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更新日期:2019/01/15
张学华,字汉三,晚号闇斋,原籍江苏省丹徒县,先世游幕于广东,寄籍广东番禺(今广州市番禺区)。进士、清朝政治人物、书画家、诗人。 清光绪十六年(1890),学华参加光绪庚寅科殿试,荣登进士三甲第八名;同年五月,改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1892)五月,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历任国史馆协修,山西道监察御史,山东登州、济南知府,济东泰武临道,兼管济南商埠监督,山东清理财政公所会办、法政学堂提调、通志局提调。[1] 清宣统三年(1911),学华被授江西提法使,后因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独立,未上任而回广东。[2]之后,学华前往港澳,或隐居故里,闭门著述;著有《闇斋词稿》、《采薇百咏》等;为吴道镕校补《广东文征》遗稿,这是一部明清时期辑录历代粤人作品最多、时间跨度最长、保留粤人文献最完整的重要的岭南文献,其整理编纂及至保存和流传,是在粤港澳三地完成的。[3] 学华一生六次前往澳门,其中抗战时期两次居住澳门七年,抗战胜利后,从澳门返回广州。[2] 1939年,汪兆镛在澳门逝世。学华撰写挽联一副:[4] 水云大隐,志节皎然,著述有千秋,身后益为公论重; 汐社旧游,凋零尽矣,迁流方万变,海内弥伤吾道孤。[5] 1951年,学华去世,终年88岁。 现录张学华的楹联一副: 《题澳门药山寺》[6] 药师亲授元悟录,山鬼潜听老衲经。 [1]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名人信劄选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82页。 [2]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民国卷上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176-197页。 [3]陈广恩:《吴道镕、张学华与〈广东文征〉》,载《文化杂志》,2009年夏季,第71期,第192-197页。 [4]《相关人物介绍——张学华》,载“积昌家塾史料汇"网,2013年3月30日,http://hi.baidu.com/864905657/item/ca243e1634b9ff582a3e2294。 [5]“水云”是宋朝遗民诗人汪元量的别号,“汐社”为宋遗民在元初所结的文社。因汪兆镛是前清举人,同属遗民身份,学华故引为同调。 [6]《港澳宗教场所联》,载“本溪旅游"网,2012年9月30日,http://www.bxbx.cn/travel/jingdain/2012/0819/13755.html。
张学华,1863-1951
黄节,原名黄晦闻,字玉昆,号纯熙,生于顺德(今属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右滩一个陶瓷商人家庭。著名诗人和学者。 黄自幼聪敏好学,深明事理;22岁时在简岸草堂读书,深受岭南大儒简朝亮道德学问的熏陶。两年后,赴广州深造。约1900年,他北游齐、鲁、幽燕等各地,并东渡日本,广泛结识进步人士,深刻认识国情,形成启迪心智、唤醒民心的反清革命思想。 1905年,黄在上海与章太炎、马叙伦等创立国学保存会,刊印《风雨楼丛书》,创办《国粹学报》,对整个学术界的影响很大;编辑出版《国粹学报》、《国粹丛书》,将清代焚毁的书淘寻,获得15万卷,黄将这些书籍图册分门别类印刷出版,为保存散落民间的珍贵书籍作出巨大的贡献。 民国成立后,黄加入南社,长居北京,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他以诗名世,与梁鼎芬、罗瘿公、曾习经合称岭南近代四家。 黄著有《蒹葭楼集》。作品兼见唐诗的文采风华与宋诗的峭健骨格,人称“唐面宋骨”。他对先秦、汉魏六朝诗文有很多精当见解,学界视为一代宗师。他还著有《诗旨纂辞》、《变雅》、《汉魏乐府风笺》、《魏文帝魏武帝诗注》、《曹子建诗注》、《阮步兵诗注》、《鲍参军诗注集说》、《谢康乐诗注》、《谢宣城诗注》、《顾亭林诗说》等。 20世纪30年代。在清华园里,有好几位不向当局买帐的学者,他们以学人的风骨,维护着学术的尊严,其中一位就是精通国学的黄。无论是汪精卫电召出席所谓“国难会议”,还是陈济棠邀任教育厅长,他坚辞不就。 黄本是一个关心政治的人。早年在顺德简岸草堂读书时,与同窗以匡世扶危相勉励;后浪迹大江南北,广泛接触进步人士,接受反清思想,一意从事文化救国事业。为此,他变卖祖业,赴上海与章太炎、邓实、马叙伦等创报刊,创办学会,阐明反清思想,写下大量爱国诗文,为胡汉民草拟《誓师北伐文》。 袁世凯复辟帝制期间,黄频频撰文抨击,致遭忌恨。之后,他不再从事新闻舆论工作,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1917年,黄受聘为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专授中国诗学。1922年,他拒任北洋政府秘书长;后担任一年的广东省教育厅长兼通志馆馆长;因对时局不满,1929年辞职,仍回北大工作,同时兼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 1935年1月24日,黄在北京病逝,终年62岁。安葬在广东白云山御书阁畔。[1] 1929年10月,冼玉清来到北京大羊宜宾胡同的“蒹葭楼”,拜会黄节,并以《碧琅玕馆诗集》文稿呈览。黄节批语“陈想未除,陈言未去,独喜其真。”黄节的批语意在鼓励冼玉清要突破旧体诗的旧传统,有更多大胆创新,包括新的思想、新的言辞、新的意境,以激励冼玉清在诗歌创作中开创一代新风,成为独领风骚的诗人。黄节肯定冼玉清诗的优胜处在真切感人、情感自然流露。并提醒她“吾粤诗之滥,滥于张南山”、“嘱谢绝应酬之作”、“勿成篇太捷”。[2] 黄节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注解很有见地,对那个时代诗歌的注解自成一家,尤其是对曹植诗歌的注解,为学界所称道。 黄节所写《诗学》,学界评论说,这是近80年来甚为传统学界所推崇的一本中国古典诗学批评史,比陆侃的《中国诗史》早了20年面世,可以说是近代最早的一部诗学史,朱自清以《论诗学门径》一文举清代诗话代表作叶燮《原诗》与黄节并提。曾有学者表示,《诗学》是近代研究中国的开创性著作,它与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王国维的《宋元戏剧考》、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一样具有学科建设的奠基意义。 黄节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对诗歌的创作技巧,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创作,还是诗歌的传播者,在近现代学者当中,成就十分突出。 黄节对顾炎武诗歌的研究很有影响,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东北被日本侵略,顾炎武诗歌的研究激励、影响当时一大批学生,投身抗日前线。 黄节又是一名出色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在岭南书法家中排名靠前。 晚年时期,黄节研论《毛诗》,凡是与《毛诗》、《楚辞》、《文选》有关的书籍尽数收藏,直到去世,除了图书外,身无长物。[1] 1928年春夏,黄节来到澳门,天气十分酷热。诗人笔下也多夏日景致。如“夏苗无雨多鬅鬙,行云暂作须臾阴”、“湿草低田草亦枯”、“雨带朝暾风又催,井泉枯渴未能回,海夹山气行行去,鸭上枝阴脉脉哀。”苗鬅鬙、草干枯、井无水、鸭上枝,可见当时旱热难耐,热极生风雨。在黄节笔下,又是一幅大雨倾盆、浪如逝川的壮丽景象。如“天逢一雨欲欲乐,海纳群峰故故弯,得水鹈鸪逾斗大,漫田良莠与人顽”、“大鱼出树时高下,渴马收江直万千”。 当年澳门夜景,虽无今天霓虹灯映照下的璀璨绚丽,但海天共一色,明月洒清辉,确也醉人。在黄节笔下,既有“山月出海白,晚雨收玄冥”的明净,又有“浩浩海上鸥,寥寥栏外星”的辽阔、更有“浮云落与人争渡,渔火明如海有涯”的绚烂。黄节在澳门逗留,成为世人更深入了解这位诗人丰富细腻内心世界的绝佳切入点,同时,为历史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3] 2008年,黄节之孙黄炳瑜66岁,五年前开了一家制衣厂。黄炳瑜有八个姐妹,为了谋生,除他及弟弟黄炳虾还住在右滩,其他兄弟姐妹移居到香港、广州、番禺等地发展。 “文革”期间,黄炳瑜之父黄大星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对于黄节的历史,黄炳瑜说“父亲不敢说,也不愿意再提及”。黄大星在香港求学,回乡后在一所小学教书,担任学校校长。退休后,家里经济困难,只有靠姐姐在广州的缝纫机厂做工来补贴生活。后来生活好一点,搬到广州,在那里呆了十多年,去世时80多岁。 黄锦晖是黄节的曾孙,现是杏坛镇光华社区民警中队一名民警。对于曾祖父黄节的事迹,他在父亲偶尔提及时才了解到,只知道曾祖父曾经是一位名人。[1] 现录黄节的诗五首: 《濠镜寄广州罗原觉》[4][5][6] 山翠当门且卜居,一年尘事了无余。意多始觉泉明晚,迹近能令务观疏。 邻树鸟鸣同止止,海波鸥没不徐徐。眼前物我俱难得,回首乡邦独累歔。 《澳居杂诗》(五选四)[7] 倚栏树不到簷庭,白日初黄月淡青。楼外是山山后海,人生难得此居停。 一湾水弱不流花,寂寂连山长草芽。五月海风多带雨,乱帆随雨过前沙。 湿草低田旱亦枯,海洲谁谓水都无!憬然《中谷》三章后,不是深忧独老夫。 巢鸟因风落短簷,屡回头处语詹詹。此情只有卿能识,雨后阑干不上帘。 [1]《一代诗人学者黄节》,载《珠江商报》,2008年10月25日。 [2]冼剑民:《岭海育才女风华铸诗魂——拜读冼玉清教授诗歌有感》,载“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网,2012年9月28日,http://www.zhgpl.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7689&secid=8705。 [3]《发现顺德‧澳门专题》,载“顺德图书馆"网,2012年8月11日,http://www.sdlib.com.cn/2011/news_view.asp?newsid=3701。 [4]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顺德市政府文体局:《岭峤春秋黄节研究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第72页。 [5]罗原觉:(1892-?),南海人,一名元觉,广东著名收藏家。 [6]刘斯奋:《黄节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第282-283页。 [7]罗原觉:(1892-?),南海人,一名元觉,广东著名收藏家。
黄节,1873-1935
李仙根,字仙根,名蟠,香山县(今属中山市)石岐人。[1][2]民国政要、书画家。李供林兄长。 父亲李达庐(赞辰)是清光绪年间举人,在乡教书,后受美国三藩市侨商聘为阳和会馆教席,兼中华会馆管事,辅佐总领事,力争解除排华苛例,调解旅侨械斗;三年任满归来,以外务劳绩,赞叙同知。[3] 1908年,仙根入读广东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他与邓演达成为同班同学,共同参与辛亥武装起义的准备行动。1914年,仙根远赴日本,继续革命活动,结识朱执信、胡汉民、古应芬、廖仲恺、汪精卫等人,并深受孙中山的影响。 1917年,仙根回乡结婚,妻子孙少卿(佩莪)是孙中山族妹。之后,仙根长期追随孙中山,在广州、香港从事革命活动。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脱险赴沪。仙根以任孙中山机要秘书身份受命留港,与讨伐陈炯明驻港办事处同志配合,负责机要联络工作,以确保孙中山及时掌握广东事态变化、指挥革命行动。 1923年2月,孙中山离沪经香港回到广州,仙根留港担任机要联络工作。同年5月,他被委任大本营驻江门办事处秘书长,协助办事处主任古应芬统管西江军务政务,调节水陆各军行动。江门办事处亦称江门行营,同月,行营进驻肇庆,当时西江前线将领如邓演达、李济深、黄绍、白崇禧、李宗仁等人都是仙根的同学。8月,西江稍定,仙根奉命回到大本营。 8至11月,孙中山亲临东江讨伐陈炯明前线督战,迁移大本营于石龙(后改设行营),轻装简从,自始至终随行者仅仙根一人。孙中山不避风险,多次亲临前沿视察阵地,鼓舞士气,仙根一直紧随左右,并拍摄了许多照片传世。后来,为便于行动,行营设于列车之上。 11月12日,军情突变,败兵溃退,一时秩序大乱。仙根胸部遭撞击受轻伤,忍痛护送孙中山急登车头,行至仙村会合古应芬、罗翼群等同车返广州。不久,叛军败退惠州,东江稍定,行营结束。 期间,孙中山筹划改组国民党,准备北伐,日理万机,仙根以侍从秘书、机要秘书等职,与众幕僚襄助左右。当时,仙根与廖仲恺、邓演达感情甚笃。1923年春,廖仲恺飞赴日本和越南,再次会谈归来,仙根在港迎接,并与邓演达一起与廖仲恺倾谈至通宵。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仙根作为“联义社”代表列席大会。同年,孙中山手令省长,委任仙根为香山县长。8月,他离任,仍然回到帅府。仙根治县仅半年余,颇有政声,县署前马路(今孙文路),就是在他任内拓宽修建。 仙根回帅府时,孙中山筹备北伐。9月13日迁大本营到韶关,他复随即驻韶,随侍左右。孙中山在韶关的活动,仙根多次拍摄留存。10月,孙中山返回广州,决定北上。11月13日孙中山北上后,胡汉民留守广州暂代大元帅一职,仙根留在帅府。但孙中山抵达天津病情就恶化,急电召仙根北上。25日,他赶到天津,31日随节移驻北平铁狮子胡同行辕。 仙根继续在孙中山身边担任机要秘书,并侍候照顾,直至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孙中山逝世后,仙根参加治丧委员会,兼负秘书、总务两组实际工作。秘书组组长为汪精卫,总务组组长为胡汉民。 孙中山病笃之时,电召仙根北上陪侍。仙根十分忠诚敬重孙中山,在日记上载有决意“事之如父”的私愿,誓以始终随侍孙中山,故多次拟议外放优缺,均辞不就。孙中山弥留诀别,他为极少数随侍在侧,目击全过程之一人。他所遗当年袖珍日记,逐日有孙中山病情变化和医疗措施的记载,包括每日体温脉搏血压,以及孙中山的言谈和精神状态等。同时,围绕孙中山身边的政治活动及海内外的形势动态,以至在北平治丧期间的情况,亦有简要记述。 之后,仙根与粤系政要仍保持广泛密切联系。1925年9月,他担任江门政务专员,后出洋考察。回国后,粤、宁在南京合组国民政府,胡汉民主持国民党中常会,古应芬出任国府秘书长,应胡汉民、古应芬之邀,仙根出任国民政府机要秘书,直至粤、宁决裂,随粤系退出撤回广州。 仙根担任粤汉铁路南段局长四年。在任内,和衷上下,苦心经营,终使粤汉南段全线建成通车。同时,他协助“广州—九龙”铁路建设,时时往来省港,最终促成“广九”铁路建成;后来转任西南政务委员会委员,全力投入铁路建设,以继承孙中山的部分遗愿。 抗战开始,仙根举家移居香港。而他被任命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只身前往武汉、重庆共赴国难。当时,国事蜩螗,他缅怀当年追随孙中山革命历程,忧国忧民,素志难伸,有时在参政会上抨击时政。 1942年初,香港沦陷,仙根妻儿回国内避难,6月辗转到达柳州,由张发奎安置生活。仙根从重庆来相会,全家团聚仅半年余。1943年3月,他复奉召独身回到重庆工作。 1943年6月15日,仙根不幸去世,年仅50岁。 国民党中央党部派林云陔料理李仙根的后事,李家人因道途修阻,滞留柳州,无法奔丧,延至年末,方到达重庆,殓葬早已完毕,墓地在重庆江北头塘的“广东山庄”。 李仙根逝世时正当壮年,赍志以殁,殊足痛惜。他的一生,应该说是忠于孙中山的一生。他在国民党内外有广泛的友好联系,在广东尤有人望。当年,国民党中央在重庆召开“李仙根追悼大会”,冠盖云集,中共方面,董必武及邓颖超同志一起参加追悼会。 李仙根与孙佩莪生育四个子女,长子李明泰(小名掌珠)、长女李玮、次女李宝珠、次子李国泰。李仙根家学渊源,工诗善文,书法刚劲。当年,他与谭延闿、胡汉民、廖仲恺、古应芬、于右任等多有唱和,著有《岭南书风》、《小容安堂诗钞》等。除畅论岭南书法源流风骨的《岭南书风》一书尚有存留外,其余书稿悉毁于“文革”。李仙根珍藏有关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大量文献文物。1963年筹备“纪念孙中山诞辰100周年活动”时,孙佩莪捐献给中央革命博物馆。[1][4] 近年来,李家人陆续将李仙根先生的日记、诗稿、印章、手迹、照片及所藏包括明代王宠、邝露以及清代黎简、居廉、朱次琦等名家书法真迹等400多件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2007年11月12日,亲属决定把李仙根先生生前最珍爱的孙中山、陈少白、杨鹤龄、尢列题赠的“四大寇”题词捐出。[5] 李仙根善于诗词、书法,书法尤善隶书,字体疏朗有致,秀雅闲逸,用笔俐落,毫无俗气,个性突出。[6]其中《岭南书风》畅论岭南书法源流风骨,尚有存留。1923-1925年的袖珍日记三小本,由李仙根的长女李玮珍藏至今。 2008年8月23日,李仙根的次女李宝珠委托招思虹女士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机构捐赠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李仙根日记诗集》,供相关部门作研究之用。[7] 2009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84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来自中山市29个单位和团体的代表分别向孙中山先生的遗像敬献花篮。“李仙根藏品展览”开幕式随即举行,展出一批李仙根遗物、藏品以及有关孙中山的史料,以纪念李仙根先生和表彰其后人支援国家文化事业。[8] 现录李仙根的诗两首: 《澳门杂诗》(六首之二)[2] 乐土此堂堂,吾来怯近乡。寄离仍故国,触物感殊方。 远树疑烽燧,归禽乱夕阳。不胜怀古意,望处是黄粱。 坠简沧桑后,芸香惜相遗。十年勤掇拾,七叶冀昭垂。 苏杜间关日,黄王避地时。乞儿矜漆枕,怜我作书痴。 [1]《李仙根先生传》,载“广州地方志"网,2012年12月28日,http://www.gzsdfz.org.cn/rsgz/lsmr/201202/t20120217_4627.htm。 [2]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民国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507-511页。 [3]中山诗社:《中山诗词选》(第一卷下册),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1989,第101页。 [4]叶琼:《李仙根先生小传》,载《中山文史)(第10辑),中山:中山政协,1986,第77-81页。 [5]王锋:《中山昨启动孙中山纪念周活动》,载《广州日报》,2007年11月13日。 [6]卢德铭:《书坛名家——李仙根》,载《中山日报》,第2939期,第B3版,2003年1月23日。 [7]《孙中山先生机要秘书李仙根幼女李宝珠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捐赠李仙根日记诗集》,载“华语广播"网,2010年8月2日,http://gb.cri.cn/1321/2008/08/23/542s2208682_1.htm。 [8]何淼:《〈李仙根藏品展览〉纪念孙中山逝世84周年》,载《中山商报》,第1296期,第A5版,2009年3月13日。
李仙根,1893-1943
邓尔雅,原名溥,后更名万岁,字季雨,号尔疋、尒疋、宠恩,别署绿绮台主、风丁老人;斋堂为绿绮园、邓斋;广东东莞人,生于江西。[1]著名文字学大家、篆刻家。名儒邓蓉镜第四子。 尔雅是东莞邓云霄第十一世孙。邓云霄是1598年进士,以谏恒出湖广左右参藩,为官行法严毅,为文渊浩宏硕,尤工诗律,著作等身,《紫云楼诗稿》、《漱玉斋文集》、《词曲竹林小记》、《笔记冷邸小言》等列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邓云霄、邓逢京父子晚明时期,与同邑著名书画家张穆、黄贞都以篆刻齐名。邓逢京有五方印传世,沉厚朴茂,饶有可人风致。 父亲邓蓉镜于1864年考中举人,1871年荣登进士,历任丙子会试同考官,己卯(1879)顺天乡试同考官、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官;后为江西督粮道、署理江西按察使,素有“邓青天”美誉。三次诰授资政大夫,加二品衔花翎。1893年回乡,后任广州广雅书院第三任山长(院长)。邓蓉镜亦精通篆刻,与篆刻大家黄士陵(牧甫)过从甚密,现存黄士陵为尔雅于1892年所刻“莲裳翰墨”和后在广雅书院时所刻的“花之君子”二印。 尔雅受到家风熏陶,耳濡目染,自小对六艺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家庭教师为大他六岁的哥哥讲授《文字蒙求》、《说文部首》等书时,尔雅饶有兴趣地在旁边当“旁听生”,他自小略知六书体例。父亲在家里操刀刻章,他看得如痴如醉。人家的小孩在外玩耍,他却在家里玩弄石头,捉力嬉戏,深得父亲喜爱。家里大量的藏书,成为他童年岁月的伙伴,关于篆印的书籍,他一一翻遍。他看完家里书,就到书坊购买金石图籍。当时这类书,都是点石影印出版,价格便宜,而古代图书、印谱,甚为难得。他四处向戚友借阅,博览群书。之后,他渐渐窥得篆刻的门径、篆刻的要领,甚么冲刀、切刀之法,甚么阴阳、布白,小小年纪,他自己操刀如笔,八岁时开始篆刻的生涯,深得父执辈的赞赏。 尔雅专心研习黄士陵的印,自称是黄士陵的“私塾弟子”,作品颇有师传斩钉截铁之风,方劲古拙之妙,但不为所囿,能入能出,不断变化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面目,印名闻名遐迩,蜚声海外。 1899年,尔雅入读广雅书院。1905年偕妻及长子邓小雅赴日学医,后改学美术,1910年回国担任小学教员;次年与潘达微等同办《时报画报》、《赏奇画报》;1912年与黄节等创办贞社广州分社;1915年后,尔雅以书刻文章游艺粤桂等地。 1910年,尔雅名列于《广印人传》;1911年在《时事画报》上刊登润例,开始了他鬻字、鬻印的生涯。他一生刻过的印无法准确统计,但当数以万计。他培养一批广东的篆刻名家,如余仲嘉、刘玉林、莫铁等。他的外甥容庚、容肇祖、容肇新及侄子邓祖杰于艺林中亦有印名。[2] 1922年,尔雅携眷到了香港,在新界大埔筑绿绮园居住;1926年,他与潘达微、黄般若组建国画研究会香港分会、艺观学会和南社书画社;1928年担任《非非画报》编辑;1932年任中山大学顾问教授,后任第二军军长香翰屏的幕僚及中区绥靖公署委员;1936年与黄节组建南社广东分社。1937年移居香港。1938年广州沦陷,避兵岛上,治印《不求闻达》。1940年香港举办广东文物展览会,他担任征集组组长。日寇侵占香港后,匿名隐居。抗战胜利后,治印《幸民》、《历劫不坏》等。[3] 晚年时期,尔雅喜欢参用六朝碑文字入印,人谓之“驱使铦笔,毛颖纵横”。印章风格清丽恬淡,刚劲隽永;刀笔俱现,韵味清朗;还善于刻造像印。所刻的印章,只得形象而不知是何字,这是他篆刻的一种代表性创造。 在尔雅的影响下,一家人与篆刻结下了不解之缘。长子邓橘,自幼聪颖嗜学,随侍父亲笔砚之余,亦操刀习印,并随父参加印学社团的活动。其印除得家法外,又参汉金意趣,疏密变化,至堪玩味,深得父执青睐,可惜早逝。次子邓祖永、三子邓祖润、三女邓复、五女邓悦,皆能治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邓橘,列名于印人传中。尔雅的继室叶奕,过门时文化程度不高,但在尔雅引导下,不时操刀治印,先是由尔雅把印文写在石上,让叶奕摹刻;久而久之,叶奕熟能生巧,从摹写、布白、操刀,挥洒自如。[2]1954年10月6日,尔雅在香港病逝,终年70岁。 邓尔雅着有《文字源流》、《邓斋印谱》、《邓斋笔记》、《艺觚草稿》、《艺》、《绿绮园诗集》、《集唐宋诗联》、《聊斋索引》、《篆刻卮言》、《印雅》等书。[1] 邓尔雅的外孙和外曾孙喜欢篆刻,只是业余爱好,无继承祖业之意。从邓云霄算起,篆刻之艺相传15代,家风不失,难能可贵。邓尔雅一生刻过多少印,实在无法统计。由东莞政协主编、荣宝斋出版的《邓尔雅篆刻集》,收入邓尔雅近2500方印。楷书印似俗实雅,古雅清朗,冲和自然,格调甚高。鱼鸟虫书入印,线条畅达宛转,盘曲游动,方寸之间,艳而不妖。佛像印造型简约洗练,线条圆洁厚润。金石味中透出强烈的装饰美,别具韵味。[2] 邓尔雅到港澳授徒,在澳门留下不少宝贵的文化遗产,多幅作品为澳门博物馆收藏。2008年12月,澳门行隐画艺学会主办的“濠江旧侣书画作品展”在澳门卢园春草堂举行。展出20世纪40-50年代旅居澳门的画家邓尔雅、冯芝、陈融、沈仲强、邓芬、李研山、张韶石、傅菩禅、方人定等人作品逾百幅,观者不仅可以欣赏到这些画家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超的艺术水准,而且可以提高书画界人士及书画爱好者的水准。[4] 现录邓尔雅作于1923年的诗一首《澳门》:[5] 古刻摩厓不可寻,惟存普济一禅林。 当时遗老空奔走,姑道安居便死心。 [1].《邓尔雅》,载“邓尔雅个人官方网站",2010年1月1日,http://3405.a.artokok.com/。 [2].黄大德:《篆刻大家邓尔雅》,载《东莞日报》,2007年11月28日。 [3].《邓尔雅》,载“中国硬笔书法线上"网,2010年1月1日,http://www.yingbishufa.com/zhuanke/jdyrz/dengerya.htm。 [4].《濠江旧侣书画作品展在澳门举行》,载《中国书画报》,2008年12月21日。 [5].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民国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320页。
邓尔雅,1884-1954
缪揆一,字悔因,号梅园,香山县(今中山市)石岐人。[2]诗人、书法家。 缪揆一与兄长缪君侣居住澳门。他为人善良,乐施好义,擅长楷书,工篆刻,善于吟咏。缪揆一著有《复庵诗钞》一书。 1977年,缪揆一去世,终年87岁。 现录缪揆一的诗两首: 《甲申重阳游松山归,得居素信有怀》[1][3] 一身濩落乱离中[4],踽踽孤吟孰与从。[5]漫拟幽怀如止水[6],可堪华发似秋蓬? 登高尚喜强筋力,引远应惭负剑锋。[7]还忆严城兵气重[8],天南目断未归鸿。 《南湾闲居,迟刘唐二君约晤未至》[9][10] 小窗临水点幽多,照眼微霞挂薜萝。一角繁灯沽茗座,四围新涨泛鸥波。 看云敛手真无碍,执辔牵黄事竟何。绿树疏烟堤上路,轻车应见晚来过。[11] [1]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民国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595页。 [2]中山诗社:《中山诗词选》(第一卷),中山诗社,1989,第250页。 [3]甲申重阳:指1944年农历九月初九。居素,指黄居素,诗人好友。 [4]濩落:空廓,廓落无用。引申为零落,无聊失意。 [5]踽踽:孤独的样子。 [6]止水:静止不流的水。止水澄清,可以照镜。用以喻心境宁静,胸怀纯洁。 [7]引远:谓引身而去,远离尘俗。 [8]严城:指居素居住的香港,时仍为日军占领,经常受盟军飞机空袭,故云。 [9]《近代作品》,载“爱书堂"网,2012年12月30日,http://www.booksloverhk.com/poetrecent48b.htm。 [10]刘君有犬马之好。 [11]1940-50年代,南湾新填地晚上遍设流动茶座,灯火灿耀,居民在此乘凉。
缪揆一,1890-1977
钱宝龢,字仲良,号梁溪老渔、又号二南,原籍江苏省无锡市,流寓广州。诗人、书画家。[2] 1925年7月至1927年3月,钱宝龢担任嘉定县知事代理。[3] 1937年,钱宝龢移居澳门。1950年,他81岁,除诗词外,擅画梅花,刻章云:“家在江南客岭南。” 1940年,钱宝龢作的《达摩尊者》立轴水墨纸本,在1997年澳门市政厅兴办“邓芬百年艺术回顾”上展出。题识: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并录玉溪生句,画奉溥欣上人光明法眼藏。庚辰正月,二不乞士昙殊邓芬。本幅钱宝龢:画师能画禅,问师何所悟。无著而有着,事要得禅趣。坐向三千界,示以一指竖。那用定面壁,此便自在处。我来常受用,持酒看梅吐。醉倒花下眠,龙参倘来护。庚辰春日,应溥欣上人属题。二南钱宝龢时年七十又一。钤印:钱宝龢、仲良、二南六十四后作。[4] 现录钱宝龢作于1939年春的诗两首: 《西江月》[5] (春尽前日,独访莲峰寺僧不遇。呼童入市沽酒。适有饮社酒于寺。[5]都不相识,欢牵杂坐。豪饮大嚼,不觉颓然。) 入寺寻僧不见,隔溪啼鴂相闻。[7]思量呼酒惜余春,柱杖百钱不吝。[8] 缘合主宾休问[9],乾坤风絮云萍。[10]晴山花树暖如醺[11],老子那容独醒。 《虞美人‧次憬吾丈韵》[2][12] 镜湖一杖湾南路,疑到西湖处。[13]尽教愁雨复愁风,犹是晚晴无限夕阳红。 春风词笔今还在,老去浑难改。花时溅泪意如何,不道四惮犹缚似牵萝。[14] [1]《钱宝龢梅花》,载“绮云阁"网,2011年12月31日,http://www.qiyunge.com.cn/product/view/?id=1457。 [2]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民国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569-572页。 [3]《第二节人物表(中华民国3)》,载“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2012年12月1日,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30/node22809/node60837/userobject1ai53091.html。 [4]《庚辰(1940年)作达摩尊者立轴水墨纸本》,载“博宝拍卖网",2012年12月11日,http://auction.artxun.com/paimai-310-1545207.shtml。 [5]西江月:词牌名。 [6]社酒:社祭之酒。俗谓饮之可治耳聋。陆游《社日》诗:“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 [7]啼鴂:啼叫的鴂鸟。鴂,鸋鴂、鹪鹩。王浑《宿朝元观》诗:“惜哉清景不可驻,一声啼鴂开林烟。” [8]柱杖百钱:柱杖,应为拄杖之误。犹杖头钱。《世说新语‧任诞》记:“阮宣子(脩)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后因称买酒钱为杖钱或杖头钱。骆宾王《冬日宴》诗:“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 [9]缘合:缘份相合。白居易《明远大师碑》记:“缘合而来,功成而去。” [10]风絮云萍:谓人生如风飘败絮,云萍聚散,踪迹无定。文天祥《过零丁洋》诗:“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此寓其意。 [11]醺:醺醺。酣醉貌。 [12]虞美人:词牌名。汪兆镛原词未见。 [13]西湖:指杭州西湖。 [14]四禅:犹四谛。佛教以苦、集、灭、道为四谛。苦为生老病死;集为集聚骨肉财帛;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入正道,以能通于涅槃。见《大涅槃经》。牵萝,谓女萝,即松萝。其藤蔓牵延,缠附于他树,故称。梁昭明太子(萧统)《开善寺法会》诗:“牵萝下石磴,攀桂陟松梁。"
钱宝龢,1869-
黄豫樵,香山县(今属中山市)人。[1]清末民初澳门资本家。 父亲黄焯恒。黄豫樵幼时在石岐萧阆潮馆读书,喜欢作诗,擅长书法;[2]先后创办永康置业澳门有限公司、澳门得利公司、澳门广利公司、澳门广裕盛什货、澳门国华戏院、泅德银号[3];成为澳门早期华人富商之一。 1911年前,澳门商人没有成立团体。1911年,华商萧瀛洲等发起筹备组织“澳门商会”,拟定纲领,1912年12月14日获澳葡政府批准立案。1913年,澳门商会正式成立,公推萧瀛洲为首届总理。当时没有会所,暂借同善堂为临时办事处。同时,以“旅澳华商总会”名义,获得中国政府工商部批准立案。1916年,正式定名为“澳门中华总商会”。1930年,卢焯担任总理,黄豫樵担任副总理,购入议事亭前地十八号作为会所。[4] 1935年,濠江中学由前校长黄健接办,黄仲榆为董事长,黄柱记、黄豫樵、黄渭霖等组成校董会。几年后,学校发展为完全小学,1936年开设初中一年级,学生达二百余人。[5]现在澳门云泉仙馆,在抗战前是旅澳西樵道侣的联谊处。抗战期间,西樵沦陷,云泉仙馆同门四散,道侣来到澳门暂避。1940年,黄豫樵、何海科等召集道侣成立联谊处。[6] 1947年,黄豫樵通电全国机关及参议会,提倡恢复读经,并择简要编入高小以上课程,得到五省参议会来电赞同。 民国时期,杨子毅等人倡建中山纪念图书馆,黄豫樵捐国币350万元。[7] 澳门东望洋山“白头坟场”与上松山的斜坡间,有座著名的“焯公亭”,扼守幽径咽喉,背山面海。亭为六角,古朴典雅,两柱嵌有对联,为黄豫樵所撰: 悦耳沸松声,仰瞻乔木高枝,恍忆鲤庭趋对日; 停纵看海景,感到长风巨浪,应多鹏翮奋飞人。 在澳门松山凉亭,黄豫樵撰写(木质)对联一副,白底红字,楷书:[8] 风和日丽,健体强身宜晨运; 花香鸟语,舒胸畅怀乐谈天。 1949年春,黄豫樵出资建立焯公亭,以纪念父亲九秩冥寿。当时,他自行堪舆,选此建亭。他认为此亭选位恰在“松山东南两翼之中”,为吉位名曰鹏背,这样既尊先人宾天,又主后人生发。他对风水术数颇为精通,在澳门文人圈中素有名气。 然而,澳门康公庙前的一众风水师却认为,白头坟场立后山界碑,犹如为白头夷守孝,更有说焯公亭得窥天葬,是大不吉的。据说,焯公亭建后,黄豫樵百病缠身。之后家族四散流离。[9] 20年代,黄豫樵在中山石岐开设泗德银号时,向来稳扎稳打,不做投机买卖。当时石岐广衡银号的倒闭,它由一个有名的资本家开设。因司理人郭炽云炒买币,损失很大,他以欺骗的手法,向泗德银号借了很多金币和黄金。黄豫樵误信同业,致被拖累,损失了几十万元,同时拖累瑞升银号损失了42万元。泗德银号东家从澳门汇回20余万元还债,瑞升银号交出产业,开投变价得款37万元还债。[10] 黄豫樵历任澳门六和自来水有限公司、澳门电灯有限公司、澳门永康有限公司董事长,岐关车路有限公司董事、澳门永廉置业有限公司总司理等职;出任澳门商会副主席及监事长。 他热心教育事业,创办澳门粤华学校、澳门孔教学校,并出任校董;后出任澳门孔教会会长及监事长;著有《孝友齐家集》数种。[1] 1956年3月26日,澳门工商界名流组团赴穗参观展览,黄豫樵任团长,全团共22人。黄豫樵之子黄仲良担任澳门同善堂主席,继承祖父、父亲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贡献良多。[11] 1963年癸卯兔年,澳门孔教会、同善堂于10月14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下午1时举行隆重的祭孔典礼,数百人出席,纪念孔子诞生2514周年,仪式古雅,气氛热烈。当日,孔教会在圣堂举行祀圣典礼,该会主席何贤因事未能到会主祭,改由该会副主席莫培樾任主祭。并由崔德祺、黄仲良、胡煜荣、冼永就、陈伯墉、刘明新、林文照、萧俊钦等知名人士参加。[12] [1]《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港澳大百科全书》,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7页。 [2]《澳门名胜楹联辑注》,载“中国对联集成编校室"网,2013年6月6日,http://china-liand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4060。 [3]中山政协:《中山文史》(第1-3辑选刊),中山:中山政协,1989,第93页。 [4]《濠江中学史略》,载“濠江中学"网,2012年12月20日,http://www.houkong.edu.mo/intro/history/before2004.htm。 [5]《澳门中华总商会史略》,载“澳门中华总商会"网,2012年12月18日,http://www.acm.org.mo/intro/history.htm。 [6]李长莉、左玉河:《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440页。 [7]《中山市石岐区文物古迹介绍——赓建图书馆三楼碑记》,载“中山市档案资讯网",2012年12月1日,http://www.zsda.gov.cn/plus/view.php?aid=5072。 [8]《澳门名胜楹联辑注》,载“360doc个人图书馆"网,2014年5月6日,http://www.360doc.cn/article/9731268_351566854.html。 [9]《东望洋山白头坟场成澳门巴斯人天葬台》,载《新报》,2013年3月16日,http://www.hkdailynews.com.hk/macau.php?id=131787。 [10]缪文雨、高焕章:《石岐银业的回忆》,载《中山文史》(第3辑),中山:中山政协,1965,第12-19页。 [11]《澳工商界名流组团,今日赴穗参观展览,黄豫樵任团长全团共二十二人》,载“海外华人华侨剪报资料库"网,2013年11月20日,http://libproject.hkbu.edu.hk/was40/detail?record=8&&channelid=4935&searchword=%E6%97%A5%E6%9C%9F%3D1956.03.26&ispage=yes。 [12]《附件四:同善堂祝圣庆典》,载《澳门日报》,1963年10月15日。
黄豫樵,1882-
卓荦,香山县下栅乡(今属珠海市高新区唐家湾镇官塘村)人。摄影家、澳门摄影学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 卓荦早年在北京、湖南等地居住,解放前是国民政府官员。 抗战期间,卓荦被委任为中山代县长,开展抗日工作。中山沦陷后,他迁居澳门,继续工作,搜集敌情。当时他住在新胜街,后为日寇所知,下令通缉。当时,卓荦预知消息,化装连夜乘渔船逃往香港。[2] 抗战胜利后,卓荦在香港经商,在半退休时期,经常往返港澳,居住澳门新胜街。[1]当时,卓荦爱上了摄影,因冲晒关系,在水坑尾一家“KK冲晒店”里认识冯汉复和简庆福先生,摄影兴趣更浓。为了创作,卓荦走遍大江南北。后来,他和冯汉复创办一家沙龙摄影院,生意不错。 期间,一群爱好摄影朋友,准备组织摄影学会。卓荦知道后,大力支持,加入组织行列。1958年2月25日,澳门摄影学会成立,成为澳门有史以来第一个摄影学会,卓荦被选为第一届副会长,后任会务顾问。澳门摄影学会是澳门一个最重要和最知名的摄影组织。 卓荦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不仅摄影技术精湛,而且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在沙龙摄影院期间,他与别人合作不愉快,后来退出。 之后,卓荦觉得无所事事,再与好友经营一家摄影院,即兰心摄影院,地点设在平安戏院隔壁(即后来永大疋头铺位),当时人才济济,业务蒸蒸日上,盛极一时。 后来,兰心摄影院不幸被一场大火全部烧毁。祸不单行,卓荦染上脚疾,屡医无效,行动不便。但他意志极坚强,不为脚疾而气馁。不久,他在白马行医院对面重操旧业,生意大不如前,终于结束摄影生意。 1989年5月8日,卓荦去世,终年84岁。 好友听闻消息,非常惋惜。卓荦为人慷慨率直,博学多才,令人景仰。友人特向“摄影”版编辑提供卓荦生前的遗作,刊于报端,以志纪念。[2] 1978年9月,卓荦在石林亭石刻对联一副,白底绿字,隶书:[1] 漫步曲桥寻画稿; 闲凭奇石听书声。 横额“石林”,卓荦撰,半坡书。 [1]邓景滨、叶锦添:《澳门名胜楹联辑注》,载“360doc个人图书馆"网,2014年5月21日,http://www.360doc.cn/article/9731268_351566854.html。 [2]田伯:《卓荦先生生平简略》,载《澳门日报》,1989年5月22日。
卓荦,1905-1989
李守真,字浩良、之望,广东增城(今属广州市增城区)荔城镇李屋村人。岭南画派第三代代表人物。 1930年,守真入读广州岭南艺苑,师从赵少昂,同时问教于高剑父、高奇峰。1936年,他迁居香港,开设岭梅画院,期间,他与杨善深交善,相互切磋技艺,拓宽艺术视野。[1] 1941年,香港沦陷后,守真避居澳门,又得到高剑父指导;又与杨善深、邓芬、司徒奇等画家一起研讨画艺,技艺日进。[1]澳门期间,他痛斥投靠日本人的画友某君,并将他的信件公之于众,以示自己的爱国立场。[2] 守真携带家眷避乱港澳期间,受聘为岭梅画院国画系主任兼教授,并在香港创办大风画社,广收门徒,造就不少书画人才。抗战胜利后,他结束长达十多年的流离生活,重返故园,继续自己的艺术追求。[2] 守真学艺起步虽晚,但天资聪慧,进步神速,在赵少昂门下苦学三年,领会了岭南画派的精髓;熟练掌握“撞水”、“撞粉”等传统技法,并借鉴西洋画与日本画的创作手法。之后,他更广泛吸收高剑父、高奇峰、杨善深等岭南画家之长,融会贯通;又注重观察写生,形成造型灵动、色彩明丽、兼工带写、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尤其擅花鸟鱼虫题材,造型准确,墨彩交融。笔下的游鱼淡静悠然,禽鸟生动逼肖,常与烟柳落花一起构成如诗般的画境。他又喜画岭南特有的物产,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1] “文革”期间,守真被抄家,家中所藏之历代名书名画和他精心绘制的六十余幅作品被洗劫一空。他因此一夜白发,大病一场。从此,他低调画画,低调做人,画坛上少了他的身影。 中年以后,守真开始钻研山水和人物。其中《澄渊鱼影》1935年入选“英国伦敦美展”并获优等奖。此画中,月影浮动,他摆脱了细腻的写实主义画风,致力于“半工意”之中表露自己的情感。在写作过程中,他首先细心勾画金鱼的头部,将干未干的纸上画出金鱼的尾巴,使其呈现出在水中若隐若现的形状。此画明暗有度,朦胧之中又见笔痕,鱼儿逐月,热闹的情景中又见浪漫气息。金鱼体态多变,姿态自然,糅合了中西技法及摄影艺术的效果,月影下的几尾金鱼意态动人,出神入化。 其造诣引起当时画坛的震动,声名大振,被人将他与汪亚尘并列,称“南李北汪金鱼王”;从而奠定了守真在南国画坛的地位。高剑父见此画高度评价“月下的金鱼虽然隐隐若若,但却栩栩如生,有动感,此画当称得上‘金鱼王’,实为佳作!”该画色彩夺目,却自然素雅,令人回味再三。20世纪50年代,该画入选“苏联造型艺术展”并获奖。 1944年,守真在英国伦敦美展获金奖的《草泽雄风》,绘画草莽中的一只猛虎。他以横批的形式精心刻画出走动于山坡的老虎,虎纹勾画自然,与其骨骼相合。其虎神情凶猛,颇有威震百兽之雄姿。衬景的草丛以长锋细线勾出草干,其叶以侧锋为之,加上因风吹而向画面的左方摇摆,颇能与虎的姿态保持同一趋势。以淡墨来表现远处的草叶在虎的嘴部附近出现,与老虎银白的须走向相反,营造出一种放射状的效果,明显的虎须和以墨色写成的草形成了对比。整幅画面布局稳妥而又富有动感,获得高剑父的高度评价。 守真从艺70多年,一直活跃于岭南画坛,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画展中获奖。辛勤创作的同时,作育英才,弟子遍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及港澳地区,为岭南画派的传承和发扬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 守真主要作品有《澄渊鱼影》、《雄风》、《红棉白孔雀》、《自得》、《野趣》等,30年代起作品多次选送国外展出并获奖;1956年《丹心白鹇》入选“全国第二届国画展”,被评为优秀作品,后又选送“苏联造型艺术展览会”展出,被中国博物馆收藏;1972年《漓江春晓》入选加拿大举办的“中国画展”;1979年《九如图》被收入《广东国画选集》;《红棉小鸟》被收入《太乙楼藏近代名家画》;1982年6月,集新旧作品百余幅在广州举办个人回顾画展。他又擅书法,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中国画会顾问、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3] 2002年,守真去世,享年93岁。 2007年10月3日,李守真纪念馆在恩平市天湖山庄落成,由天湖山庄业主阮开崧出资兴建,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展出李守真的多幅珍贵照片,并展出李守真之子李长风提供的李守真珍贵墨宝20多幅,免费向外界开放。[4] 2011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广州艺术博物院(微博)、岭南画派纪念馆、广东省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的“李守真艺术回顾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5] [1]《李守真艺术回顾展将在广州举办》,载“新浪网",2012年10月25日,http://collection.sina.com.cn/zlxx/20111025/160942868.shtml。 [2]李长风:《口述历史——泪缅先父李守真》,载“网易博客",2011年10月18日,http://huanghuixia.blog.163.com/blog/static/3474071820106535740343/。 [3]金通达:《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第541页。 [4]李小龙:《岭南画派第3代代表人物李守真纪念馆在恩平落成》,载《江门日报》,第6581期,第A2版,2007年10月07日。 [5]《李守真作品欣赏》,载“中华文化艺术网",2013年6月18日,http://www.orgcc.com/pic/showpic.asp?id=403&pid=5。
李守真,1909-2002
黎廷棨,字心斋,广东顺德(今属佛山市顺德区)人。港澳书画家、诗人。黎庆恩之子。[2] 父亲黎庆恩(1880-?),字泽闿,1909年拔贡,授山东即用知县,辞不就;不久赴日本研习法律。他回国后,参与创办广东官立法政学堂,执教数十年,后继任为校长;1924年倡议改法政学堂为省立法科大学,仍任校长;著有《拙存堂诗》。[3] 黎廷棨早年毕业于广东法政大学,在广州执业律师,抗战时期,避居澳门。 1949年,黎廷棨再度来到澳门,担任孔教中学教务主任。他擅作诗词,工于草书,著有《心斋诗词》、《黎心斋草书联摘》等文献。 1961年4月,澳门举办“颐园雅集同人作品展”,参展画家有黎廷棨和司徒奇、罗叔重、邓芬、邓子玉、黄蕴玉、黄浩明、杨善深、赵是旦、崔德祺、陆振中、胡剑庵、林近、何曼公、罗竹坪、周公理、张湛之等人。1966年4月,黎廷棨和黄蕴玉、司徒奇、罗叔重、林近、黄浩明、余君慧、崔德祺、关万里等澳门举办“颐园书画会雅集书画展”,参展画家30余人。[4] 晚年时期,黎廷棨移居香港,1988年去世,终年87岁。 现录黎廷棨的诗四首:[1] 《避兵澳门,西湾晚坐,次和佟少弼》[5] 既友西湾石,还从潮汐游。晚华盘岸迥,人意及天浮。 花引随缘目,江涵入定舟。[6]相哀曾未已,敢用叹横流?[7] 《过南湾旧居》 视息泥涂苦自知,经秋穷海此淹迟。天抛日月消华志,我屈湖山入小诗。 沙鸟嗔人迁计拙,门松招手渐生疑。重楼岂合扬云宅,独有烟波系故思。 《南湾散步与李研山》 事有空前变,人逢不世遭。天亡疑共赦,国论傥相高。 坐对风潮輭,而忘筋骨劳。飞车掀路叶,起舞曳吾曹。 《澳门晓发》 劳劳破残夜,晓色重吾行。长路开千里,扁舟先一程。 归心天地阔,换世死生轻。回首西湾树,离离胸次横。[8] [1]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民国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537-549页。 [2]《黎心斋》,载“读秀"网,2012年12月21日,http://book.duxiu.com/EncyDetail.jsp?dxid=900011397731&d=B584B73A4CBE39A91D84E9CD6E99B59F。 [3]《黎庆恩》,载“读秀"网,2012年12月21日,http://book.duxiu.com/peopleDetail.jsp?dxid=060000324873&d=8155FB28120320E3642AC08CB426BDF0。 [4]上海书画出版社:《岭南画派研究》,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第285-286页。 [5]共二首,此为第一首。 [6]入定舟:谓入港碇泊之舟。入定,与上句之随缘,皆佛家语。 [7]横流:比喻动荡的局势。这首诗作于1938年。 [8]这首诗作于1942年春,诗人携家返里之时。诗人于1949年再度到澳门,复作诗多首,俱见方宽烈《澳门当代诗词纪事》。
黎廷棨,1901-1988
张汝为,字磊庵,香山县(今属中山市)人。[1]书画家、《艺湖旬刊》等报刊创办人。 张汝为自幼聪明,勤奋不倦,早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和国立广东大学政经系[2];擅长人物面部素描,后在澳门春睡画院师从高剑父学画。[1] 张汝为定居香港,历任港九所院校美术教师,桃李满门,交游广阔。 张汝为的画贯穿中西,作品气魄宏大见称。擅长书法,尤喜草书,对联中字体用笔使转萦绕中见筋力,凝而不滞。[1]张汝为创办《艺湖旬刊》、《灯花画报》及香港中国自由书画家协会。[2][3] 1990年,张汝为去世,终年79岁。 [1]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历代书画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第194页。 [2]乔晓军:《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补遗一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第205页。 [3]张根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增补本》,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第411页。
张汝为,1911-1990
鲍俊,字宗垣,号逸卿,又自号石溪生,香山县山场乡(今属珠海市香洲区山场村)人。进士、岭南著名书法家和诗人。 鲍出身于书香世家,排行第二。他天资聪明,少怀大志,从小与兄长鲍禹入读私塾,熟读唐诗宋词。他酷爱书法;当时偶见“能素吴公祠”的匾额,书迹秀逸洒脱,仰慕不已,回家日夕临摹,旁人微词侧目,亦不为所动,坚持到底。除读书外,他喜欢收集和研究古籍书画,尤其喜爱书法珍本秘笈,其中收藏有岳飞手劄、吴镇为子佛奴所作的山水册等。[1] 清道光二年(1822),鲍与兄长鲍禹同时考中举人,鲍禹再考不中。[2] 道光三年(1823),鲍荣登癸未科第二名进士。殿试卷子须用工整的小楷写成,皇帝御览的卷子中,鲍成为其中的佼佼者。道光皇帝赐他“书法冠场”四字,以示褒奖。他获授翰林院庶吉士,改任刑部主事,候补员外郎,即用郎中。 鲍的楷书源出二王,参照徐浩《不空和尚碑》的笔法,整饬中有浑厚之意。他最擅长行草,传世之作以行书为多。他与张维屏、黎简等齐名,成为晚清岭南著名书画家之一。[2] 鲍亦善擘窠大书,现今在石溪山上,存有其所题摩崖石刻“石溪”、“鹅”、“莲岛”等大字。“鹅”字行书,字大三尺见方,仿效绍兴兰亭中相传为王羲之所书的“鹅池”碑中的“鹅”字。右下侧有题记“名署亦兰亭,谁作兰亭记。敢说溪鹅书,止学古鹅字。道光庚戌春三月鲍俊题。” 鲍对水墨画很有造诣,尤长于画松、梅、竹、兰、菊和仕女图,用笔清爽,气韵疏秀。他在乡石溪作的《倒吊松》、《春天竹》、《落雨竹》等几幅水墨画,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其中《倒吊松》长一丈三尺、宽六尺,当时写生于石溪吕祖庙侧一棵参天老松,朝暮观摩,悉心钻研;画出为一条赤花藤组绕古松,一直蔓及秃断的树顶,再向横斜的松推倒吊下来,构思独特,着色浓重,色彩层次分明。 道光十一年(1831),鲍辞官回粤闲居,在广州芳草街(今登峰南路仁生里)构筑“榕塘吟馆”,种植一棵老榕,古干参天,榕树之下为榕堂,有池有亭,池上有楼,有桥有廊,名曰“也圆”。春秋佳节,他置酒邀朋,吟诗作画。 鲍生性孝顺。父亲喜爱山水,他请人绘画《策杖观山图》,并遍邀名流题咏,欲使父亲的精神意象流传于诗词翰墨间。 鲍的书法,变化多姿,清新古朴,自成一派。他从小聪颖过人,被父亲誉为“心通手灵”。晚年时,鲍在家乡松邻祠设立一个书房,名曰“经佘”,与几个文友一起观书临帖,切磋字画。每日必在书房将名家字帖临摹,以求神韵。他临摹多年,刻苦用功,青年时代,就创造出个人独特的书法风格,名噪一时。[1] 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841-1845),鲍在家乡石溪仿王羲之兰亭修禊,在半山临溪之处筑有亭榭两座、书室两间,经常邀文友雅集,在此曲水流觞,泼墨挥毫,作画吟诗。沿溪留下32处摩崖石刻,都是当年来自南海、番禺、新会、香山等地文友的诗词和题记。现今,亭榭书室已毁坏,但遗址尚存,石柱上刻着黄琛于道光乙巳年(1845)题写的楹联“到处有天机流水高山随俯仰,此涧无俗客方巾野服即神仙”。 晚年时,鲍回归故里,在凤山书院和丰湖书院讲学。 鸦片战争后,鲍出于义愤,道光二十九年(1849),支持义士沈亚米等刺杀澳门总督亚马留。[4] 道光三十一年(1851),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登基,鲍以“咸岁双春逢雨水,丰年盛世两中秋”赋联,呈献咸丰帝。咸丰帝阅后大悦,遂召他“入都补官”。鲍应诏入京途中,突患痈疾,只好返回,不久在广州去世,年仅54岁。 鲍俊著有《榕塘吟馆诗钞》、《倚霞阁词钞》、《罗浮游草》、《鲍逸卿草法》等文献。原作多流失港、澳、穗、沪及珠海乡间尚存有山石、祠庙的“墨宝”。[1][2] 鲍俊墓与妻子骸迁葬于家乡山场蛇地坟场。1988年,珠海市博物馆出资将鲍俊夫妇墓移葬石溪。[4] 现录鲍俊的诗两首: 《行香子‧澳门》[5] 濠镜波平,四面钟声。礼耶稣,果供香迎。 帘垂粉壁,山锁莲茎。看海东西,楼高下,艇纵横。 飓母时鸣,百丈潮生。卷腥风,浪拍蛟鲸。 沙关夕照,妈阁朝晴。爱蜡鱼黄,银虾白,石螺青。 《晚望西樵》[6] 插天七十二芙蓉,朵朵都归夕阳中。烟火万家团远树,楼台上界动寒钟。 似从空际寻瑶岛,不辨岩边走玉兔。滕杖芒鞋明月事,振衣同上大科峰。 [1].珠海政协:《珠海文史》(第4辑),珠海:珠海政协,1986,第73-83页。 [2]卢德铭:《画坛名家——鲍俊》,载《中山日报》,第3023期,第B3版,2003年4月17日。 [3].珠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珠海市人物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第7-9页。 [4].《鲍俊》,载“珠海档案资讯网",2012年9月12日,http://new.zhda.gov.cn/show.aspx?id=4726。 [5].刘福铸等:《历代妈祖诗咏辑注》,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第312页。 [6].珠海政协、珠海历史名人研究会:《珠海历代诗词选》(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10,第128-129页。
鲍俊,1797-1851
林介如,名秉帘[2],字建文,号介如,香山县安堂乡(今属中山市大涌镇安堂村)人。岭南派画家。 介如自小酷爱画画,1920年考入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班读书。他是班中年龄最小的学生,得到岭南画派宗师高奇峰指导,他孜孜不倦,钻研画法,造诣甚深。 1923年,介如毕业后,转赴上海,从事艺术活动,很快成为当地艺术界的活跃分子,期间创办《白云画苑》。他和潘天寿、张振铎、何香凝、陈树人、胡藻斌、徐悲鸿、黄宾虹等来往密切,担任“孔教青年会”国画教师。[1]1932年春,介如在中山县石岐悦来路口一家店铺一二楼举办画展,开创中山举办个人画展的先河。[3] 1932年夏,介如赴上海,与潘天寿、张振铎成立“白社”——花鸟画研究会。 1936年秋,在上海南京路大新公司四楼,介如与何香凝、陈树人、胡藻斌、徐悲鸿、黄宾虹等人成立中国书画团体——“力社”,举行画展及出版画册,轰动画坛。[2]他创作的《白鹭》引人注目,被公认为最好的作品。徐悲鸿赞不绝口,将他介绍给英、法、美、苏等国美术家;他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广州举办个人画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抗战期间,介如携眷到香港避难,后回到中山定居,先后举办画展,组织“奔流画会”;担任中山市一中、龙山中学美术教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佛山支会理事,市政协委员。 1946年,介如在广州举办个人画展;1947年,在中山县石岐南门李家大祠(今石岐民生路140号迎阳小学内)与方日昕联合举办画展。[3] 抗战期间,介如与春睡同仁避乱于澳门。1948年,他在澳门濠江中学举办个人画展。同年,他执教于卓山书院(今卓山中学)任美术老师,并在卓山书院内举办个人画展,直至1966年退休。 1949年冬,介如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高剑父亲临展场。1949年,他与杨荫芳成立“奔流画会”,推行粉彩画。1986年,他在中山市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关山月为画展题字,黄骂维、陈金章主持开幕式。1987年,他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2] 介如在青少年时期,在当时尚碑风气的影响下,临摹很多不同风格的汉碑,如《封龙山颂》、《乙瑛》、《礼器》碑等。此外,他对帖学非常用心,上至魏晋、中至唐宋、下至明清,期间许多名帖名迹,他都涉猎过。 介如30岁前,几乎每天抄书临池,狠攻行草书法。行书中,下功夫最多的是颜真卿的《争座位》帖,之后偏爱二王的书法,精研这二家的笔法、笔意体势。同时,他关注赵子昂、倪云林及明清人的书意。 30岁后,他的行草书基本形成自己的格局,笔意非常凝练典雅。对于书法理论,他最赞赏《艺双舟辑》,包世臣深入浅出地阐述合于内家拳的书法理论,特别讲究内美——一种无形之巨力、难见之真美,非具灵性不能悟,非具真力不能到,非具慧眼不能识,真是“道前人所不言”,深深地触动了介如的心灵。在介如的眼里,历代书迹与这一理论最相应、最令人激赏的是两汉的隶书名碑。 介如50岁时,好友刘伟山送介如一本《封龙山颂》字帖,让他爱不释手,出门随身带上;并沉醉临摹多年。后来每遇类似隶书字帖,他手摹心追,不计时日。他在两汉隶书中领悟“圣人法天”、“道然自然”的返还原理、通天法则,“心得有说不出之妙在心领神会中”,发出“贯通古今”的艺术理念。 介如深刻地认识到,自然是万物之本、艺术之源,他深信“今古不磨之理论,无非合乎自然美而已”、“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变化中来”、“非探原理无由入门”。[4] 介如甘于清贫和寂寞,把自己的才华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培养卢乔根、林作梅、杨社溢、林再圆等驰誉艺坛的杰出书画家。他经历多次政治运动,受到不公平对待,但毫无怨言,相信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他品格高尚,团结同事,关爱学生,对人谦和。 介如一直希望自己的艺术能像庄子化蝶之说那样“栩栩然之蝶,蝶之为蚁,继而化蛹,终而成蛾飞去。”绝不要似烟火凡夫一般老病而死,就此了事,所以他的艺术道路异于寻常,格外艰深。晚年时期,他的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与天工比美。介如的艺术作品以及其中所蕴涵的崇高人格魅力和艺术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1986年,中山市政协、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联合举办“林介如画展”。 1988年3月27日,介如在家乡去世,终年83岁。 2008年,“‘百年中山’中山市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林介如的《松岭白头》作为特邀作品入选。林介如出自岭南画派大师高氏兄弟门下,再度获得美术界的高度关注。 近70年的艺术生涯中,林介如为世人留下了百余件作品。大部分作品流散于民间,特别是他早期、中期的作品几乎散失于国外。[5] [1]滕小松、卢德铭:《林介如:笔墨难写是精神》,载“中山网",2009年1月30日,http://www.zsnews.cn/Column/2006/04/20/558458.shtml。 [2]《林秉帘简介》,载“大书画"网,2013年4月1日,http://www.dashuhua.com/linbinglian/jianjie/。 [3]《身边的艺术——观本土画家作品散记》,载《中山商报》,第1175期,第A16版,2008年11月10日。 [4]《巨笔纵横贯通古今》,载“中山艺术网",第6期,2007年4月30日。 [5]《独上高楼——记岭南画派著名画家林介如》,载“中山艺术网",第27期,2010年7月15日。
林介如,1905-1988
李供林,字立屏,讳翰,香山县(今属中山市)石岐紫里人。诗人、书法家。李蟠(仙根)弟弟。 李供林善诗词、书法,生平喜爱游历,畅游名山大川遍及十多个省市,到过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抗战时期,他奉母居住澳门,后移居香港。 李供林的书法取长于王羲之,帖味甚浓,用笔凝练沉着,秀逸雅致,自出面貌。[1]1911年,他和侨港乡彦徐仲芬、刘子衡等,为联络乡谊,共谋团结,发动组织石岐同乡会。 1929年2月8日,国民党政府第十九次国务会议决定中山县实施训政,称为“模范县”,设立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推行训政时期的“新政”。 该会归中央直接领导,不受省府指挥,对县府则有指导监督之责,该会委员规定由中山县籍人士担任。当时经中央委任孙科、唐绍仪、李禄超、郑道实、李蟠、杨子毅、钟荣光、马应彪、蔡昌等九人为委员,之后增加林森、张惠长、陈庆云、欧阳驹、余铭等人,各委员在上海举行筹备会议,推选唐绍仪为主席,李禄超、郑道实两人为常务委员,会址设在石岐镇孙文中路达德街崇义祠内,后迁往唐家乡。 成立后,聘请县内较有名望的绅商学界李供林和萧悔尘、刘拨茹等60多人为名誉委员,制定“新县制”的兴革事宜,指导县府执行。 1931年春,李禄超、李蟠先后辞去训委会委员职务,南京国民政府增加杨子毅、李供林进入训委会。当时李供林是颇具名气的书法家、诗人。作为文化界名人,他一直致力于造福桑梓、家乡建设。[2] 李供林著有《怡怡草堂游草》,并与父亲李达庐(赞辰)、兄长李蟠合著《乔梓集》诗词集。李氏三父子在当时各具盛名。1979年,李供林去世,终年81岁。 李蟠是同盟会会员,1917年回国追随孙中山,担任机要秘书,1924年任香山县长;善诗词、书法,尤善隶书;著有《水容安堂诗抄》、《岭南书风》等文献。 现在澳门环山路旁有两座风雨亭,一个叫松山亭,背枕万松岭,面对九洲洋,亭上有副李供林撰写的一副对联:“松风徐送,正荡胸怀,更看镜海波光,莲峰岗影;山雨欲来,且留脚步,遥听青洲渔唱,妈阁钟声。”道出了松山亭的形状胜景及澳门风物。[3] [1]卢德铭:《书坛名家——李供林》,载《中山日报》,第3349期,第C2版,2004年3月8日。 [2]郑鲁:《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和“模范县”》,载《中山文史》(第01-03辑),中山:中山政协,1989,第46-48页。 [3]钟征祥:《东南亚风情录》,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第222-223页。
李供林,1898-1979
郑哲园,名杰,号五峰山人,又称南洲先生,香山县濠头乡(今属中山市火炬开发区濠头村)人。著名报人。郑彦闻弟弟。 哲园世居石岐,幼时就有神童之称,过目成诵,所著诗文尤善。起初进入邑中师范专科读书,与黄冷观成为同窗。时值清末,因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哲园常为香港各报撰写鼓吹革命文章,并在学术上与康有为、章太炎相诘难。他喜欢在集会上演说,在邑中创立达德学社、讲学会、戒烟会、阅书报社等,之后在广州各报撰文。 哲园的行为引起清廷的注意,他从广州潜回香山,创设“海天书屋”,明为讲学,实乃致力革命,他与郑彼岸、刘思复成为莫逆之交。他支持长兄郑彦闻、长嫂杜慧剑创办益华女子职业学校,并在该校担任国文教师六年。 武昌首义后,香山义军积极回应,哲园负责宣传工作。香山同盟会持正团公推他为团长,并且想请他主持民政,他力辞不就,专心致力报业。之前,哲园与同志创办《警世钟报》(石印版),之后参与创办《香山旬报》、《岐江报》、《岐江画报》。1915年,他与兄长郑彦闻创办《仁言报》,并任主笔。该报直到日寇侵华前夕的1937年停刊,历时22年,成为中山办报史上历时最长的日报。 袁世凯窃国称帝时,郑彼岸办讨袁报于广州,邀请哲园共襄笔政,清遗臣龙济光作乱起,香山黄冷观、刘诵芳入狱,毛仲莹遇害。哲园连遭七次搜捕,因为邑吏敬仰他的为人,及时通风示警,才幸以身免。他经营多年的海天书屋为乱军所毁,所藏古籍荡然无存。 龙济光之乱平定后,哲园结庐讲学于南洲(今亭子下石岐药厂一带),自号五峰山人,又称南洲先生。之后,他应聘为中山师范国文专修科主任,次年,应邹鲁之请,他赴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和中山大学任教。省长杨永泰对哲园十分推崇,都督陈炯明聘他为秘书。因哲园与陈炯明政见不合,又不善交际,不屑在官场周旋,于是辞官归里,重整海天书屋。弟子如黄居素、郑天健、陈思危等俊彦,黄居素、郑天健担任中山县长,陈思危是建国前的最后一任石岐镇长。 从此,哲园息影家园,盖因见政局反复,又于患病之余,未婚妻杨幻辞女士猝然早逝。 在以聘室之礼安葬杨氏后,哲园万念俱灰,矢志终生不娶,不饰以华服,不沐浴,种种怪癖,虽近乎不可理喻,但见其至情至性。 中山沦陷时,哲园避乱澳门。光复后,他重返中山,潜心钻研医卜星相之术,虽不愿挂牌,从不接受酬金,而求医者门庭若市。 1960年,哲园无疾而终,终年77岁。 郑哲园著有医学手劄十多本、《五峰山房诗集》未定稿一卷。[1] 郑哲园擅长隶书,习曹全碑、石门颂碑法,自成一格,用笔谨慎,结体舒徐重意态。[2] 现录郑哲园的诗两首:[3] 《变声》 身世犹输一羽轻,穷居无告以诗鸣。 独为君子惭前哲,误作清流悔此生! 粟进红腰谁弃土,星摇赤舌竟烧城。 抱琴欲奏弦弦绝,知道人间有变声。 《至澳门作》 一夜星霜鬓已斑,不堪摇落出乡关。 乘桴岂独存三泽,荷锸宁辞瘗百蛮? 西望夕阳东望月,南环秋水北环山。 昔供凭眺今挥泪,相对龙鸣总汗颜。 [1]《辛亥革命时期的郑哲园》,载《中山文史》(第21辑),中山:中山政协,1991,第89-90页。 [2]卢德铭:《书坛名家——郑哲园》,载《中山日报》,第3093期,第B3版,2003年6月26日。 [3]《郑哲园的澳门诗》,载《中山文史》(第21辑),中山:中山政协,1991,第91-95页。
郑哲园,1883-1960
李守真,字浩良、之望,广东增城(今属广州市增城区)荔城镇李屋村人。岭南画派第三代代表人物。 1930年,守真入读广州岭南艺苑,师从赵少昂,同时问教于高剑父、高奇峰。1936年,他迁居香港,开设岭梅画院,期间,他与杨善深交善,相互切磋技艺,拓宽艺术视野。[1] 1941年,香港沦陷后,守真避居澳门,又得到高剑父指导;又与杨善深、邓芬、司徒奇等画家一起研讨画艺,技艺日进。[1]澳门期间,他痛斥投靠日本人的画友某君,并将他的信件公之于众,以示自己的爱国立场。[2] 守真携带家眷避乱港澳期间,受聘为岭梅画院国画系主任兼教授,并在香港创办大风画社,广收门徒,造就不少书画人才。抗战胜利后,他结束长达十多年的流离生活,重返故园,继续自己的艺术追求。[2] 守真学艺起步虽晚,但天资聪慧,进步神速,在赵少昂门下苦学三年,领会了岭南画派的精髓;熟练掌握“撞水”、“撞粉”等传统技法,并借鉴西洋画与日本画的创作手法。之后,他更广泛吸收高剑父、高奇峰、杨善深等岭南画家之长,融会贯通;又注重观察写生,形成造型灵动、色彩明丽、兼工带写、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尤其擅花鸟鱼虫题材,造型准确,墨彩交融。笔下的游鱼淡静悠然,禽鸟生动逼肖,常与烟柳落花一起构成如诗般的画境。他又喜画岭南特有的物产,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1] “文革”期间,守真被抄家,家中所藏之历代名书名画和他精心绘制的六十余幅作品被洗劫一空。他因此一夜白发,大病一场。从此,他低调画画,低调做人,画坛上少了他的身影。 中年以后,守真开始钻研山水和人物。其中《澄渊鱼影》1935年入选“英国伦敦美展”并获优等奖。此画中,月影浮动,他摆脱了细腻的写实主义画风,致力于“半工意”之中表露自己的情感。在写作过程中,他首先细心勾画金鱼的头部,将干未干的纸上画出金鱼的尾巴,使其呈现出在水中若隐若现的形状。此画明暗有度,朦胧之中又见笔痕,鱼儿逐月,热闹的情景中又见浪漫气息。金鱼体态多变,姿态自然,糅合了中西技法及摄影艺术的效果,月影下的几尾金鱼意态动人,出神入化。 其造诣引起当时画坛的震动,声名大振,被人将他与汪亚尘并列,称“南李北汪金鱼王”;从而奠定了守真在南国画坛的地位。高剑父见此画高度评价“月下的金鱼虽然隐隐若若,但却栩栩如生,有动感,此画当称得上‘金鱼王’,实为佳作!”该画色彩夺目,却自然素雅,令人回味再三。20世纪50年代,该画入选“苏联造型艺术展”并获奖。 1944年,守真在英国伦敦美展获金奖的《草泽雄风》,绘画草莽中的一只猛虎。他以横批的形式精心刻画出走动于山坡的老虎,虎纹勾画自然,与其骨骼相合。其虎神情凶猛,颇有威震百兽之雄姿。衬景的草丛以长锋细线勾出草干,其叶以侧锋为之,加上因风吹而向画面的左方摇摆,颇能与虎的姿态保持同一趋势。以淡墨来表现远处的草叶在虎的嘴部附近出现,与老虎银白的须走向相反,营造出一种放射状的效果,明显的虎须和以墨色写成的草形成了对比。整幅画面布局稳妥而又富有动感,获得高剑父的高度评价。 守真从艺70多年,一直活跃于岭南画坛,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画展中获奖。辛勤创作的同时,作育英才,弟子遍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及港澳地区,为岭南画派的传承和发扬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 守真主要作品有《澄渊鱼影》、《雄风》、《红棉白孔雀》、《自得》、《野趣》等,30年代起作品多次选送国外展出并获奖;1956年《丹心白鹇》入选“全国第二届国画展”,被评为优秀作品,后又选送“苏联造型艺术展览会”展出,被中国博物馆收藏;1972年《漓江春晓》入选加拿大举办的“中国画展”;1979年《九如图》被收入《广东国画选集》;《红棉小鸟》被收入《太乙楼藏近代名家画》;1982年6月,集新旧作品百余幅在广州举办个人回顾画展。他又擅书法,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中国画会顾问、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3] 2002年,守真去世,享年93岁。 2007年10月3日,李守真纪念馆在恩平市天湖山庄落成,由天湖山庄业主阮开崧出资兴建,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展出李守真的多幅珍贵照片,并展出李守真之子李长风提供的李守真珍贵墨宝20多幅,免费向外界开放。[4] 2011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广州艺术博物院(微博)、岭南画派纪念馆、广东省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的“李守真艺术回顾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5] [1]《李守真艺术回顾展将在广州举办》,载“新浪网",2012年10月25日,http://collection.sina.com.cn/zlxx/20111025/160942868.shtml。 [2]李长风:《口述历史——泪缅先父李守真》,载“网易博客",2011年10月18日,http://huanghuixia.blog.163.com/blog/static/3474071820106535740343/。 [3]金通达:《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第541页。 [4]李小龙:《岭南画派第3代代表人物李守真纪念馆在恩平落成》,载《江门日报》,第6581期,第A2版,2007年10月07日。 [5]《李守真作品欣赏》,载“中华文化艺术网",2013年6月18日,http://www.orgcc.com/pic/showpic.asp?id=403&pid=5。
李守真,1909-2002
钱宝龢,字仲良,号梁溪老渔、又号二南,原籍江苏省无锡市,流寓广州。诗人、书画家。[2] 1925年7月至1927年3月,钱宝龢担任嘉定县知事代理。[3] 1937年,钱宝龢移居澳门。1950年,他81岁,除诗词外,擅画梅花,刻章云:“家在江南客岭南。” 1940年,钱宝龢作的《达摩尊者》立轴水墨纸本,在1997年澳门市政厅兴办“邓芬百年艺术回顾”上展出。题识: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并录玉溪生句,画奉溥欣上人光明法眼藏。庚辰正月,二不乞士昙殊邓芬。本幅钱宝龢:画师能画禅,问师何所悟。无著而有着,事要得禅趣。坐向三千界,示以一指竖。那用定面壁,此便自在处。我来常受用,持酒看梅吐。醉倒花下眠,龙参倘来护。庚辰春日,应溥欣上人属题。二南钱宝龢时年七十又一。钤印:钱宝龢、仲良、二南六十四后作。[4] 现录钱宝龢作于1939年春的诗两首: 《西江月》[5] (春尽前日,独访莲峰寺僧不遇。呼童入市沽酒。适有饮社酒于寺。[5]都不相识,欢牵杂坐。豪饮大嚼,不觉颓然。) 入寺寻僧不见,隔溪啼鴂相闻。[7]思量呼酒惜余春,柱杖百钱不吝。[8] 缘合主宾休问[9],乾坤风絮云萍。[10]晴山花树暖如醺[11],老子那容独醒。 《虞美人‧次憬吾丈韵》[2][12] 镜湖一杖湾南路,疑到西湖处。[13]尽教愁雨复愁风,犹是晚晴无限夕阳红。 春风词笔今还在,老去浑难改。花时溅泪意如何,不道四惮犹缚似牵萝。[14] [1]《钱宝龢梅花》,载“绮云阁"网,2011年12月31日,http://www.qiyunge.com.cn/product/view/?id=1457。 [2]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民国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569-572页。 [3]《第二节人物表(中华民国3)》,载“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2012年12月1日,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30/node22809/node60837/userobject1ai53091.html。 [4]《庚辰(1940年)作达摩尊者立轴水墨纸本》,载“博宝拍卖网",2012年12月11日,http://auction.artxun.com/paimai-310-1545207.shtml。 [5]西江月:词牌名。 [6]社酒:社祭之酒。俗谓饮之可治耳聋。陆游《社日》诗:“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 [7]啼鴂:啼叫的鴂鸟。鴂,鸋鴂、鹪鹩。王浑《宿朝元观》诗:“惜哉清景不可驻,一声啼鴂开林烟。” [8]柱杖百钱:柱杖,应为拄杖之误。犹杖头钱。《世说新语‧任诞》记:“阮宣子(脩)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后因称买酒钱为杖钱或杖头钱。骆宾王《冬日宴》诗:“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 [9]缘合:缘份相合。白居易《明远大师碑》记:“缘合而来,功成而去。” [10]风絮云萍:谓人生如风飘败絮,云萍聚散,踪迹无定。文天祥《过零丁洋》诗:“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此寓其意。 [11]醺:醺醺。酣醉貌。 [12]虞美人:词牌名。汪兆镛原词未见。 [13]西湖:指杭州西湖。 [14]四禅:犹四谛。佛教以苦、集、灭、道为四谛。苦为生老病死;集为集聚骨肉财帛;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入正道,以能通于涅槃。见《大涅槃经》。牵萝,谓女萝,即松萝。其藤蔓牵延,缠附于他树,故称。梁昭明太子(萧统)《开善寺法会》诗:“牵萝下石磴,攀桂陟松梁。"
钱宝龢,1869-
卓荦,香山县下栅乡(今属珠海市高新区唐家湾镇官塘村)人。摄影家、澳门摄影学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 卓荦早年在北京、湖南等地居住,解放前是国民政府官员。 抗战期间,卓荦被委任为中山代县长,开展抗日工作。中山沦陷后,他迁居澳门,继续工作,搜集敌情。当时他住在新胜街,后为日寇所知,下令通缉。当时,卓荦预知消息,化装连夜乘渔船逃往香港。[2] 抗战胜利后,卓荦在香港经商,在半退休时期,经常往返港澳,居住澳门新胜街。[1]当时,卓荦爱上了摄影,因冲晒关系,在水坑尾一家“KK冲晒店”里认识冯汉复和简庆福先生,摄影兴趣更浓。为了创作,卓荦走遍大江南北。后来,他和冯汉复创办一家沙龙摄影院,生意不错。 期间,一群爱好摄影朋友,准备组织摄影学会。卓荦知道后,大力支持,加入组织行列。1958年2月25日,澳门摄影学会成立,成为澳门有史以来第一个摄影学会,卓荦被选为第一届副会长,后任会务顾问。澳门摄影学会是澳门一个最重要和最知名的摄影组织。 卓荦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不仅摄影技术精湛,而且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在沙龙摄影院期间,他与别人合作不愉快,后来退出。 之后,卓荦觉得无所事事,再与好友经营一家摄影院,即兰心摄影院,地点设在平安戏院隔壁(即后来永大疋头铺位),当时人才济济,业务蒸蒸日上,盛极一时。 后来,兰心摄影院不幸被一场大火全部烧毁。祸不单行,卓荦染上脚疾,屡医无效,行动不便。但他意志极坚强,不为脚疾而气馁。不久,他在白马行医院对面重操旧业,生意大不如前,终于结束摄影生意。 1989年5月8日,卓荦去世,终年84岁。 好友听闻消息,非常惋惜。卓荦为人慷慨率直,博学多才,令人景仰。友人特向“摄影”版编辑提供卓荦生前的遗作,刊于报端,以志纪念。[2] 1978年9月,卓荦在石林亭石刻对联一副,白底绿字,隶书:[1] 漫步曲桥寻画稿; 闲凭奇石听书声。 横额“石林”,卓荦撰,半坡书。 [1]邓景滨、叶锦添:《澳门名胜楹联辑注》,载“360doc个人图书馆"网,2014年5月21日,http://www.360doc.cn/article/9731268_351566854.html。 [2]田伯:《卓荦先生生平简略》,载《澳门日报》,1989年5月22日。
卓荦,1905-1989
邓尔雅,原名溥,后更名万岁,字季雨,号尔疋、尒疋、宠恩,别署绿绮台主、风丁老人;斋堂为绿绮园、邓斋;广东东莞人,生于江西。[1]著名文字学大家、篆刻家。名儒邓蓉镜第四子。 尔雅是东莞邓云霄第十一世孙。邓云霄是1598年进士,以谏恒出湖广左右参藩,为官行法严毅,为文渊浩宏硕,尤工诗律,著作等身,《紫云楼诗稿》、《漱玉斋文集》、《词曲竹林小记》、《笔记冷邸小言》等列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邓云霄、邓逢京父子晚明时期,与同邑著名书画家张穆、黄贞都以篆刻齐名。邓逢京有五方印传世,沉厚朴茂,饶有可人风致。 父亲邓蓉镜于1864年考中举人,1871年荣登进士,历任丙子会试同考官,己卯(1879)顺天乡试同考官、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官;后为江西督粮道、署理江西按察使,素有“邓青天”美誉。三次诰授资政大夫,加二品衔花翎。1893年回乡,后任广州广雅书院第三任山长(院长)。邓蓉镜亦精通篆刻,与篆刻大家黄士陵(牧甫)过从甚密,现存黄士陵为尔雅于1892年所刻“莲裳翰墨”和后在广雅书院时所刻的“花之君子”二印。 尔雅受到家风熏陶,耳濡目染,自小对六艺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家庭教师为大他六岁的哥哥讲授《文字蒙求》、《说文部首》等书时,尔雅饶有兴趣地在旁边当“旁听生”,他自小略知六书体例。父亲在家里操刀刻章,他看得如痴如醉。人家的小孩在外玩耍,他却在家里玩弄石头,捉力嬉戏,深得父亲喜爱。家里大量的藏书,成为他童年岁月的伙伴,关于篆印的书籍,他一一翻遍。他看完家里书,就到书坊购买金石图籍。当时这类书,都是点石影印出版,价格便宜,而古代图书、印谱,甚为难得。他四处向戚友借阅,博览群书。之后,他渐渐窥得篆刻的门径、篆刻的要领,甚么冲刀、切刀之法,甚么阴阳、布白,小小年纪,他自己操刀如笔,八岁时开始篆刻的生涯,深得父执辈的赞赏。 尔雅专心研习黄士陵的印,自称是黄士陵的“私塾弟子”,作品颇有师传斩钉截铁之风,方劲古拙之妙,但不为所囿,能入能出,不断变化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面目,印名闻名遐迩,蜚声海外。 1899年,尔雅入读广雅书院。1905年偕妻及长子邓小雅赴日学医,后改学美术,1910年回国担任小学教员;次年与潘达微等同办《时报画报》、《赏奇画报》;1912年与黄节等创办贞社广州分社;1915年后,尔雅以书刻文章游艺粤桂等地。 1910年,尔雅名列于《广印人传》;1911年在《时事画报》上刊登润例,开始了他鬻字、鬻印的生涯。他一生刻过的印无法准确统计,但当数以万计。他培养一批广东的篆刻名家,如余仲嘉、刘玉林、莫铁等。他的外甥容庚、容肇祖、容肇新及侄子邓祖杰于艺林中亦有印名。[2] 1922年,尔雅携眷到了香港,在新界大埔筑绿绮园居住;1926年,他与潘达微、黄般若组建国画研究会香港分会、艺观学会和南社书画社;1928年担任《非非画报》编辑;1932年任中山大学顾问教授,后任第二军军长香翰屏的幕僚及中区绥靖公署委员;1936年与黄节组建南社广东分社。1937年移居香港。1938年广州沦陷,避兵岛上,治印《不求闻达》。1940年香港举办广东文物展览会,他担任征集组组长。日寇侵占香港后,匿名隐居。抗战胜利后,治印《幸民》、《历劫不坏》等。[3] 晚年时期,尔雅喜欢参用六朝碑文字入印,人谓之“驱使铦笔,毛颖纵横”。印章风格清丽恬淡,刚劲隽永;刀笔俱现,韵味清朗;还善于刻造像印。所刻的印章,只得形象而不知是何字,这是他篆刻的一种代表性创造。 在尔雅的影响下,一家人与篆刻结下了不解之缘。长子邓橘,自幼聪颖嗜学,随侍父亲笔砚之余,亦操刀习印,并随父参加印学社团的活动。其印除得家法外,又参汉金意趣,疏密变化,至堪玩味,深得父执青睐,可惜早逝。次子邓祖永、三子邓祖润、三女邓复、五女邓悦,皆能治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邓橘,列名于印人传中。尔雅的继室叶奕,过门时文化程度不高,但在尔雅引导下,不时操刀治印,先是由尔雅把印文写在石上,让叶奕摹刻;久而久之,叶奕熟能生巧,从摹写、布白、操刀,挥洒自如。[2]1954年10月6日,尔雅在香港病逝,终年70岁。 邓尔雅着有《文字源流》、《邓斋印谱》、《邓斋笔记》、《艺觚草稿》、《艺》、《绿绮园诗集》、《集唐宋诗联》、《聊斋索引》、《篆刻卮言》、《印雅》等书。[1] 邓尔雅的外孙和外曾孙喜欢篆刻,只是业余爱好,无继承祖业之意。从邓云霄算起,篆刻之艺相传15代,家风不失,难能可贵。邓尔雅一生刻过多少印,实在无法统计。由东莞政协主编、荣宝斋出版的《邓尔雅篆刻集》,收入邓尔雅近2500方印。楷书印似俗实雅,古雅清朗,冲和自然,格调甚高。鱼鸟虫书入印,线条畅达宛转,盘曲游动,方寸之间,艳而不妖。佛像印造型简约洗练,线条圆洁厚润。金石味中透出强烈的装饰美,别具韵味。[2] 邓尔雅到港澳授徒,在澳门留下不少宝贵的文化遗产,多幅作品为澳门博物馆收藏。2008年12月,澳门行隐画艺学会主办的“濠江旧侣书画作品展”在澳门卢园春草堂举行。展出20世纪40-50年代旅居澳门的画家邓尔雅、冯芝、陈融、沈仲强、邓芬、李研山、张韶石、傅菩禅、方人定等人作品逾百幅,观者不仅可以欣赏到这些画家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超的艺术水准,而且可以提高书画界人士及书画爱好者的水准。[4] 现录邓尔雅作于1923年的诗一首《澳门》:[5] 古刻摩厓不可寻,惟存普济一禅林。 当时遗老空奔走,姑道安居便死心。 [1].《邓尔雅》,载“邓尔雅个人官方网站",2010年1月1日,http://3405.a.artokok.com/。 [2].黄大德:《篆刻大家邓尔雅》,载《东莞日报》,2007年11月28日。 [3].《邓尔雅》,载“中国硬笔书法线上"网,2010年1月1日,http://www.yingbishufa.com/zhuanke/jdyrz/dengerya.htm。 [4].《濠江旧侣书画作品展在澳门举行》,载《中国书画报》,2008年12月21日。 [5].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民国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320页。
邓尔雅,1884-1954
张学华,字汉三,晚号闇斋,原籍江苏省丹徒县,先世游幕于广东,寄籍广东番禺(今广州市番禺区)。进士、清朝政治人物、书画家、诗人。 清光绪十六年(1890),学华参加光绪庚寅科殿试,荣登进士三甲第八名;同年五月,改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1892)五月,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历任国史馆协修,山西道监察御史,山东登州、济南知府,济东泰武临道,兼管济南商埠监督,山东清理财政公所会办、法政学堂提调、通志局提调。[1] 清宣统三年(1911),学华被授江西提法使,后因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独立,未上任而回广东。[2]之后,学华前往港澳,或隐居故里,闭门著述;著有《闇斋词稿》、《采薇百咏》等;为吴道镕校补《广东文征》遗稿,这是一部明清时期辑录历代粤人作品最多、时间跨度最长、保留粤人文献最完整的重要的岭南文献,其整理编纂及至保存和流传,是在粤港澳三地完成的。[3] 学华一生六次前往澳门,其中抗战时期两次居住澳门七年,抗战胜利后,从澳门返回广州。[2] 1939年,汪兆镛在澳门逝世。学华撰写挽联一副:[4] 水云大隐,志节皎然,著述有千秋,身后益为公论重; 汐社旧游,凋零尽矣,迁流方万变,海内弥伤吾道孤。[5] 1951年,学华去世,终年88岁。 现录张学华的楹联一副: 《题澳门药山寺》[6] 药师亲授元悟录,山鬼潜听老衲经。 [1]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名人信劄选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82页。 [2]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民国卷上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176-197页。 [3]陈广恩:《吴道镕、张学华与〈广东文征〉》,载《文化杂志》,2009年夏季,第71期,第192-197页。 [4]《相关人物介绍——张学华》,载“积昌家塾史料汇"网,2013年3月30日,http://hi.baidu.com/864905657/item/ca243e1634b9ff582a3e2294。 [5]“水云”是宋朝遗民诗人汪元量的别号,“汐社”为宋遗民在元初所结的文社。因汪兆镛是前清举人,同属遗民身份,学华故引为同调。 [6]《港澳宗教场所联》,载“本溪旅游"网,2012年9月30日,http://www.bxbx.cn/travel/jingdain/2012/0819/13755.html。
张学华,1863-1951
释光鹫,释名光鹫,初名成鹫,后易名光鹫,字迹删;原名方颛恺,字趾縻,生于番禺县韦涌乡(今属广州市番禺区钟村镇韦涌村)一个书香之家。明末清初高僧、南书画名家。明朝举人方国骅之子、方殿元弟弟、画家梁启运女婿。[1] 父亲方国骅为明朝举人,隐居教授,有学守堂,学者称“学守先生”。[2] 光鹫12岁时,补邑弟子员;15岁时遭国变、就有出世之想。因为父亲健在,他未能如愿,乃尽弃制科业,力究濂(指周敦颐。因其原居道州营道濂溪,世称濂溪先生)、洛(指程颐、程颢兄弟,因其家居洛阳,世称其学为洛学)、关(指张载,张家居关中,世称横渠先生,张载之学称关学)、闽(指朱熹,朱熹曾讲学于福建考亭,故称闽学,又称考亭派)之学。 光鹫35岁时,父亲去世。他奉母罗浮,躬耕尽孝。次年,他投石洞离幻元觉禅师。光鹫一向戒律精严,道范崇峻,但母亲去世时,他不顾俗僧的讥议,痛哭奔丧,一遵儒礼,颇见经格。[3] 光鹫一生云游四方,担任肇庆鼎湖山庆云寺第七代住持。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夏,他移锡澳门普济禅院。 晚年时候,光鹫掩关于广州大通寺。清朝后,他坚守气节,参与抗清复明活动。他擅长内、外学,佛学著作颇丰,书室名“咸陟堂”;著有《咸陟堂集》17卷、《诗集》15卷、《诗文续集》三卷、《鹿湖近草》四卷、《楞严经直说》十卷、《金刚经直说》一卷、《道德经直说》二卷、《庄子内篇注》一卷、《鼎湖山志》八卷、《经忏直音增补切释》一卷、《老子直说》二卷等。 光鹫擅画花卉,工书法,其行楷取法于颜真卿、苏轼、米芾,坚韧质朴,颇有禅味。草书则取法颜真卿,厚重古劲,极有骨力,气韵生动。现存的书法多为晚期的作品,个人书法风格鲜明,通篇老笔纷披,纵横交错。他喜用竹笔为书。岭南书法,陈白沙创茅龙笔于先,光鹫使用竹笔于后。 康熙六十一年(1722),光鹫去世,终年85岁。[1] 现今澳门普济禅院内现存释光鹫草书屏条,骨力洞达,跌宕潇洒,属于珍贵文物之一。[3] 2008年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咸陟堂集》,列入“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专案”,是搜罗较全的释成鹫诗文合集,三册57卷近100万字,分初集与二集两部分,初集包括“咸陟堂”诗集17卷、“咸陟堂”文集25卷,其中有《鼎湖山志》,并附录《纪梦编年》续编。“咸陟堂”二集包括文八卷、诗六卷、赋一卷。[4] 现录释光鹫的诗两首:[2] 《寄东林诸子》 但得安居便死心,虽将人物寄东林。蕃童久住谙华语,鹦鹉初来学鸠音。 两岸山光涵海镜,六时钟韵杂风琴。只愁关禁年年密,未得闲心纵步吟。 《青洲岛》 突兀中流乱石隈,青洲咫尺拟蓬莱。潮头撼岸晴还雨,屋角惊涛昼起雷。 制犬吠花人迹断,饥鸢占树鸟声哀。凭谁为向冯夷道,还与华亭作钓台。 [1]黎向群:《岭南历代书法名家》,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08,第74-75页。 [2]王桂云:《爱国诗僧光鹫事略》,载“广州文史"网,2010年11月3日,http://www.gzzxws.gov.cn/qxws/pyws/pyzj/py20/201005/t20100526_18581.htm。 [3]李鹏翥:《澳门古今》,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0,第185-186页。 [4]《佛门剧迹岭南重宝——释光鹫花卉长卷》,载“拍卖官网",2013年1月3日,http://www.scpm.cn/html/2012-09/133_1.html。
释光鹫,1637-1722
黎廷棨,字心斋,广东顺德(今属佛山市顺德区)人。港澳书画家、诗人。黎庆恩之子。[2] 父亲黎庆恩(1880-?),字泽闿,1909年拔贡,授山东即用知县,辞不就;不久赴日本研习法律。他回国后,参与创办广东官立法政学堂,执教数十年,后继任为校长;1924年倡议改法政学堂为省立法科大学,仍任校长;著有《拙存堂诗》。[3] 黎廷棨早年毕业于广东法政大学,在广州执业律师,抗战时期,避居澳门。 1949年,黎廷棨再度来到澳门,担任孔教中学教务主任。他擅作诗词,工于草书,著有《心斋诗词》、《黎心斋草书联摘》等文献。 1961年4月,澳门举办“颐园雅集同人作品展”,参展画家有黎廷棨和司徒奇、罗叔重、邓芬、邓子玉、黄蕴玉、黄浩明、杨善深、赵是旦、崔德祺、陆振中、胡剑庵、林近、何曼公、罗竹坪、周公理、张湛之等人。1966年4月,黎廷棨和黄蕴玉、司徒奇、罗叔重、林近、黄浩明、余君慧、崔德祺、关万里等澳门举办“颐园书画会雅集书画展”,参展画家30余人。[4] 晚年时期,黎廷棨移居香港,1988年去世,终年87岁。 现录黎廷棨的诗四首:[1] 《避兵澳门,西湾晚坐,次和佟少弼》[5] 既友西湾石,还从潮汐游。晚华盘岸迥,人意及天浮。 花引随缘目,江涵入定舟。[6]相哀曾未已,敢用叹横流?[7] 《过南湾旧居》 视息泥涂苦自知,经秋穷海此淹迟。天抛日月消华志,我屈湖山入小诗。 沙鸟嗔人迁计拙,门松招手渐生疑。重楼岂合扬云宅,独有烟波系故思。 《南湾散步与李研山》 事有空前变,人逢不世遭。天亡疑共赦,国论傥相高。 坐对风潮輭,而忘筋骨劳。飞车掀路叶,起舞曳吾曹。 《澳门晓发》 劳劳破残夜,晓色重吾行。长路开千里,扁舟先一程。 归心天地阔,换世死生轻。回首西湾树,离离胸次横。[8] [1]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民国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537-549页。 [2]《黎心斋》,载“读秀"网,2012年12月21日,http://book.duxiu.com/EncyDetail.jsp?dxid=900011397731&d=B584B73A4CBE39A91D84E9CD6E99B59F。 [3]《黎庆恩》,载“读秀"网,2012年12月21日,http://book.duxiu.com/peopleDetail.jsp?dxid=060000324873&d=8155FB28120320E3642AC08CB426BDF0。 [4]上海书画出版社:《岭南画派研究》,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第285-286页。 [5]共二首,此为第一首。 [6]入定舟:谓入港碇泊之舟。入定,与上句之随缘,皆佛家语。 [7]横流:比喻动荡的局势。这首诗作于1938年。 [8]这首诗作于1942年春,诗人携家返里之时。诗人于1949年再度到澳门,复作诗多首,俱见方宽烈《澳门当代诗词纪事》。
黎廷棨,1901-1988
李仙根,字仙根,名蟠,香山县(今属中山市)石岐人。[1][2]民国政要、书画家。李供林兄长。 父亲李达庐(赞辰)是清光绪年间举人,在乡教书,后受美国三藩市侨商聘为阳和会馆教席,兼中华会馆管事,辅佐总领事,力争解除排华苛例,调解旅侨械斗;三年任满归来,以外务劳绩,赞叙同知。[3] 1908年,仙根入读广东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他与邓演达成为同班同学,共同参与辛亥武装起义的准备行动。1914年,仙根远赴日本,继续革命活动,结识朱执信、胡汉民、古应芬、廖仲恺、汪精卫等人,并深受孙中山的影响。 1917年,仙根回乡结婚,妻子孙少卿(佩莪)是孙中山族妹。之后,仙根长期追随孙中山,在广州、香港从事革命活动。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脱险赴沪。仙根以任孙中山机要秘书身份受命留港,与讨伐陈炯明驻港办事处同志配合,负责机要联络工作,以确保孙中山及时掌握广东事态变化、指挥革命行动。 1923年2月,孙中山离沪经香港回到广州,仙根留港担任机要联络工作。同年5月,他被委任大本营驻江门办事处秘书长,协助办事处主任古应芬统管西江军务政务,调节水陆各军行动。江门办事处亦称江门行营,同月,行营进驻肇庆,当时西江前线将领如邓演达、李济深、黄绍、白崇禧、李宗仁等人都是仙根的同学。8月,西江稍定,仙根奉命回到大本营。 8至11月,孙中山亲临东江讨伐陈炯明前线督战,迁移大本营于石龙(后改设行营),轻装简从,自始至终随行者仅仙根一人。孙中山不避风险,多次亲临前沿视察阵地,鼓舞士气,仙根一直紧随左右,并拍摄了许多照片传世。后来,为便于行动,行营设于列车之上。 11月12日,军情突变,败兵溃退,一时秩序大乱。仙根胸部遭撞击受轻伤,忍痛护送孙中山急登车头,行至仙村会合古应芬、罗翼群等同车返广州。不久,叛军败退惠州,东江稍定,行营结束。 期间,孙中山筹划改组国民党,准备北伐,日理万机,仙根以侍从秘书、机要秘书等职,与众幕僚襄助左右。当时,仙根与廖仲恺、邓演达感情甚笃。1923年春,廖仲恺飞赴日本和越南,再次会谈归来,仙根在港迎接,并与邓演达一起与廖仲恺倾谈至通宵。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仙根作为“联义社”代表列席大会。同年,孙中山手令省长,委任仙根为香山县长。8月,他离任,仍然回到帅府。仙根治县仅半年余,颇有政声,县署前马路(今孙文路),就是在他任内拓宽修建。 仙根回帅府时,孙中山筹备北伐。9月13日迁大本营到韶关,他复随即驻韶,随侍左右。孙中山在韶关的活动,仙根多次拍摄留存。10月,孙中山返回广州,决定北上。11月13日孙中山北上后,胡汉民留守广州暂代大元帅一职,仙根留在帅府。但孙中山抵达天津病情就恶化,急电召仙根北上。25日,他赶到天津,31日随节移驻北平铁狮子胡同行辕。 仙根继续在孙中山身边担任机要秘书,并侍候照顾,直至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孙中山逝世后,仙根参加治丧委员会,兼负秘书、总务两组实际工作。秘书组组长为汪精卫,总务组组长为胡汉民。 孙中山病笃之时,电召仙根北上陪侍。仙根十分忠诚敬重孙中山,在日记上载有决意“事之如父”的私愿,誓以始终随侍孙中山,故多次拟议外放优缺,均辞不就。孙中山弥留诀别,他为极少数随侍在侧,目击全过程之一人。他所遗当年袖珍日记,逐日有孙中山病情变化和医疗措施的记载,包括每日体温脉搏血压,以及孙中山的言谈和精神状态等。同时,围绕孙中山身边的政治活动及海内外的形势动态,以至在北平治丧期间的情况,亦有简要记述。 之后,仙根与粤系政要仍保持广泛密切联系。1925年9月,他担任江门政务专员,后出洋考察。回国后,粤、宁在南京合组国民政府,胡汉民主持国民党中常会,古应芬出任国府秘书长,应胡汉民、古应芬之邀,仙根出任国民政府机要秘书,直至粤、宁决裂,随粤系退出撤回广州。 仙根担任粤汉铁路南段局长四年。在任内,和衷上下,苦心经营,终使粤汉南段全线建成通车。同时,他协助“广州—九龙”铁路建设,时时往来省港,最终促成“广九”铁路建成;后来转任西南政务委员会委员,全力投入铁路建设,以继承孙中山的部分遗愿。 抗战开始,仙根举家移居香港。而他被任命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只身前往武汉、重庆共赴国难。当时,国事蜩螗,他缅怀当年追随孙中山革命历程,忧国忧民,素志难伸,有时在参政会上抨击时政。 1942年初,香港沦陷,仙根妻儿回国内避难,6月辗转到达柳州,由张发奎安置生活。仙根从重庆来相会,全家团聚仅半年余。1943年3月,他复奉召独身回到重庆工作。 1943年6月15日,仙根不幸去世,年仅50岁。 国民党中央党部派林云陔料理李仙根的后事,李家人因道途修阻,滞留柳州,无法奔丧,延至年末,方到达重庆,殓葬早已完毕,墓地在重庆江北头塘的“广东山庄”。 李仙根逝世时正当壮年,赍志以殁,殊足痛惜。他的一生,应该说是忠于孙中山的一生。他在国民党内外有广泛的友好联系,在广东尤有人望。当年,国民党中央在重庆召开“李仙根追悼大会”,冠盖云集,中共方面,董必武及邓颖超同志一起参加追悼会。 李仙根与孙佩莪生育四个子女,长子李明泰(小名掌珠)、长女李玮、次女李宝珠、次子李国泰。李仙根家学渊源,工诗善文,书法刚劲。当年,他与谭延闿、胡汉民、廖仲恺、古应芬、于右任等多有唱和,著有《岭南书风》、《小容安堂诗钞》等。除畅论岭南书法源流风骨的《岭南书风》一书尚有存留外,其余书稿悉毁于“文革”。李仙根珍藏有关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大量文献文物。1963年筹备“纪念孙中山诞辰100周年活动”时,孙佩莪捐献给中央革命博物馆。[1][4] 近年来,李家人陆续将李仙根先生的日记、诗稿、印章、手迹、照片及所藏包括明代王宠、邝露以及清代黎简、居廉、朱次琦等名家书法真迹等400多件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2007年11月12日,亲属决定把李仙根先生生前最珍爱的孙中山、陈少白、杨鹤龄、尢列题赠的“四大寇”题词捐出。[5] 李仙根善于诗词、书法,书法尤善隶书,字体疏朗有致,秀雅闲逸,用笔俐落,毫无俗气,个性突出。[6]其中《岭南书风》畅论岭南书法源流风骨,尚有存留。1923-1925年的袖珍日记三小本,由李仙根的长女李玮珍藏至今。 2008年8月23日,李仙根的次女李宝珠委托招思虹女士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机构捐赠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李仙根日记诗集》,供相关部门作研究之用。[7] 2009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84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来自中山市29个单位和团体的代表分别向孙中山先生的遗像敬献花篮。“李仙根藏品展览”开幕式随即举行,展出一批李仙根遗物、藏品以及有关孙中山的史料,以纪念李仙根先生和表彰其后人支援国家文化事业。[8] 现录李仙根的诗两首: 《澳门杂诗》(六首之二)[2] 乐土此堂堂,吾来怯近乡。寄离仍故国,触物感殊方。 远树疑烽燧,归禽乱夕阳。不胜怀古意,望处是黄粱。 坠简沧桑后,芸香惜相遗。十年勤掇拾,七叶冀昭垂。 苏杜间关日,黄王避地时。乞儿矜漆枕,怜我作书痴。 [1]《李仙根先生传》,载“广州地方志"网,2012年12月28日,http://www.gzsdfz.org.cn/rsgz/lsmr/201202/t20120217_4627.htm。 [2]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民国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507-511页。 [3]中山诗社:《中山诗词选》(第一卷下册),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1989,第101页。 [4]叶琼:《李仙根先生小传》,载《中山文史)(第10辑),中山:中山政协,1986,第77-81页。 [5]王锋:《中山昨启动孙中山纪念周活动》,载《广州日报》,2007年11月13日。 [6]卢德铭:《书坛名家——李仙根》,载《中山日报》,第2939期,第B3版,2003年1月23日。 [7]《孙中山先生机要秘书李仙根幼女李宝珠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捐赠李仙根日记诗集》,载“华语广播"网,2010年8月2日,http://gb.cri.cn/1321/2008/08/23/542s2208682_1.htm。 [8]何淼:《〈李仙根藏品展览〉纪念孙中山逝世84周年》,载《中山商报》,第1296期,第A5版,2009年3月13日。
李仙根,1893-1943
马万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今属佛山市南海区)。港澳著名实业家、杰出社会活动家,澳门知名爱国人士。 祖辈务农,父亲经商。万祺五岁时,开始学习国文,喜爱书法。稍长,参加学生运动,支持抗战。他15岁时,父亲去世。他17岁时,继承家业。 1938年,广州沦陷,万祺经营的信兴、信栈、升平、升昌、永和兴等粮食土产批发商行被日军炸毁烧光。之后,他离穗来到香港开拓事业。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很快恢复商业运作,经营进出口棉花、纱布和粮油食品生意,渐渐站稳了脚跟。 1938-1941年,他在香港成立泰生行、永裕昌等商行,并出任经理。1941年12月,日寇侵占香港时,他创下的一点基业,又被日寇掠夺。 为避战乱,万祺留居澳门。在澳门安顿下来后,他首先想到不是自己多赚钱,而是支持内地人民开展抗日活动。通过当时广州湾(今湛江)法国总督驻澳门的关系,他组织开办一家葡法洋行,专门将抗战物资中转运往内地;又开设大丰银行,加强澳门与内地金融业务来往。 1941-1944年,万祺名下有与友人合营的恒记公司、广生商行、和生商行等生意,都致力于抗战物资运输。1944-1946年,他担任镜湖医院慈善会董事、副董事长、董事会主席。[1] 40年代中期,万祺结识港澳文化界知名人士夏衍、茅盾、阳翰笙、冯裕芳、梅龚彬、柯麟、李一氓等人,交情甚深。 1943年1月15日,万祺与相恋多年的罗柏心喜结连理。结婚当天,嘉宾络绎不绝,其中不少是澳门工商界知名人士及政府官员。婚礼开始,证婚人是前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冯祝万,他告诉大家,这场婚宴原来准备五万大洋,一对新人说服双方父母,决定把这五万筵金捐出,全部电汇到广东省妇女会,作为抗战时期儿童教养院抚育孤儿的经费。话音刚落,在场所有宾客对这对新人及双方家长刮目相看,敬佩不已。之后,婚宴成为简单的茶话会。 婚后,万祺夫妻同心,相濡以沫,同心协力发展事业,从最初一家米铺的生意,发展成为澳门数一数二的商业王国。 当时在澳门,万祺要为祖国做事,经常会遇到危险。有个晚上,一家人晚饭后正在客厅小坐,突然屋外一声巨响。后来,他到院子一看,只见围墙已被炸去半堵,幸好当时没有人在后院。后破获了特务组织,才知万祺被列入了黑名单。 40年代末,万祺在香港认识廖仲恺夫人何香凝,不久认识廖承志。1956年春,何香凝诚邀万祺夫妇到苏杭游览。万祺夫妇到达苏杭,只见到处花红柳绿,沿途都有廖承志为他们准备的新房,新房内香茶醇酒,糖果美点,彩帐红褥,喜庆的气氛犹如新婚。罗柏心感动不已,结婚13载,他们已是五男二女的父母了,如今欢度蜜月,真是没想到。 1946-1947年,万祺组建新中国银行;1947-1948年组建大华行,担任总经理、董事长;1948-1950年出任澳门中华总商会理事、副理事长、副会长、会长。 1950-1992年,万祺先后担任澳门中华教育会理事、理事长、名誉顾问,澳门劳工教育协进会主任,澳门篮排球总会、乒乓球总会、游泳总会、象棋总会会长,澳门东亚大学董事会主席、咨询会主席,濠江中学、培道中学、商训夜中学、广大中学、青洲小学、镜平小学校董会主席; 又任澳门中国土特产公司、大生建筑置业有限公司、联生发展有限公司、新建华建筑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华南企业公司、广东华侨投资公司、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广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投资公司董事(副董事长); 担任暨南大学、南京大学、仲恺农业学院副董事长,广州大学、南海中学、何香凝纪念学校名誉校长,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委、名誉会长,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澳门立法会议员,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等职。 1993年始,万祺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文革”期间,廖承志一家遭到迫害。万祺叮嘱在京工作的儿子在大是大非面前,分清是非,坚持正义。1968年,廖承志被“造反派”关押,年届九旬的何香凝心绪不宁。万祺和妻子知道后,带上何香凝喜欢的曲奇饼等食物及其所需的药物,毅然从澳门来到北京北新桥三条住处向老人问候,并看望廖承志夫人经普椿。万祺夫妇情真意切对待朋友,让廖家人倍感温暖。 1950年,万祺与叶剑英相识,交情深厚。1952年,叶剑英得知万祺肺病复发,马上把他请到北京医治,使他的病很快得到根治。“文革”开始,万祺夫妇得知叶剑英也受到冲击,冒险前往叶帅府上探望。叶剑英反而安慰万祺,希望他们在港澳地区继续做好团结人民的工作,消除“文革”在海外的不良影响。1967年初,叶剑英怕万祺在北京读书的两个儿子蒙冤受屈,不顾自己处境艰难,想方设法把两个孩子接到家中妥善保护,叮嘱他们好好读书。70年代初,叶剑英得知万祺的身体很不好,立即让他把病历送到北京请专家会诊。院方对万祺的治疗方案,叶剑英亲自过问,劝他采用内科新法治疗,效果十分理想。[1] 新中国成立后,万祺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1950年协助驻澳门国营机构抢运战略物资,支援大军解放海南和广西。抗美援朝期间,他与澳门爱国人士一起,从国外采购物资运进国内。他每年都积极组织和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活动,宣传祖国的建设成就。 万祺数十次参加港澳工商界代表团回祖国内地观光,为祖国建设献计出力。他联络广东、福建两省华侨投资公司及华南企业公司,使兴侨饭店很快落成,成为新中国首都的第一家现代化宾馆,适应对外交往的需要。他积极组织和推动澳门工商界回国,参加各类工商交流活动及一年两届的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他在澳门的投资和经营专案绝大多数与发展国内经济、拓展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相关,先后与爱国人士及国际友人组成以经销中国轻工业品、粮油产品为主的新中行,经销中国建筑材料、水泥、工艺品、抽纱刺绣及农副畜产品的大华商行、中国国华公司等。通过华南企业公司、广东华侨投资公司、广州和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参与国内投资,在香港、澳门参与中资公司投资,为国内产品在港澳开拓市场,并通过港澳转口把国内产品推向海外。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万祺与霍英东、何贤率先向珠江三角洲投资,兴建国内第一家合资的星级宾馆——中山温泉宾馆,兴建横跨珠江支流的四座大桥,使澳门广州之间交通得到有效改善。 万祺向家乡南海和内地捐款项目很多,涉及教育、体育、医疗、文化等领域。1991年华东水灾,他捐献港币100万,亲自到华东灾区慰问灾民。他担任中华文学基金会副会长,积极为祖国文学事业出钱出力,如安徽合肥市文联的“文采大厦”,为资金所困,成为挖了地基、搁置五六年的“文艺大坑”。1992年,他率港澳捐赠代表团赴安徽灾区,了解实情后说,决定慷慨捐建,两年后,这座现代化的集餐饮、娱乐、商场、客房等于一体的“文采大厦”建成使用。 1987年4月,中葡两国签署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澳门将于1999年回归中国。万祺认为香港和澳门的问题,实行“一国两制”,解决得非常好。当时他在北京参加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兴奋激动,即兴赋诗抒怀。 根据联合声明,中国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万祺就任起草委员会副主任。为此,他参加历时四年零五个月艰巨细致的基本法草案的起草拟定工作,全力以赴,奔走于北京、广州、澳门、珠海之间,与各位委员一起对基本法条文一条条、一句句反复推敲,期间,仅起草委员会全体会议就召开九次,而主任会议和各专题会议不计其数。 为了迎接澳门“九九”回归,万祺在地产、建筑和工业等领域加大自己在澳门投资份额,并参与澳门大型发展专案,带动澳门工商界,满怀信心迎接澳门回归。[2] 1993年,万祺和罗柏心庆祝金婚纪念,一家39人欢聚一堂。夫妇俩经常教导子孙们说,水有源头树有根,要多读中文,不论身居世界何处,都要常回祖国,常回澳门。几十年来,万祺的生活充实美满。他习惯早睡早起,心情开朗,不吸烟,不喝酒;平时打太极,散步,写诗,会友和看孙辈。 三子马有礼在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毕业,是澳门中华总商常务会董、澳门行政会成员、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委员。 万祺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且一位激情洋溢的诗人、书法家,其书法主要临习颜真卿、王羲之诸家墨迹及《泰山金刚经》等,工楷行书,所作楷书,端严雄秀,行书朴拙清逸。作品多次入选港澳地区大型书法展览,被收入作品集并发表于报刊,勒石于风景名胜区、碑林等处;著有《马万祺诗词选》一书,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3] 2014年5月26日,万祺在北京病逝,终年95岁。[1] 6月1日上午,马万祺先生公祭仪式在澳门综艺馆隆重举行,多位国家领导人以及澳门各界人士出席致哀。治丧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致悼词,盛赞马万祺先生爱国爱澳的一生,称他的逝世是国家及澳门的重大损失。 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等国家领导人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等中央机构致送了花圈。中央有关部门和驻澳门机构、澳门特区政府和各界人士,香港、台湾以及海外各界人士、广东省政府及澳门各界人士都致送花圈。马万祺遗体安葬在澳门氹仔永远孝思墓园。[4] [1]《马万祺先生生平》,载“新华网",2014年6月2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6/01/c_1110951360.htm。 [2]吴跃农:《马万祺诗话祖国情》,载“光明网",2007年6月21日,http://www.gmw.cn/content/2004-11/21/content_133563.htm。 [3]金通达:《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第504页。 [4]《马万祺公祭仪式在澳门隆重举行多位国家领导人出席》,载“中新网",2014年6月3日,http://www.chinanews.com/ga/2014/06-01/6234875.shtml。
马万祺,1919-2014
人物: | 梁简能,1907-1991 |
时间: | 清后期(1845-1911年) |
1907年 | |
建国之后(1949-1999年) | |
1991年 | |
地点: | 中国--广东--佛山 |
关键字: | 书法家 |
教育 | |
华人旧体文学 | |
学术 | |
诗人 | |
教授 | |
简斋诗草(书) | |
汉魏六朝诗论(书) | |
濠镜春寒(诗) | |
经纬书院 | |
经纬国学研究所 | |
华侨工商学院 |
资料来源: | 黎细玲编︰《香山人物传略2》,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第389页。ISBN978-7-5034-5235-2 |
语种: | 中文 |
登录号码: | i0000466 |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