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早期饮食业的历史难以考究,但是葡萄牙人的东来将非洲、印度沿岸、东南亚等地区的香料和饮食文化带到澳门,渐渐将各地的材料、菜色和煮法融入葡萄牙菜中,形成别具本土特色的土生葡菜。中菜方面,早在清代同治年间,茶楼饮食在澳门已相当普遍,并设在内港一带靠近码头的商业区,而当时已有杏香茶楼、得来茶楼和得心茶楼,为客人提供茶水和点心。除了茶楼之外,为客人包办酒席和宴会的酒楼也在19世纪末出现,还有西式的酒店提供西式餐饮。在赌业和旅游业的带动之下,19世纪末澳门餐馆的发展相当蓬勃。
20世纪初,澳门的餐饮走向更为国际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澳门成为同盟国官兵的度假区,当时英军更以峰景酒店作为军官度假俱乐部,并举办大型英式餐舞会。另一方面,福隆新街一带的红灯区有不少富家子弟在此寻欢作乐,凤城派的厨师乘着风月场所的兴旺而抬头,制作的“撚手小菜”日见精巧。抗日战争期间,内地的富商、大户人家的私厨逃难到此地,为澳门的饮食业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人才,特别是地方小食和家乡风味,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二战结束后,一批落叶归根的旅美归侨参与经营澳门的饮食行业,他们提供经改良的“西餐”,被人称为“豉油西餐”;与此同时,一批外商、富户和技术工人辗转到澳门谋生,中西饮食业更见规模。1960年代,柬埔寨的内战以及印尼、缅甸相继排华,一批批华侨被迫迁徙至此,他们开设家庭式的东南亚美食店,为本地饮食业增添了新元素。1970年代,港式酒楼、四季火锅萌芽,外国的连锁快餐店、鱼翅海鲜酒家相继登陆澳门。
踏入21世纪,随着澳门回归及赌权开放,外资争相设点进驻,极速出现多家国际顶级大酒店、尖子名厨食肆和高档主题餐厅,使澳门的饮食业更具特色。加上澳门每年举行的国际美食节,成为本地饮食业的一大盛事。2017年,澳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澳门餐饮业将更显多元化及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资料:
梁锡雄:《澳门饮食业今昔》,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
黄健威:《白眼塘与白眼塘前地》,载《澳门杂志》,总第1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