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更新日期:2019/11/16
读阿正《昔日风情-漫画澳门街》,趣味盎然,看到其中一帧“九子连环”摊档画图,描绘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流行的铁线制的迷宫游戏,引起我的回忆。往昔常在街头见到“九子连环”地摊,档主坐在摊档旁边矮櫈上,拿着小钳铁线,埋首制作“连环扣”玩品。这是一种民间传统玩意,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在广东流行,原来形式只有“九子连环”、“五子连环”等数种铁线环,由一条长铁线扣上,测试玩者的智力,将“环”和“扣”解拆开来,因此后来有人称之为“智慧环”。 随着时代发展,适应顾客需求,这种玩品不断创新,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形式已有千种之多,除圆形、三角形、五指山、“柴落”等外,还有龙、鳯、蜈蚣、“寿”字等,形象美观生动,线条结构复杂,环扣解拆难度更高。记得廿多年前,有一位档主将平面设计的单车环,改制立体三轮车环,轮子会转动,形态迫真,而车工像则设计成“扣”,环扣能穿能拆,心思巧妙,这些玩品可供游戏,也可作工艺小摆设。从事这行业的人不多,长期以来常见只有一、二人,依頼制作智慧环为生艰难,后继乏人;年前见到一摊档,档主是个中年汉,似属新移民。上世纪六十代年间,一位档主曾在雀仔园居处,设帐授徒,每人每月学费只收十数元,前后招收学员共逾百人,但是学员都因学制连环扣时,磨损手掌,挨不了苦,不足一月,都陆续退学。
九子连环
阿正漫画集《昔日风情一漫画澳门街》中,有一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仍常见的“面粉人”图画,生动有趣。所谓“面粉人”,即是用面粉制作的“公仔”,与扎作彩灯、编织蚱蜢之类一样都是民间手工艺。数十年来,靠捏面人这种手艺谋生的人不多,偶尔在街头见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见一位老伯长期在中区新马路附近横街摆档,像往昔所见的一样,他也是掮着一个木箱,在街边摆设,就制作、营业一起进行,吸引不少人尤其是小孩子围观。这位老伯坐在档子里,埋首创作。只见他随意撷取不同颜色的面团,搓搓捏捏,互相配搭,黏在竹枝上,很快就捏成一个色彩缤纷的栩栩如生的“公仔”,受人赞赏。他的手艺熟练,凭着心思,竟然赋予面人以生命,形神毕露。捏面“公仔”,过往多是关云长、武松、仕女等古代人物及三数种花鸟形象。然而,手工艺人以传统题材制作的“公仔”,缺少新鲜感,减少吸引力,随着社会发展和顾客需求,也要创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档口上出现了警员、超人、叮当、忍者之类新形象“公仔”。这种“公仔”过往有一个缺点,只能摆放三数天,失去水份,就会硬化散裂;后来改善原料,保证“公仔”耐摆不变。靠这门手艺谋生不易,后继乏人。据阿正在画集中说,一位捏面人师传除在街头摆档外,也为酒楼做些面粉小摆设。前数年,前澳葡政府曾经邀请这位师傅赴葡表演捏面人手工艺,宣传澳门文化,而今又告声沉影寂了。
捏面人已声沉影寂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