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丕基,字仲弼,以字行,香山縣鐵城(今屬中山市石岐)月山里人。進士、書法家、《香山縣志續編》總編纂。 丕基居住月山里,中舉後在壽山里置宅,並自題額名“習靜書室”,藏書甚富。 清光緒十二年(1886),丕基榮登丙戌科進士,宦遊京師多年,授刑部主事。光緒十五年(1889),他擔任乙丑科會試任對讀官、光緒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會試受卷官、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會試同考官、考試京城法官襄校官。 後來,丕基入蜀,擔任四川考試法官正考官,獲賞賜花翎四品銜、京察一等。 辛亥革命後,丕基回歸故里,擔任中山中學校長、中山通俗圖書館館長。1915年,他和曾任候補知府汪文炳被聘為《香山縣志續編》總編纂,重修《香山縣志》(光緒志)共16卷,志成於1923年。 丕基愛好讀書,博聞強記,所寫書作內容,無一雷同,藏書逾萬卷。中山淪陷後,散失殆盡。他的書法習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和魏碑,兼收並蓄,甚具個性;尤善榜書,用筆渾厚沉實,頗見雅氣,並顯修養。[1] 1937年,丕基去世,終年81歲。 大革命時期(1924-1927),在學生行動前,縣中校長張丕基說學生們“不畏強暴”,並同意“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2] 清宣統元年(1909),鄭彼岸向教育會提議創辦圖書館,名為縣立通俗圖書館,由洪式文、張銘石各捐款項,在文昌廟內修建房舍,作為圖書館館址,除將前“壽香樓”藏書併入外,黃仲弢捐書六箱。1919年,成立通俗圖書館於城內關帝廟,縣長林正銓復購科學新書一批,共有小說300冊、雜誌400冊、科學叢書200多冊、古籍70多冊。 1933年,縣立通俗圖書館暫以正薰街教育會為館址,因原關帝廟館址部分倒塌,部分藏書存於縣立中學,由張仲弼(丕基)管理。 1935年,朱騰雲捐贈西山土地一畝多作為公產。西山是石岐的勝跡,山上古木參天,有宋代種植的木棉,有建於明代的西山古寺,是一個風景優美、環境清靜之地。縣長楊子毅以此地籌建圖書館,並成立設計委員會,以張仲弼、鄭清等為委員。不久改組,黃文堅、鄺占能、楊兆熹等負責興建,1935年11月1日工程奠基。1936年,兩層樓建成,面積為800平方米,在西山腳下附建一座兩柱通天式牌坊,坊額“中山紀念圖書館”,由孫科題寫。 1937年2月10日,中山紀念圖書館舉行隆重的開館儀式,楊子毅縣長主持揭幕典禮,館務由張丕基主持,開放第一層為閱覽室,供群眾閱覽。[3] 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山人李鴻標、張丕基、程祖培、黃沛功、李孝光、李星階等在中山組織“汐聲詩社”,刊《汐聲詩社集》31期。[4] 現今澳門大學圖書館藏有《香山縣志續編》(十六卷、首一卷、清刻本)。[5] 現錄張丕基的詩兩首: 《月山公園雜泳》(錄一首) 剩有城垣對囿門,高奇屈曲樹根蟠。 憑誰隙地開歌席,日把龜年曲譜翻。 《和楊翰廷癸丑元宵迎陽石宴集》[6] 隋時元夕也登高[7],古俗今沿興亦豪。 沖雨筍輿來白社,鍵雲紫柵認青皋。 萬家煙靄連春樹,半壑風聲起暮濤。 燕市觀燈成舊夢,摩挲遺碣拔蓬蒿。 千金一刻好時光,老去同斟沆瀣漿。 卜繭已難齊里俗,猜燈猶是鬧鄰坊。[8] 詠歌我獨慚康樂,宴會人都說武襄。 杏雨江南消息近,先傳風信到山房。 [1]盧德銘:《書壇名家——張丕基》,《中山日報》,第3174期,C2版,2003年9月15日。 [2]徐聆、魏芸:《大革命時期我黨領導下的學運史料一束》,載《中山文史》(第5-6輯),中山:中山政協,1985,第5-9頁。 [3]《中山紀念圖書館》,載“中山市檔案資訊網",2012年12月12日,http://www.zsda.gov.cn/uploads/book/zhuanyezhi/zswenhuanzhi/29.htm。 [4]陳永正:《嶺南詩歌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第66頁。 [5]《(民國)〈香山縣志續編〉(十六卷,首一卷)》,載“澳門大學圖書館"網,2013年10月12日,http://library.umac.mo/html/e_resources/rarebook/mainview.asp?Id=162。 [6]中山詩社:《中山詩詞選》(第一卷下冊),香港:香港銀河出版社,1989,第99-101頁。 [7]隋時元夕也登高:見《隋書‧元胄傳》。 [8]猜燈猶是鬧鄰坊:是夕南城外李氏祠仿西湖元宵故事為猜燈樂。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