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後來,字白岸,原籍安徽歙縣,廣東番禺(今屬廣州市番禺區)人。畫家、詩人。 遠祖為唐代越國公汪華,父親汪清度赴廣東擔任縣令一級的官吏,落戶番禺。 汪後來少年就有詩名,二十多歲時得到“嶺南三家”之一梁佩蘭的賞識,認為“當以詩名世”。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赴京趕考,落第而歸。這對他是一個重創,也是人生一大轉折。 通過文科考試進取功名的夢想破滅,汪後來不久轉向武科考試,29歲時高中。入軍職後不久,他表現出傑出的武略,時人記載“時海疆多警,先生嘗黑夜領步卒……直抵賊穴,焚燒九十九崗諸寨,清遠、龍門草寇數萬皆平。”他陸續駐紮佛山、泉州等地,擔任中低級武官。 汪後來雖任武職,骨子裡卻是個文人。他有一方印章寫著“將軍不好武”,從“夜半詩成攜稿入,營門驚道羽書來”等詩句中,可看出他“儒將風流”的一面。他過著一種遊離於軍營之外、以詩畫酬應的文人生活。他在軍營斷斷續續呆了十多年,40多歲時棄官歸隱,過起“勞落村野,無所作為,日唯與門生稚子講解詩義”的日子。 晚年時候,汪後來客居佛山。他棄官後,生活極為貧困,經濟來源主要靠詩畫潤筆。而佛山經濟相對較發達,商賈及騷人墨客雲集,為他鬻畫賣詩提供了條件。他在佛山倡辦汾江詩社,“敲詩作畫外……俗客無有闖其座者”。而其畫室門庭若市,甚至讓他疲於應付,所謂“四方遊宦去粵者以不得其所著書及畫為慚”。 汪後來的畫作在廣東境內炙手可熱,遠傳至日南(今越南)等東南亞各地,並引起“轟動效應”,以至於“日南諸國主亦航海致幣,歲索書畫不輟”。他與一位日南國主詩畫往來,引為“神交”者。汪後來是一位遊歷廣泛的畫家,遍歷北京、長安、易水、淮陰、蒼梧、溫陵、晉安、大別山、澳門等地,在大自然中汲取營養,充實著自己的繪畫實踐。 這種行萬里路、放浪山水間的體驗,無疑為他的山水畫注入生機。在他的作品中,廣東羅浮山佔了相當重要的比例,在七旬之時,他兩度登臨絕頂,豪情滿懷。 汪後來在廣東畫壇上的特別之處,在於他與“新安畫派”的密切聯繫。“新安畫派”是清初形成於安徽歙縣、休寧縣的一個重要山水畫派,以僧弘仁、查士標、孫逸、汪之瑞為代表。這個畫派在安徽地區影響極大,畫家大多宗法元代大家倪瓚、黃公望,筆墨簡淡,線條遒勁,景色幽僻,意境荒寒,這與汪後來蕭疏澹遠的風格極為類似。汪後來畫風逸氣,具有清幽削峻之感,再加明末一般之奇氣與夢境。[2] 清乾隆十七年(1752),汪後來去世,終年78歲。[1] 現錄汪後來的詩三首:[3] 《澳門即事詩三首》[4] 大磨刀接小磨刀[5],岸闊帆輕秋氣高。 極目正愁飛鳥墮,罾棚人立浪心岸。[6] 赤鳥已映三巴寺[7],白露猶涵老萬山。[8] 七日一回看禮拜,蕃姬盈路錦斕斑。 金距雄雞鬥碧陰[9],華夷分隊立森森。[10] 蝓贏亦縣尋常事,老大難忘左袒[11]心。[12] [1]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開館四十四周年紀念文集:1959-1999》,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第215-217頁。 [2]卜松竹、葉藍:《汪後來——將軍不好武畫名播南洋》,載《廣州日報》,2011年11月14日。 [3]李暢友:《港澳詩選注》,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164-165頁。 [4]即事詩:事,當前的事物。後因稱以當前事物為題材的詩為即事詩。 [5]大磨刀、小磨刀:澳門西面海島名。 [6]罾棚:設於海中掛魚網的竹木棚。 [7]赤鳥:同金鳥,指太陽。古代神話,陽的別稱。在珠江水系西江出海口。太陽中有三足鳥,故以赤鳥或金鳥喻日。 [8]老萬山:澳門東面海島。即大嶼山。 [9]金距:裝在鬥雞距上的金屬假距。距,即雞距。碧陰,綠蔭。 [10]“華夷”句:寫華人、夷人分為兩隊密密麻麻看鬥雞。 [11]左袒:偏護一方。漢初太尉周勃欲謀誅諸呂,行令軍中說:“為呂氏者右袒,為劉氏者左袒。”全軍都左袒擁劉。 [12]這三首詩寫澳門海景、教堂禮拜、鬥雞習俗。詩境壯闊清朗。“老大難忘左袒心”,生動寫出觀鬥雞時,希望“中國隊”勝利的“愛國心”,真切之至。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