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炮--炮竹工序之一,穷苦人家的孩子也要帮手。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闸炮--炮竹工序之一,穷苦人家的孩子也要帮手。
更新日期:2019/11/16
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1日─1925年12月31日)12月,澳门最大的炮竹工厂“台山爆竹厂”发生爆炸事故,酿成巨灾,职工死于难者百数十人,伤者逾千,地成焦土,成为澳门近代最大的一场人为灾难,史称“台山大火”。澳门半岛北部莲花茎因内港填海工程渐成平地,且远离市区,不近民居,最初被政府划为制造危险品的区域,所有炮竹厂都迁到这里。火灾过后,澳门政府下令将澳门所有的炮竹厂全部迁移至氹仔集中开设,以保澳门半岛安全。施白蒂:《澳门编年史:20世纪(1900─1949)》,第191页;金丰居士:《台山坊区,巨灾过后水火相济》,载《讯报》2009年2月6日。台山,与广东省台山之地名无关。台山之地原为澳门一湾浅海,是莲花茎西侧之海坦,清末民初,澳门农林署雇请数千疍民在此围海造田,围出棋盘格模样的埤塘和农田,任由农民在此养种,但不许搭寮建屋。由于埤塘低浅,埤、田高凸,如一台一台丘堑,故时人称为台山。
最大的炮竹工厂“台山爆竹厂”发生爆炸事故
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1日─1928年12月31日)11月26日,氹仔益隆炮竹厂发生特大爆炸,造成严重火灾。驻扎在当地的海航人员、第6及第50土著连、射击场及治安警察出动救援,主要阻止氯酸钾桶的蔓延爆炸及救护工人。这次爆炸致使6名工人死亡,伤者无数。甚至将整个氹仔旧城区的玻璃门窗全部震碎。12月6日,该厂被勒令停业整顿。施白蒂:《澳门编年史:20世纪(1900─1949)》,第224页;陈炜恒:《从益隆炮竹厂的兴衰看氹仔炮竹业变迁》,载《海岛回澜》创刊号第38─49页,2009年。
氹仔益隆炮竹厂发生特大爆炸
光绪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7月31日,林日禀请在新桥田中开设爆竹厂,该田地四至:北向新桥村,南向葵屋,东向连胜街,西向新桥村。11月15日获得批准。《澳门政府宪报》1882年11月18日第46号。
林日禀请在新桥田中开设爆竹厂
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1日─1925年12月31日)12月,原设于南海之益隆炮竹厂迁入澳门氹仔飞能便度街(Rua Fernão Mendes Pinto)和施督宪正街(Rua Direita Carlos Eugénio)建厂。该厂东主邓璧棠,占地高达11公顷,为澳门最大的炮竹厂。迁澳初期,由于熟练技工短缺,即到东莞、高要、南海一带招人。当时仲介招人,一人可得50元仲介费。1926年9月6日,益隆炮竹厂东主向政府申请,继续将经营牌照续期一 年,获准。澳门历史档案馆第53卷12号F;转自陈炜恒:《从益隆炮竹厂的兴衰看氹仔炮竹业变迁》,载《海岛回澜》创刊号,第38─49页,2009年。
益隆炮竹厂迁入澳门氹仔建厂
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1日─1924年12月31日)6月9日,澳门政府批准和顺公司经理吴云丰在青洲北部填地上设立一炮竹厂。1924年,澳门政府将在青洲北部的填海地规划设立工业区,请荷兰工程公司将这里的埤田全部填壅,并在此设立了搭有简陋工寮的十多家炮竹厂,吸引了近万澳门贫民和疍民到此工作。同时,这里也变成澳门最大的寮屋区。青洲北部填海地即指筷子基。1924年澳门政府修筑青洲避风塘,将赤洲岛填筑成一个规整的长矩形半岛,与澳门半岛相连,并称这狭长小半岛为“筷子基”,因此基与1892年建成的青洲马路海堤两相平行,犹如一双筷子,故名,赤洲是澳门西北海湾中的一个沙洲。澳门历史档案馆藏民政管理档,第147号卷宗,第S-F号文件,转引自施白蒂:《澳门编年史:20世纪(1900─1949)》,第177页;金丰居士:《台山坊区,巨灾过后水火相济》,载《讯报》2009年2月6日。
澳门政府批准和顺公司经理吴云丰设立一炮竹厂
途经氹仔益隆炮竹厂旧址,门墙依旧,而大门紧闭,已结业多时。回想三四十年前,每闻当地炮竹厂发生意外爆炸事故,都猜想可能会有工人死伤,情况严重,令人惊心,我们当记者的在澳立即赶搭渡海轮(那时澳氹大桥尚未兴建)前往现场采访。炮竹业是往昔澳门三大传统工业(包括火柴、神香)之一,如今台山区名也是与炮竹业有关的。七十多年前[约1930年代],台山因地处偏僻,辟为危险品制作区,其中一家台山炮竹厂规模最大,有逾千工人,一九二五年不幸发生爆炸惨剧,死伤数百人。自后,炮竹厂被勒令迁往氹仔经营。在氹仔最早开设的炮竹厂是广兴泰,其后谦源、光远、广兴隆、益隆及谦信等相继建立,产品多远销美洲及东南亚各地。全盛时期,各厂工人多逾五百人,以女工为多。当年氹仔炮竹工人占全岛人口八成。不过,炮竹厂工资偏低,论件计,工人收入微薄,生活艰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炮竹业仍是澳门最大的工业行业,由于澳门对其主要原料硝征收低税及劳工费用低廉所致。炮竹工业全属手工,除在工厂操作外,还可将部份工序的材料发给厂外的人在家工作,定期交货,成为澳门家庭工业之一。记得那时常见妇孺在家门前搓炮、凿炮、摈炮等,挣取低微工资,帮补家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工业转型,炮竹业衰落,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只剩下谦信、宝升(两厂同属一公司)、光远,主要生产烟花,外销美国和瑞士。事过境迁,炮竹业早已成过去,然而,长争着的廿多年前出版的长篇小说《万木春》,却是反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氹仔炮竹工人的生活实况,从中得以认识。
传统炮竹工业
光绪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5月2日,澳门华政衙门批准爆竹商人梁亚乔、梁六朝在望厦帽围内第11号并13号之屋开设爆竹厂。该屋四至:北向望厦路,南向田汲水塘,东向田并烂屋,西向该屋界街巷。5月10日,又准梁若京(Joaquim Leong)在二龙喉花园马路味先地花园内开设“吉祥声”爆竹厂。该园四至:北向望厦庙之田,南向马路,东向黄允花园,西向亚凉花园。《澳门政府宪报》1882年5月6日第18号。《澳门政府宪报》1882年5月13日第19号。
澳门华政衙门批准梁亚乔、梁六朝开设爆竹厂
时间: | 民国时期(1911-1949年) |
1925年-1941年 | |
关键字: | 炮竹业 |
工业 | |
童工 |
摄影: | 若瑟‧利维士‧嘉德礼(Catela, José Neves) |
资料来源: | 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 澳门昔日生活照片》,澳门艺术博物馆,2001,第144页。ISBN 99937-29-26-4 |
藏品所有人: | 澳门基金会 |
储存地点: | 澳门艺术博物馆 |
数位作品提供者: | 澳门基金会 |
权限范围: | 如需使用有关资料,需征得有关版权实体的同意。 |
语种: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资料类型: | 照片 |
黑白 | |
登录号码: | p0000156 |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