秘書、澳門中山教育學院講師。 50年代初,馬文騶舉家移居美國檀香山,成為夏威夷中華文藝協會的領導人,1975年出版《夏威夷中華文藝協會一九七五年特刊》。 馬文騶生育三子二女,長子馬任遠畢業於夏威夷大學,初任太平洋士廠化驗師,後任設計師。二女馬本維畢業於夏威夷大學外交系高級護理系、德洲陸軍衛生醫學院,取得碩士學位,歷任美國陸軍醫院少校護士長,調任中東埃及美國陸軍醫院工作。次子馬任弘畢業於夏威夷大學土木工程系商業管理系,取得碩士學位,之後接受美陸軍部特種訓練。四女畢業於夏威夷大學土木工程系,任職政府機構,後奉派往南朝鮮為工程師。 馬文騶初到美國時,生活窮困,在餐館打工賴以維生。他以中國的文化、孔孟學說,倫理道德思想及國家民族之觀念教育子女,且從各方面激勵子女讀書,子女不負父望,個個成才。經金山區評議,馬文騶榮獲1988年度“檀香山模範父親”稱號。 馬文騶自幼愛好詩詞,詩作歷數百首,出版《岫雲廬詩集》,受到海外僑胞稱讚。陳立夫評價《岫雲廬詩集》說“妙造自然,如見道心,取語甚直,矯矯不群”。 馬文騶在艱苦生活中學得一身好廚藝,後來自己開設餐館,成為檀香山皇后餐室、大同餐館的創辦人兼總經理。他擔任夏威夷中華文藝協會榮譽會長、夏威夷馬氏宗親會榮譽會長、世界中山同鄉會總會副評議長,並任全美華人福利總會第四屆代表大會秘書長。馬文騶身在美國,心念故鄉,改革開放後回到北京、廣州、中山等地探親觀光。 現錄馬文騶的詩三首:[1] 《秋夜有懷》 慣坐小樓聽夜雨,今宵對月伴長檠。萬言隱約秋聲裡,清夢縈牽雁影橫。 遣此晴空當逆旅,拚將塊磊入瑤觥。人間未改荒涼態,老眼留看春意生。 《初夏》 熏風冉冉綠山城,池漲新蛙試夏聲。雨霽蟬鳴催蕩熟,鄉心苑轉動行旌。 朱門酒肉熏天臭,忍聽春來杜宇啼。華屋邱圩人聞寂,千山濯濯夕陽低。 《春暮》 殘紅柳絮去冥冥,紫燕呢喃客夢醒。茂草苔深王謝宅,夜蘭無語數春星。 [1]英豪:《馬文騶先生和他的詩集》,載《中山文史》(第20輯),中山:中山政協,1990,第179-182頁。
馬文騶,1909-
盧榮錫,原籍新會縣潮蓮鄉(今屬江門市蓬江區潮連街盧鞭村),生於澳門。盧怡若之子。 父親盧怡若深受孫中山的教育和影響,一生致力於革命,成為澳門華人中最早的同盟會成員,同時是澳門同盟會負責人之一。1906年,盧怡若與八弟盧壽蓀留學英國,入讀倫敦皇仁書院;他和尢列、謝英伯等在廣州創辦廣東歸國華僑子弟學校,出任校董。盧怡若娶有妻妾四個,生育子女七個,長子盧榮均,七子盧榮勳居住台北,盧榮錫還有盧榮標、盧榮堅等兄弟。 1955年,盧榮錫和父親及高世儉等人發起成立澳門新會同鄉會,幫助滯留澳門同鄉;積極參與澳門華人事務,賑濟、教育及華葡交涉等活動。[1] 繼祖父盧九、伯父盧廉若之後,盧榮錫出任第三任澳門商會華人代表。[2]澳門商會於1916年正式改為“澳門中華總商會”,活躍於澳門社會的商業性社團。[3] 抗戰期間,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戲劇界、體育界)救災會歷次籌募活動中,不但得到當時澳門商會(中華總商會前身)、各界救災會、婦女慰勞會、中華教育會等各大社團支援,而且得到工商界著名人士和社會名流的積極贊助。首期籌募得到社會熱心人士的慷慨捐助。 捐贈結婚戒指的有殷商傅漁冰、梁潔英夫婦,陳章唐、李淑顏夫婦,蘇無逸、陳紫英夫婦,六人各捐婚戒一枚。遊藝大會購買名譽入場券和捐款的有殷商及各界知名人士高可寧、鄭芷湘、黃豫樵、陳聲始和楊惠馨夫婦、梁鴻勳及梁太夫人、盧榮錫、柯麟、梁彥明、陸電明等人。[4] 1953年,盧怡若、盧榮錫為吳鐵城撰寫挽聯一副:[5] 數十年作革命前鋒,黨國早著賢勞,羨當代皆稱元老; 四五載悲沉淪大陸,鼓鼙正思將帥,惜中樞遽折良材。 盧榮錫之子盧景昭是澳門興昌行、澳門實業有限公司、香港高得利貿易有限公司董事;1999年12月14日首次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1967年,他在美國Lake Forest University主修經濟,取得文學士學士學位;擔任政協江西省委員、加拿大的University of Victoria校長(亞洲)特別顧問及澳門British American Tobacco Plc公共關係顧問;並為澳門(中國)青年商會總會創辦人和澳門扶輪會前會長、澳門高爾夫球總會主席。[6] 現今,在江門市潮連街盧鞭村海田街11號的名宦家廟,坐南朝北,宏偉大門,精緻雕刻。一個刻有“名宦家廟”四個大字的牌匾格外醒目,牌匾原有的顏色變得黯淡。牌匾四周環繞著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和壁畫,上面的花、鳥、歷史人物都栩栩如生。2000年9月成為江門市文物保護單位。[7] [1]林廣志:《澳門華人與孫中山和同盟會──〈革命史系‧盧公怡若傳〉述略》,載“神州交流"網,2013年10月4日,http://www.riccimac.org/ccc/gb/ccc83/world/article2.htm。 [2]婁勝華:《轉型時期澳門社團研究:多元社會中法團主義體制解析》,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第79-81頁。 [3]黃雁鴻:《清末民初澳門華商對經濟及社會的影響》,載“澳門經濟學會"網,2013年10月4日,http://acemacau.org/book/34/10.pdf。 [4]濠江風雲兒女編輯組:《濠江風雲兒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第15頁。 [5]祝秀俠:《吳鐵城先生紀念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編輯169),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69頁。 [6]《盧景昭》,載“華富財經"網,2013年10月4日,http://www.quamnet.com/peopleSearchDetail.action?request_locale=zh_TW&ppId=9474 [7]《尋訪名宦家廟——探嶺南古風》,載《江門日報》,2012年8月3日。
盧榮錫
李錦裳,原籍新會縣七堡(今江門市新會區七堡鎮)涌瀝村,定居香山縣南水墟(今屬珠海市高欄港經濟區南水鎮)。“李錦記”創始人。 父親早逝,錦裳與母親蔡氏相依為命,靠耕種為生。他自幼習武,青年時練就了一副強健體魄。他18歲時赴會城應考從軍,名列前茅,回家等候官府徵召。同村一個富家子弟不服錦裳的武功,妒忌他在考場上受到主考官的青睞,恣意挑起事端,找來幾個人圍打錦裳。錦裳避走到香山縣南水墟替人打工。他和堂兄弟李萬添、李惠燦在南水做搬運工、樵夫,又幫人家養蠔、打魚,為糊口四處奔波。後來,錦裳母子開一家小食店,從此定居南水。 錦裳在南水村東(今李兆南紀念學校西側)開設小食店,母子待人誠懇,誠信經營,蒸包賣粥,生意興旺。母親去世後,錦裳孤身一人,難以支撐小食店,就用蒸包的大鐵鍋為人家煮蠔、加工蠔豉。一次,他把蒸熟的蠔撈起,在拿出去曬蠔乾之時,忘記關掉爐火,結果炭火把蠔湯熬得半乾。他回家打開鍋蓋一看,蠔湯變成蠔油,黃澄澄地凝結在鍋底。他用手點了少許放入嘴裡,味道非常鮮美。他將蠔油盛起,拿給李萬添和李惠燦品嘗。他們嘗後點頭稱好,勸他就做蠔油生意,別再為人家加工蠔豉了。 錦裳覺得言之有理,從此白天收蠔,晚上熬蠔油。每次將約一百斤蠔湯熬至十斤左右,加入適量鹽後盛起,除去鍋底渣砂,就成為美味的蠔油。他拿著蠔油上街出售,馬上成為搶手貨。南水熬蠔油生意成行成市,從幾家迅速發展到十多家,江門、石岐、廣州等地商人到南水採購漁貨時,順便採購蠔油;而更多的蠔油銷往澳門。錦裳的蠔油乾淨衛生,濃度適中,而且他為人豪爽,人緣好,顧客盈門,供不應求。 1888年,錦裳請人在店鋪寫上“李錦記”招牌,意為蠔油由李家經營、錦記為號。之後“李錦記”蠔油品質最好的消息不脛而走,人們乾脆都把錦裳叫作“李錦記”。他借助南水天然豐富的海產資源,闖出一條新路來。 錦裳經營蠔油有方,賺了些錢,生活走出困境,之後結婚生子。1902年,一場無情大火燒去了半條南水街,“李錦記”蠔油店也被燒得精光。錦裳看著火災後的家,一籌莫展,只好心痛地離開南水,前往澳門謀生。[1][2] 在澳門創業之初,“李錦記”的原料生蠔主要由錦裳的堂兄弟在南水代理收購。錦裳經常帶著年幼的三子李兆南往返南水,付款取料。李兆南16歲時開始獨自回南水收購原材料,海盜猖獗的磨刀門海域當時是條危險的航線,三次在進貨途中遇劫。為了兒子的安全,錦裳痛下決心中斷南水的貨源,將眼光投向了同樣盛產生蠔的橫琴和銀坑,開闢出新的貨源。 橫琴灣海水咸淡適宜,溫度適中,水質肥沃。橫琴蠔身體肥碩,鮮嫩質美,清甜味香,以“一大、二肥、三白、四嫩、五脆”的特點,確保“李錦記”蠔油的品質。很快,“李錦記”的招牌在澳門站穩了腳跟。通過精心配製和加工,“李錦記”蠔油不僅適合國人口味,而且西方人將它當作高級調味品和送禮佳品,澳門人返鄉和華人到外埠都隨身帶幾瓶“李錦記”蠔油,它成為一種手信。[3] 後來,李兆南一方面協助父親採購橫琴和銀坑的生蠔,另一方面學習吸收醬料的製作方法,經過精工炮製所生產出來的蠔油,成本降低,香滑可口,獨具一格,適合國人和西人口味,一時暢銷起來。“李錦記”蠔油莊生意日漸興隆,路越走越寬。 1929年2月15日,錦裳在澳門逝世,終年61歲。[1] 李錦裳之子李兆登、李兆南繼承“李錦記”事業,30年代初,開闢廣州“李錦記”蠔油莊和美國“李錦記”蠔油代銷點,1932年在香港設立生產點,1946年發展為股份公司,總部從澳門遷往香港,生意越做越大。 “李錦記”在抗戰時期一度衰落,20世紀50年代再次崛起,“李錦記”蠔油迅速恢復發展,產品暢銷省、港、澳地區及東南亞部分國家,“李錦記”成為香港實力雄厚的經濟實體。 1972年,李兆南年紀漸大,其子李文達掌管產業,產銷業務不斷拓展。1987年建立新廠,安裝11條自動化流水線,電腦控制生產過程。除生產蠔油之外,還生產芝麻油、飲料及醬油等十多個品種銷往6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此,“家有李錦記,餐餐陪住你”這句廣告詞,成了不少人的口頭禪。[1][2] 80年代,李文達的五個子女相繼學成回香港加入公司,引進最新的管理文化和科學技術﹐加速“李錦記”實現現代化發展的步伐;1983年“李錦記”在美國加州洛杉磯設立辦事處;1986年美國“李錦記”在紐約中國城設立辦事處;1991年美國“李錦記”在洛杉磯工業市設立廠房;1996年“李錦記”在中國廣東新會市建成面積達一千多萬平方尺的醬油生產基地;2002年美國“李錦記”遷入位於洛杉磯工業市的全新辦公大樓;2008年“李錦記”集團主席李文達先生獲美國著名百森商學院(Babson College)授予“傑出企業家學院獎”;2008年美國“李錦記”在洛杉磯擴建的另一間十萬尺新廠房開始投產;2009年“李錦記”集團主席李文達榮膺“香港傑出工業家獎”;2010年“李錦記”集團在加拿大設立辦事處。[4] 現在,“李錦記”蠔油日銷80萬瓶,創造了“從一開始就是第一”的傳奇。 [1]《李錦裳(1868-1929)》,載“珠海僑網",2012年12月1日,http://www.zhoverseaschn.com/huaqiao/hqShow.aspx?sshowid=18&ttid=90。 [2]珠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珠海市人物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第106-107頁。 [3]《李錦記》,載“百度百科"網,2012年12月3日,http://baike.baidu.com/view/555756.htm。 [4]彭健:《李錦裳:美味世家的締造者》,載“晶報多媒體數位報刊平台"網,2009年1月1日,http://jb.sznews.com/html/2008-04/24/content_148533.htm。
李錦裳,1868-1929
盧滔,廣東順德(今屬佛山市順德區)人。澳門英記茶莊第一任老闆。 約1930年,英記茶莊開業。英記茶莊前身是寶春茶莊。寶春茶莊倒閉後,盧滔等五人認為,寶春茶莊所在十月初五街人流如鯽,有所作為,每人出500元,共2500元,接辦茶莊。當時,英記茶莊五個股東除茶莊外,也做紅蟹蟹欄、祥珍茶莊、英記餅家等其他生意。因為其中一人有份經營英記餅家,所以把茶莊定名為英記。盧滔在蟹欄、餅家都有股份。 1939年,盧滔的堂弟盧璋鴻為逃戰亂來到澳門。當時盧璋鴻只有十歲。在讀書之餘,盧璋鴻開始在英記茶莊幫手,做送茶等下欄工作。他14歲時,不再讀書,全心在英記工作。 當時英記茶莊規模不小,分成七個工種,計有總管、正櫃、買手、行街、細路、師傅、夥頭等。總管負責管理保險櫃,負責管理金錢。正櫃即櫃面,管理門面生意。買手負責購買英記茶莊需用的物資,如器具、線、草等。行街負責向茶樓鋪頭等推銷茶葉。細路負責送貨的人,當時僱有兩個細路,當時有一正一副兩個師傅,負責炒茶。夥頭負責煮食。 當時澳門茶莊很少只賣茶葉,通常兼營煙草、餅點生意。原來當時不少茶客都會吸煙,而且時人認為煙、茶葉都是奢侈品,所以放在一起擺賣。其中規模較大、賣茶葉的僅有英記一家。飲茶的風氣頗為盛行,有不少人都喜歡喝茶,都會去買茶葉。但英記的主要收入來源並非零售,而是大茶樓、商鋪等批發生意。英記平均每天都有約二百元的生意,在當時來說不錯。 香港淪陷後,當時不少香港有錢人逃到澳門,而且不少內地人來澳門買茶葉回大陸賣,再從內地買一些因戰爭短缺的日用品來澳門謀生,加上澳門本地人對茶葉的需求,使茶葉銷量大增。另外,因當時饑荒等災害,使如生茂等茶莊結業,英記客人數目激增,使原來樓高三層的店鋪不夠用,需在沙梨頭、下環等地租用三間大屋做倉庫。 在戰後,英記茶莊生意不俗,如有一個法國人在戰後兩三年,在英記訂了2000多元各種茶葉,如壽眉、水仙等200斤茶葉,並托英記由澳門寄往法國。抗戰時期,澳門未被日本佔領統治,但日本對澳門嚴格管制出入口,這並不影響英記進貨。英記除大規模地一箱一箱把茶葉運來外,也會從水客處買進茶葉。因內地處於交戰狀態,各大茶產區茶葉加工基本上停止了,英記茶莊來貨主要是新茶,從茶農手上直接進口未經處理的茶葉。 後來,英記茶莊從五人合資變成由盧滔一人獨資。 解放後到60年代,英記生意一直良好。有不少茶樓都是直接從香港經紀處入貨。香港經紀會給這些大茶樓的買手一些甜頭,使他們光顧自己,但金城、遠來、天香等茶樓從英記處取貨,而且購貨量不少。有一次,遠來茶樓一次取走2000多元的茶葉。 當時人們喜歡喝茶,一旦有客人來訪,以茶會友。人們認為茶莊所售的茶葉的品質較好,雜貨鋪的茶葉可能存放很久,這使英記茶莊零售生意較好。澳門發生過幾次暴動,如1966年“一二‧三”事件,但沒對英記生意造成太大影響。之後,盧璋鴻從堂哥盧滔手中接手打理英記茶莊,當時在商會辦辦轉名手續。盧璋鴻從此開始主理英記茶莊,2002年7月退休。 [1]《英記茶莊》,載“澳門鄉土茶事"網,2013年6月20日,http://history.mo/special/Tea/Content/Html_08.html。
盧滔
陳康大,又名陳龍,生於香山斗門南山(今屬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南山村)。 康大18歲時,隨父兄經澳門,飄洋過海到美國加里福尼亞謀生,起初,他白天在胞兄開設的米店做搬運工,晚上到華人區教堂學習英文,學得一口流利的英語。這對他日後與洋人打交道和事業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兩年後,康大在加州薩克拉門地區,按照四六分成,租種2000英畝土地種植蘆筍(龍鬚菜),每年僱用華人農工五千餘人。[1] 1906年,康大轉到桑尤幹墾區在北加州三角洲中南部斯托克頓附近,以每年7000元租金租下1125英畝土地,種植馬鈴薯和穀物。他與許多華人佃農一樣,同時租種幾家地主的土地,但他經營規模很大。20世紀30至40年代,他在三角洲租種土地,幾乎構成一個農業帝國。20多年來,康大一直是薩克拉門—桑‧尤幹三角洲中心最大經營者。1913年,他在俄勒岡科雷默斯瀑布附近買下2000英畝土地,僱人種植優質馬鈴薯。30年代,除供應加州市場外,康大的馬鈴薯銷售到美國其他地方,因此,康大被稱為“薯仔大王”。 康大出身於中國南方農村,放過牛,念過私塾,但他並不擅長耕種技術,而他善於經營管理。他每年僱用五六百名農業工人,既有華人,又有墨西哥人,擁有70匹馬和兩艘駁船用作運輸。他自己乘船或乘馬車經常來往於各片土地之間,進行籌畫和監督耕種。 康大生育五子:陳榮、陳華、陳富、陳貴、陳壽。他們說,父親的成功,主要在於他擅長與地主、債主們談判;懂得找多少工人進行耕種、收割;懂得如何運送工人、安排他們的工作和食宿及把握市場行情,以最好的價格將馬鈴薯等農產品銷售出去,所以,經營狀況特別好,每年從農業上獲取十多萬美元的利潤。 除在三角洲經營馬鈴薯種植業外,康大把業務擴展到其他領域中去。1884-1900年,他在阿拉斯加包裝協會的大馬哈魚罐頭廠當“包工頭”,後在薩克拉門加利福尼亞州首府開設一家星記公司;在三藩市開設一家出口公司和一家“上海大公司”的包裝公司。當時,他在中國最大商業機構之一的上海永安公司購買不少股票。1919年,陳氏家族成員成立一個“美國華人農場總公司”,資本達到100萬美元。 康大羈旅異邦,心懷桑梓。辛亥革命前夕,在同盟會會員、旅美同鄉陳耀恆的影響下,他積極回應孫中山在美國向華僑發出的“踴躍捐資,以助成革命大業”號召,捐款支持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並經陳耀恆引薦結識孫中山,他們多次在三藩市陳典敬(珠海斗門華僑)開設的“五湖藥店”見面,親自聆聽孫中山宣傳革命反清的道理。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不少旅美華僑失業,生活無著。康大樂意安排他們在自己的企業工作,薪酬特別優厚。20世紀20年代,家鄉盜賊蜂起,雞犬不寧。康大聞訊,慨然捐款資助南山鄉建造一座防禦性的碉樓“鎮南樓”,捐款購置槍械,增強家鄉的聯防力量,一直到抗戰時期,鄉親們仍使用“康大公的槍”。1938年,南山鄉一群進步青年為了抗日戰爭的需要,興辦活然小學(後更名前鋒小學),當時在澳門定居的康大慷慨出資贊助。 康大憑著智慧和毅力,在美國環境中艱苦創業成長起來的華僑企業家和資本家。雖為巨富,但他從不炫耀,生活儉樸,樂善好施,常常接濟有困難的鄉親。一輛小汽車成為他唯一的“奢侈品”。他不惜把財富用於擴大再生產和公益事業。 康大是第一個擁有福特牌履帶拖拉機的華人。1933年,他結束在美國半個多世紀的創業生涯,回國安度晚年。[1][2]20世紀20年代,他在澳門荷蘭園一帶買房定居,經商貿易。[3] 1939年,康大在澳門逝世,終年75歲。 其長子陳榮在三藩市經營公司。次子陳華管理星記領地。三子陳富以管拜倫領地。四子陳貴負責俄勒岡的土地,後加入商船隊,再後開餐館。五子陳壽是一個菊花種植者。[4] 1989年,孫子陳國男等捐獻鉅款給家鄉興建一座新學校,鄉親父老將學校命名為“南山康大學校”,以作紀念。之後,陳國男每年捐贈500美元給學校用於獎學獎教,深受鄉親和師生的讚揚。 一個世紀以來,康大子孫昌盛,人才輩出,現今定居在美國的有三四百人。他們當中有“菊花大王”、“玫瑰大王”、醫學教授、牙科醫師、工程師、律師、廚師、神學士等。每年7月的第二個星期天,聚居在加州陳氏族人舉行一次陳氏家族野餐會,陳康大的孫輩輪流主持,與會者二百多人,熱鬧非凡。 陳康大的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功,後人將他的名字和事蹟載入加州的史冊。著名美籍華人歷史學家麥禮謙將他的事蹟收錄在《美國華僑簡史》一書。[1][2] 2001年7月,陳氏家族一行19人,在陳國男的帶領下回家鄉尋根訪祖。陳國男生於澳門,並在澳門讀書,12歲時隨家人移民美國加州。大學畢業後專攻玫瑰花的改良栽培,有“加州玫瑰花王”的美譽;擁有聖荷西最大的花卉種植園,是聖荷西所屬的聖地克拉拉郡農場局主席和第一位華城市規劃委員。聖荷西是世界著名的矽谷,當年華人在政界幾乎沒有代表。作為灣區菊花會創始人之一,農學專家陳國男帶動和扶助了一批亞裔人士參政,為爭取亞裔權益積極奔走,並推動灣區華裔青年參與公眾事務,參與創建為亞裔移民提供各種服務的社區機構亞美社區協進會。[5] 2007年7月4日,陳國男遺孀率領陳氏家族一行16人,在珠海市、區、鎮僑務部門領導的陪同下,回到斗門區乾務鎮南山村尋根訪祖,參觀南山康大學校及祖屋,並探望親人,增強與家鄉聯繫。陳國男夫人表示,他們在美非常想念家鄉。今次回鄉,發現珠海發生很大變化,感到很高興。南山康大學校2003年併入五山中心小學,該校佔在面積十萬平方米,政府投資3500萬,是一所設備、功能齊全的省一級學校。原南山康大學校現成為五山中心幼稚園。陳夫人表示,康大學校雖不存在了,但陳氏家族對家鄉教育事業的關心和支持會持續下去,今後每年他們將從美國的陳國男基金會中拿出部分資金,説明家鄉的貧困學生。[6] 2009年3月,美國第十大城市、灣區聖荷西舉行揭牌儀式,“陳國男郵政大樓”在眾人歡呼聲中正式更名。陳國男的親屬及加州灣區地方官員、各界人士、華人代表等出席揭牌儀式。[5] [1].《陳康大》,載“珠海檔案資訊網",2012年12月18日,http://new.zhda.gov.cn/gqdaw/index2_12.asp。 [2].區達權:《美國“薯仔大王”陳康大》,載《珠海特區報》,2008年7月16日。 [3].羅祖寧:《鄉情,為四化建設添磚加瓦》,載“珠海市地情網",2010年11月28日,http://www.gd-info.gov.cn/shtml/zh/zszh/2009/09/04/11613.shtml。 [4].《乾務歷史人物》,載“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網,2011年6月21日,http://qianwu.zhnews.net/2010/1022/190.html。 [5].《以斗門華僑命名美國陳國男郵政大樓聖荷西揭牌》,載“廣東僑網",2010年5月30日,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qw2index/2006dfqw/2006dfqwzh/200903170006.htm。 [6].《美國著名僑領陳康大後裔返珠海尋根》,載“廣東僑網",2008年12月10日,http://gocn.southcn.com/qw2index/2006xgzl/2006xgbd/200707060011.htm。
陳康大,1864-1939
陳聲始,澳門全新織造廠東主。 抗戰期間,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歷次籌募活動中,不但得到當時澳門商會(中華總商會前身)、婦女慰勞會、中華教育會等各大社團支援,而且得到工商界著名人士及社會名流積極贊助,商會主席徐偉卿,“華人代表”梁後源,殷商高可寧、崔諾枝、畢侶儉、李際唐等,國民黨澳門支部負責人、教育會會長、崇實中學校長梁彥明,著名廠商、全新織造廠東主陳聲始、楊惠馨夫婦,殷商徐偉卿夫人張瑞英,畢侶儉夫人莫翰聲(婦女慰勞會主席),岐關公司總經理鄭芷湘,愛國商人畢漪迢等都是熱心支持者。[1] 澳門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第三隊領隊楊惠馨女士,除擔任工作外,她用大洋五元受旗一面,出錢出力。另外,全新織造廠受旗一面,給西紙15元。 陳聲始的六個兒子各受旗一枝共西紙六元,愛國熱誠,令人振奮。又有右文書局報效布旗,全新織造廠報效製工。統計三天所得,達1600餘元,積極為抗日救國活動貢獻力量。[2] 陳聲始、楊惠馨夫婦不但自己熱心捐輸救國,而且教育子女把新年“利是”全數捐獻出來,給抗日團體購買藥品等。[3] 30年代初,陳聲始的家人曾枝西(陳卓禧夫人)組織具有相當規模的澳門婦女互助社,以全新織造廠工人為主體,開展婦女運動。1933-1964年,應陳天心之邀,曾枝西投資《大眾報》,成為合股人,親自主理經理部工作;抗戰時參加澳門四界救災會工作,獲選為理事,出錢出力,支持抗日救亡愛國運動。[4] 2011年,陳聲始家人捐獻澳門幣100000元給澳門同善堂。[5] [1].濠江風雲兒女編輯組:《濠江風雲兒女》,澳門:澳門星光書店,1990,第18-19頁。 [2].濠江風雲兒女編輯組:《濠江風雲兒女》,澳門:澳門星光書店,1990,第128頁。 [3].《澳門歸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第131頁。 [4].《曾枝西》,載“互動百科"網,2012年8月27日,http://www.hudong.com/wiki/曾枝西。 [5].《捐款善長芳名(2011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載“澳門同善堂"網,2012年8月30日,http://www.tst.org.mo/news-donors-16.html。
陳聲始
張祖奇,原籍廣東新會(今屬江門市新會區),生於上海。澳門知名人士、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 1937年,祖奇移居澳門。 50年代初,祖奇擔任建築裝修工程公司土木工程和室內設計技術員,經常親自到地盤監督工程,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60年代初,他領取建築商牌照,開始從事建築設計業務。 70年代,祖奇以“亞張建築”之名經營建築裝修工程業務,80年代與家族成員組成“亞張建築置業有限公司”,擔任董事總經理、董事長;並組織創建聯利企業有限公司、達利工程有限公司。[2] 祖奇歷任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百有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中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達利工程有限公司常務董事、建築置業商會副會長、中華總商會常務會董、中澳葡投資有限公司股東大會主席。同時,他擔任澳門、葡國、台灣貿易商會名譽會長兼會員大會主席、澳門教育基金會名譽會長、澳門政府諮詢委員會候補委員、澳門建築置業商會永遠榮譽副會長、澳門中華總商會常務董事、澳門鏡湖慈善會監事、澳門教育基金會常務會董等職。[1][2] 2007年11月22日下午1時07分,祖奇在山頂醫院去世,終年89歲。11月28日下午3時,遺體奉移鏡湖殯儀館福壽堂治喪,11月29日正午12時大殮,隨即辭靈出殯,安葬在路環華人永久墓園。[1] [1]《澳門知名人士——張祖奇逝世》,載《澳門日報》,2007年11月27日。 [2]黃漢強、吳志良主編:《澳門總覽》(第二版),澳門:澳門基金會,1996,第592頁。
張祖奇,1918-2007
杜連玉,西名Herculano Hugo Goçalves Estorinho,生於澳門巴冷登街三號的寓所內。畫家。 父親是葡國拉戈阿(Lagoa)人約瑟‧崗薩維斯‧杜(José Goçalves Estorninho),母親是澳門人彭美拉(Palmira Maria Augusta Estorninho),連玉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九。[1] 連玉在澳門長大,開始入讀聖約瑟修院,之後轉讀殷皇子學校。在他的授課老師中,有著名的畫師拉拉‧雷伊斯(Lara Reis),還有使他在繪畫及作曲上受益匪淺的波達羅‧包熱斯(Bordalo Borges)及安東尼‧聖克拉拉(António de Santa Clara),在他們的美術啟蒙教育下,連玉八歲時拿起了水彩畫筆,隨Brigite Reinhart學習水彩畫並在澳門美術學校學習進修水彩技法,之後進入奧地利維也納專業藝術學院隨祖士學習專業藝術。[2] 連玉33歲時,在受洗禮的教堂成婚。當時,他的職業是氣象台觀測員,在此崗位勤勤懇懇地幹了17年;1984年3月23日,獲頒“氣象功勳證書”。 連玉在氣象台負責觀察與記錄大自然工作,迎合他熱愛觀察大自然的天性,他喜歡看澳門的自然風光:水、天空、植物、建築等。當時澳門氣象台建在大炮台上面,周圍絕大多數是二層高的西洋別墅和唐樓,大炮台上的氣象台居高臨下,澳門的景色一覽無遺。 連玉深邃而溫柔的目光,總是注視著天空,也注視著這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 連玉是一位勤奮好學、博採眾長的藝術家,他從來沒有種族和門戶偏見。他向兩位德國後裔Brigitte Reinhardt及Frederick Joss學畫。他在殷皇子學校學生為其舉辦的展覽上接受一家澳門報紙的訪問時,說過“Frederick Joss是一位教給我許多繪畫知識的人”。1963年,連玉與Frederick Joss在澳門市政廳舉辦畫展。 連玉一生崇尚自然,從沒放棄過寫生,但其後期風格逐漸趨向自由。在他的最初幾幅水彩畫中,圖案的線條較為明顯,但晚年時期,線條均消失得蹤影全無。連玉的隨意性及繪畫技巧幾乎成了一個連貫的整體。另外,色彩的搭配及題材的簡潔顯示出表現主義對他深刻的烙印。 連玉深受法國巴比松(Barbizon)學派的美學觀點及印象主義時期各學派的美學觀點影響,非常瞭解印象派畫家的技巧理論。他在初期作品中經常顯示出模仿的痕跡。水彩畫本身就使畫家有一個較大的表現自由的空間,可以反映畫家在景物面前的激情。題材的選擇與色彩的運用,成為畫家詩一般目光的反映,這在杜連玉的水彩畫中比比皆是。 水彩畫《亭橋》是連玉一生中畫得最有中國情調的作品。這幅畫證明中國美術對連玉的影響,也證明生活在澳門的土生葡人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另外,連玉使用的水彩畫顏料中有些礦物質含量較高,所以在畫風景特別是遠山,水彩顏料在背景上沉澱,造成特殊的山巒肌理效果。他的水彩畫還有一個獨特的地方,就是他的畫面緊湊的構圖。他的水彩畫作是緊湊與流動的結合體,這種對立的統一使連玉的水彩畫具有十分獨特的個性和原創性。 1968年前,連玉前往東帝汶主持帝汶旅遊暨娛樂公司;1970年回到澳門後,繼續其企業家的生涯;開始擔任葡京酒店的董事;1974-1976年任澳門旅遊娛樂公司的顧問;1976年,開始擔任澳門南灣新建成的新麗華酒店經理,一做就是17年。雖然工作忙碌,但連玉一直沒有放下畫筆,1976年,他與中國籍畫友郭士等人在市政廳舉辦畫展,在賈梅士博物館舉辦兩次個展。在他執掌新麗華酒店期間,他的辦公室是“畫廊”、“畫室”、“視聽室”及“圖書館”,成為朋友們聚會、交流、學習的場所。[1] 1962年,連玉發起成立“天虹藝術社”,成為創會成員;1963年1月,在澳門市政廳畫廊,他與祖士和譚智生合辦畫展;1964年2月,在澳門市政廳畫廊舉辦“天虹藝術社美術展覽會”,獲得空前成功。自1965年始,他在葡國、澳門和香港等地舉辦個展,其作品獲私人及政府機構如葡萄牙貝南宮、里斯本澳門之家、帝汶總督府、澳門藝術博物館和葡萄牙駐墨爾本領事館等收藏。[2] 1994年,連玉去世,終年73歲。 [1].徐新:《澳門水彩畫》,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第47-52頁。 [2].《杜連玉》,載“澳門藝術博物館"網,2012年9月12日,http://gb.mam.gov.mo/showcontent2.asp?item_id=20100612010203&lc=1。 [3].《杜連玉平生作品》,載“孔夫子舊書網",2013年11月28日,http://book.kongfz.com/9748/199245990/。
杜連玉(Estorninho, Herculano Hugo Goncalves),1921-1994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