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20/04/09
更新日期:2020/04/09
沙梨头街市,命名源于其地处沙梨头。又因其位于海傍,街坊均俗称为“水上街市”。街市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场所,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发展的进程与历史,而沙梨头街市的前世今生,正正见证了其所处区域的发展历程。
澳门街市:沙梨头街市
红街市(Mercado Municipal Almirante Lacerda)位于罅些喇提督市东街(Rua Leste do Mercado Almirante Lacerda)、高士德大马路(Avenida de Horta e Costa)、罅些喇提督大马路(提督马路)(Avenida do Almirante Lacerda)、罅些喇提督市北街(Rua Norte do Mercado Almirante Lacerda)之间。街市大楼,长44米,宽20米, 占地面积有880平方米。楼分三层,一、二层宽敞阔大,第三层狭高如塔,实用性不大,装饰性较强,衬托出整座建筑宏伟壮观;外绕以围墙,有露天回廊。因建筑物外墙为红色,故称红街市,又因其面对罅些喇提督马路,故又称提督街市。
澳门街市:红街市
《永不回来的风景-澳门昔日生活照片》影集中有一辑《小贩生涯》,记录了七八十年前各行业小贩生活实况,活现眼前,让读者认识往昔小贩谋生情况。其实,小贩行业由来已久,到今天仍然存在着,起着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在社会上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小贩出售的货品,有吃的和用的,品种繁多,都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老照片出现的卖扫帚、蔗、草药,租赁连环图书,补衫,铲刀磨铰剪……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迁和人们需求,到了今天,不少街边小贩行业被淘汰了,但又以新的形式出现,售卖时兴货品,与往昔有所不同,反映了本澳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变化的一个侧面。人们为了谋生,又找不到工作,或是欠缺大本钱,于是就当小贩,做点小买卖,本小利薄,维持生活。按小贩买卖形式可分流动摊档和固定摊档,多是露天经营的,生意常受天气影响。固定摊档是在街边某地点设置档口摆卖,不会变动,方便顾客光顾。流通摊档则是小贩用担挑箩筐或手推车,载着货品,穿街过巷,到处呼卖;人们在家里听到呼卖声,而又是自己所需的物品,就会从家里跑出来光顾。呼卖声是“市声”的一种,别有情调。六七十年前,有小贩托着一扎长竹竿,沿街兜售,边行边叫:“衣裳竹”;也有布贩肩托多卷纱绸,在街上高呼:“靓纱绸”,藉以吸引顾客,他们的呼卖声各有节奏,在寂静的小巷长街响起,特别响亮,别有韵味。这种“市声”今已成绝响。
小贩生涯今昔异同(上)
下环街市所在地,是百余年前澳门的一处风景名胜──澳门新花园。在下环街一带填海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将河边新街至下环街之间的新填地买下,建成一个新的街区,在街区开设一个大型花园。园内遍植南洋奇花异果,饲养多种猿猴雀鸟,俨然一个亚热带动植物园。这里清雅优美,花木繁茂,每逢风和日丽,中外人士来此游园赏景。园门设在下环街口处,古罗马式门楼,配以铸铁闸门,气派非凡。后来成为了澳门土生富商李加禄(João Lecaroz)产业。
澳门街市:下环街市
雀仔园街市,位于马大臣街、公局市前地与柯高街之间。西式单层方形建筑,占地面积有615平方米左右。四角有入口,内设固定摊档,呈回字形分布。分别出售鱼类、肉类及瓜菜类。街市正门嵌有“Mercado Municipal 1939”字样。1939,是此街市重建的年份。
澳门街市:雀仔园街市
有人聚居的地方,自然而然会形成各种商业活动,久而久之地发展成市集,而市集的发展某程度上亦体现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发展历程。路氹区现有两个市政街市,分别是氹仔市政街市以及路环市政街市,这两个街市的发展历程,为读者了解路氹城区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角度。
澳门街市:路氹的街市
在《永不回来的风景-澳门昔日生活照片》中,看到七八十年前“梳头”与“绞面”的情况,这是较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古老行业,趣味盎然。往昔,尽管有些妇女追求时髦,讲究西式电发,但仍有不少妇女还保持传统发型—梳髻或梳辫。所谓“髻”,就是将长长的秀发在头后盘卷成螺状的发型;也有扎成长辫子,涂枺“刨花”(是由一种植物木材刨出来的木片)用水浸出的胶质液体定型,乌亮闪光,颇为美观。这些妇女理发,都是光顾街边的“梳头档”,档主多是中年妇女,替人梳髻及扎辫,都有好手艺,可谓“发型师”、“美容师”,在廿世纪八十年代,梳髻收费六元,扎辫三元,绞面八元,而在半世纪前,梳头、绞面只不过三、四角钱,较早前收费更廉。这些档口,遍布全澳横街狭巷,最兴旺时期逾七十档;至抗战时,居民生活困苦,鲜有闲钱去扮靓,梳头档锐减至三数档,战后才陆续增至十数档,其中著名的是赵家巷三姑、群队街的冬姑及木桥街的跛脚老婆婆。“绞面”是古老美容法一种,不需什么工具,只用一根长线,就能把脸皮绞得光滑,首先在顾客脸部抹上香粉,然后以长线一端用口咬着,一端用左手拉着,中间以右手将线缠上数圈,以手指控制开合,把线圈贴在脸上的汗毛,手口并用,拉扯线圈收紧,就会将汗毛拔去,使顾客的脸皮光滑。梳髻、绞面早已不为时尚,发型时时新颖,美容技术日新,用品繁多,梳头档也就逐渐消失。
传统梳头行业消失
澳门与湾仔一水之隔,关系密切。沿着内港堤边而行,眺望对岸湾仔,新厦矗立,呈现生机勃发景象。记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前,澳门居民不用甚么证件,可到湾仔旅游,而湾仔居民也可以来澳卖花和购买日常用品。两地交通往来主要靠小艇接载,都是在内港埗头上落。其后,内地加强边防建设,本澳人士前往湾仔,须经拱北关,上前山过渡口,绕道南屏,费时麻烦。随着内地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至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八日起,澳门和湾仔恢复直接通航,澳门固定内港十四号码头出入境,设有渡海小轮,一日数班,方便旅客;湾仔花贩也恢复来澳卖花,早出晚归。而今赴湾仔,陆路除了拱北外,还可乘车经路氹城莲花大桥前往。湾仔是珠海市一个小镇,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鲜花种植业很有规模,工业尤为兴盛。小镇除改善旧区外,还扩展新区,开辟道路,兴建新厦,一改旧貌。新区商贸兴旺,建有海味中心、水果市场,旅游购物中心和农副产品市场。附近新建庆祝澳门回归的回归广场,主体建筑为象征华夏民族九九归一庆团圆的“九洲方圆”,别致新颖;又将竹仙洞改为“竹仙洞公园”,兴建亭台,营造石景,重修庙宇,增添旖旎风光,成为湾仔最大的公园。近年在码头海傍兴建渔人码头、海鲜街,吸引不少澳门居民前往光顾、游览。湾仔设对外口岸后,当地客货码头可与澳门直航,进出境旅客大增,一片热闹。
澳门对岸湾仔小镇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