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映山湖畔:細數澳門的水庫

歷史回眸勞加裕

澳門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水塘和水庫,它們不止是本地供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水塘周邊用作公園和步行徑,為居民提供休憩場所。不過,這些水塘和水庫又有著怎樣的歷史呢?讓我們為大家逐一介紹。

圖1 黑沙水庫。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東望洋山的水塘

在1920年代,澳門公共和私人供水系統處於起步,為了向居民提供衛生的食水,澳葡政府委派地厘古工程師(Adriano Augusto Trigo)在東望洋山設計供水系統,把原來的山泉修建成大龍喉水庫(Reservatório da Flora)、二龍喉水庫(Reservatório da Inveja)及孤獨之泉水庫(Reservatório da Solidão),又在山腰修建一座水塘(後來人們稱之「鱷魚潭」),把山泉及雨水儲蓄後引流至山腳的水庫,再輸水至市區。(參見《山泉往事:澳門名泉的故事》

圖2 1927年澳門填海計劃圖,可見東望洋山供水系統的三個水庫和山腰的蓄水池。

由於東望洋山的山泉是澳門半島其中一處重要的水源,政府最初在東望洋山上修建水塘來收集淡水供應。在1938年,自來水公司修建新口岸水塘,新的水塘之儲水量遠勝東望洋山所有水塘的總和,但這並不代表山上的供水系統被取代。供水系統不止收集用水,如何把用水供應到居民手上同樣非常重要。雖然當時自來水公司把水供應到街喉(公共水喉)讓居民自行取水,但隨著澳門市區的人口不斷增加,加上高層的住宅大廈逐漸普遍,把自來水輸送到各家各戶的單位是基本要求。然而,這並非單純是把水管從水塘或濾水廠接駁到大廈住宅的事情,對於居住在高地或高層單位,必須有一定的水壓方能把用水輸送到高處,所以這就相當考驗供水系統的水壓。

在1960年代,不少高地及高層樓宇的住宅不時因水壓不足而無法供水,對居民造成很大不便。儘管東望洋山腰有「鱷魚潭」,但這個細小的水塘無法應付城市日益擴大的用水需求,頻頻停水不僅對市民生活帶來不便,亦影響工業、旅遊等各行業的生計,澳門市政廳因而要求自來水公司盡快採取措施。在1970年,自來水公司在東望洋山腰修建一座新的水塘,改善了高地或高層住宅的供水情況。(參見《山泉往事:澳門名泉的故事》

圖3 鱷魚潭水庫。

雖然「鱷魚潭」有著可怕的名字,但對早晚上山跑步的人而言,坐落在步行徑的水塘如小湖泊一樣,成為他們熟悉的風景【1】。在1987年,自來水公司推出一系列投資工程來增加供水量,當中包括在東望洋山上興建新的水塘,但政府認為新水塘可能破壞風景,經商議後改為擴張「鱷魚潭」水塘,工程在1989年動工,預計可減輕日間用水高峰期的壓力【2】。最終,由「鱷魚潭」水塘擴建而成的「松山50米配水庫」在1990年7月14日投入使用【3】。這次工程不僅改善供水設施,自來水公司亦按澳門市政廳的要求,參與東望洋山的美化計劃,重整為「松山市政公園」,原來的露天水塘加建了上蓋和觀眾席,成為「松山露天廣場」,供居民運動和舉行活動,公園在1997年6月24日揭幕並向公眾開放【4】

現時,東望洋山仍然是澳門供水系統其中一處要地,山上設有「松山50米配水庫」(原「鱷魚潭」水塘)、「松山70米配水庫」及附設的泵站,為市民服務。

圖4 松山50米高位水池。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六和水塘

當政府在1920年代在東望洋山建造供水系統時,本地的商人也經營私人的自來水公司。在1928年,商人黃豫樵、王金寧等創立「六和公司」,向客戶提供自來水。為了供應淡水,六和公司在望廈觀音堂對面(今嘉華閣一帶)修建一座水塘,人們稱之為「六和水塘」。雖然六和公司開創私人自來水供應,但當時的供水設施相當簡陋,淡水在簡單的過濾後從水塘直接輸送到客戶,不論是水質或供水穩定性也是不佳,公司的業務並不理想,不久便結業。

望廈荒地水塘

圖5 望廈荒地水塘。

六和公司結束營業,水塘並沒有因而填平,又沒有架設圍欄,使它成為望廈一帶居民們的免費水源,一些居民到水塘擔水和洗衣,也有不少小童在水塘周遭嬉戲和玩水,但這座看似平靜的水塘卻不時發生溺水意外,有人傳聞有水鬼作祟,更稱其為「水鬼氹」。在1944年1月22日,一名商人的小女傭帶著狗隻在六和水塘清洗衣服期間,狗隻向水塘中央游去,小女傭打算把狗隻拖回岸邊,但不慎跌入水塘裡,商人的小兒子剛好路過,眼見情況危急,於是落水救助,卻一起沒入水裡,兩童慘溺斃在水中【5】。幾個月後,一名男人出門到六和水塘釣魚,但久久未回家,其後人們在六和水塘發現他的皮鞋和釣竿,懷疑已命喪水塘【6】。澳門總督戴思樂(Gabriel Maurício Teixeira)因應六和水塘發生多宗溺水意外,與中華總商會主席高可寧一同巡視水塘後,決定填平六和水塘,避免水塘再次「食人」【7】

圖6-7 1927年澳門填海計劃圖中的六和水塘【🔍ID: p0024921】,在今天高士德嘉華閣一帶。

雖然六和水塘被填塞,但地段內仍然有一些坑洞,大雨後坑內積滿雨水,成為陷阱。在1960年5月24日,幾名小童放學後到觀音堂前面的六和水塘舊址的空地玩耍,其中一人在水坑嬉水時遇溺,幸好附近的泥水工及時趕來救助,逃過一劫【8】。現在,六和水塘的地段已經建了高樓大廈,成為塵封的過去。

新口岸水塘

提到「水塘」的地名,多數澳門人首先想起新口岸水塘,雖然叫作「水塘」,但實際上是澳門面積和貯水量最大的水庫。

澳葡政府在1920年代推行港口建設工程,在澳門半島西北和東北部大規模填海,開闢新的港口和工業區。按照當時的計劃,今天新口岸水塘的地段是用作工業區。在1935年,澳門電燈公司接管澳門自來水公司後,公司推行一系列改善澳門供水的計劃,其中一項重要的計劃是修建一座容量鉅大的蓄水塘,而這座新水塘正是今天所見的新口岸水塘。經過三年的工程,水塘終於在1938年落成。新口岸水塘啟用後,成為澳門半島最重要的蓄水設施,不但收集雨水,自來水公司亦把青洲河道抽取的淡水輸送到水塘內儲水,供應澳門市區。當時,新口岸水塘的水位是重要的指標,一旦水位過低,就意味著水荒的惡夢將要到來。(參見《大水塘興建》《水.慌:澳門水荒的歲月,1948 - 1970》

圖8 興建中的大水塘水庫。新聞局提供。

雖然水源的困難在1960年代獲得內地供水後得到改善,但供水的水壓和水質仍引人詬病。在1980年代初期,澳門僅有青洲自來水廠處理食水,不可能滿足澳門市民的用水需求【9】在1981年,自來水公司曾向政府提出在新口岸水塘側的嚤囉園(澳門伊斯蘭清真寺及墳場)建造新的濾水廠,但計劃未見落實【10】。在1985年,自來水公司與政府簽訂新的供水專營合同後,公司其後提出一系列改善供水的計劃,其中包括在漁翁街興建新的濾水廠,最終在新口岸水塘旁的漁翁街濾水廠(又名大水塘水廠)第一期落成,不但供應澳門半島北區和新口岸新填海區,也向氹仔供水,而第二期及第三期也相繼在2008年及2015年完成【11】。經過十七年的擴建,漁翁街濾水廠從1998年時每天處理6萬立方米的食水,大幅增加至2015年時每天供水33萬至39萬立方米。

圖9 大水塘水廠。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新口岸水塘不止是澳門供水設施,對不少市民來說,也是重要的休憩場所。不過,新口岸水塘最初是被圍網環繞的禁區,以免有人進塘偷水或防範污染。在回歸前,政府嘗試開發大水塘另外的功能,在1995年花費澳門幣2,100萬元興建當時全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包括主噴口、大型水幕、電腦噴泉、照明等設備,噴泉可依音樂演奏噴射出水柱和水幕,噴泉在同年12月7日開幕(這座電腦音樂噴泉在1998年移到南灣湖)【12】

回歸後,政府對新口岸水塘進行改造工程,修建公園和道路,水塘馬路和公園在2002年開通,而水塘周邊在2007年建成水塘步行徑,讓這座大水塘成為居民進行運動和休憩的重要場所【13】

圖10-11 新口岸水塘改造前後對照
(圖片來源︰左《澳門百科全書》、右“澳門自然網”)。

氹仔湖畔

我們所知離島區的水塘或水庫皆位於路環島,鮮少聽過氹仔有水塘,但實際上,氹仔曾經建有水塘供水。

當澳門市(澳門半島)在1960年代從內地獲取供水後,供水漸趨穩定,自此告別大水荒。然而,當時澳門與氹仔、路環未有建設陸路交通和輸水網絡,當地供水仍然是望天打卦,只能依靠儲蓄雨水和山泉,所以水荒依然是離島區居民的噩夢。在1970年,氹仔發生水荒,雖然石排灣水塘已經落成,但輸水網絡尚未完成,海島市政廳只能派出貨車到水塘運水【14】。既然氹仔亦受到水荒的威脅,那麼為何不在島上修建水塘儲水呢?

事實上,氹仔大潭山(雞頸山)的山腰有一座水塘,海島市政廳在1954年曾經擴建這座水塘,希望解決當地供水的問題,並於1956年竣工【15】。不過,大潭山的水塘其後因日久失修,塘內積聚大量垃圾,在1970年代已無法供應食水【16】。雖然水荒其後得到舒緩,但面對石排灣水庫的啟用時間遙遙無期,海島市政廳決定在氹仔美副將馬路的謙源爆竹廠附近建造一座新水塘【17】

圖12 1957年氹仔地圖中可見大潭山水塘。【🔍ID: p0005536

謙源爆竹廠旁的新水塘落成後,原本是為了擴大氹仔的儲水量,但由於水塘的規模過小,雨季時大量山水和雨水注入塘內,卻很快因積水過多而溢出,山水流到周邊民居及街道,令這座「迷你」水塘在旱季時供水不足、雨季時四周水淹的尷尬情況【18】。除了儲水量的問題,這個水塘亦缺乏過濾設施,水質並不理想。在1975年,政府嘗試擴建這座水塘,但這個小水塘的工程卻花上兩年時間,直到1977年才完成,而且水塘與氹仔市區的輸水管道過於陳舊,自來水並非全日供應,氹仔居民仍然依賴打井水度日【19】

踏入1980年代,東亞大學和賽馬車場先後成為氹仔新地標,亟需穩定的水電供應。1982年嘉樂庇總督大橋底鋪設輸水管工程竣工,讓大橋不止連接澳門半島和離島的交通,更貫通供水網絡【20】。1985年澳門自來水公司重組,並與政府簽訂為期25年的“食水供應公共服務專營合約”,將供水範圍擴大至路、氹兩地,進一步保障離島供水,為日後路氹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時至今天,三條澳氹大橋均設有輸水管,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更預留了水管、中水管、燃氣管、高壓電纜、通信等公共設施工程敷設條件,滿足新城區的開發需求。

氹仔進入高速發展期後,大潭山邊那個小水塘又該何去何從?嘉樂庇總督大橋輸水管在1982年竣工,同年,政府計劃改善大潭山水塘的環境,把周邊開闢為花園,在塘邊的石堤設置燈柱和長椅,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公園在1982年7月31日正式啟用【21】。初時,公園並沒有正式的名字,但漸漸地人們稱之為「湖畔」,成為「湖畔花園」。今天,湖畔花園內的水池不再有儲水功能,但它卻見證一段氹仔昔日水荒及供水的歷史。

圖13 湖畔花園。Wikimedia Commons。

石排灣水庫

如之前提到,在1980年代之前,離島區只能依賴當地的水源,海島市政廳只能想方設法在兩島就地取材解決供水的問題。今天,澳門四座大型水庫中,有三座位於路環島上,分別是石排灣水庫、九澳水庫及黑沙水庫,它們都是當時澳葡政府尋求解決供水困難的嘗試。

圖14 1981年路環地圖中的三個水庫。【🔍ID: p0005621

在1967年7月,葡萄牙海外部衛生工程處主任華倫迪途經澳門期間,澳葡政府邀請他考察和研究離島區的供水規劃。經考察後,華倫迪建議在路氹連貫公路與石排灣岸邊修建堤圍作為水庫,不但能夠收集山澗的流水,也可在海水鹹度降低時(西江水流入十字門的時間)抽取淡水儲蓄,這樣能為離島區提供豐富的淡水【22】,並提出整個水庫的工程分為兩期,第一期是建造水塘,第二期再建造輸水管、濾水廠、泵房和供水網等設施。政府同意華倫迪的建議,在1967年底招攬承建商建造水庫,並在翌年(1968年)11月11日基本完工【23】

連貫公路

圖15 位於路氹連貫公路旁的石排灣水庫。

雖然石排灣水庫的工程非常迅速,但並不意味能立即投入運作。首先,水庫底的淤泥含有較高的鹽份,直接注水將使淡水變成鹹水,所以必須清除這些淤泥。然後,修建水塘只是整個工程的第一期,政府下一步是建造濾水廠、輸水管和泵房等設施,這些都是耗時耗支的工作。不過,更棘手的問題是海水滲漏,令這個儲水塘變成一片鹹水湖【24】!就這樣,這個被寄予厚望能終結離島水荒的百萬元水塘,被荒廢多年。及至1977年,總督李安道(José Eduardo Martinho Garcia Leandro)下令著手維修水塘及建造相關供水系統,兩年後修補完成和開始儲水,而路環的濾水廠、泵房及輸水管等設施則相繼在1980年代啟用【25】

石排灣水庫與離島區的供水系統運作,加上澳門向離島區輸送淡水,氹仔和路環的供水開始穩定,在1980年代後期再無水荒發生。今天,石排灣水庫依然是離島區重要的儲水設施,為了滿足路氹城的供水需求,自來水公司在2014年出資興建石排灣水廠,2017年動土興建,在2020年落成試行,翌年正式投產。石排灣水廠更接駁第四條珠澳原水管,把原水經橫琴供應到水廠處理,讓澳門半島與離島形成雙核心供水,以應付澳門未來十年用水需求。

圖16 石排灣水廠,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黑沙水庫與九澳水庫

當石排灣水塘在1970年代無法使用之際,因應離島區日趨嚴重的供水問題,政府不得不尋找新的方法,於是修建九澳水庫和黑沙水庫,但實際上在該區修建水庫已是十年前的構想。

早在1963年,澳葡政府已經計劃在黑沙和九澳修建大型水庫,經過政府委託專家設計,專家們在1964年提出一個非常浩大的供水工程方案,試圖解決離島區供水的問題。按照當時的設計,他們打算在黑沙和九澳之間的山上修建大型水庫,不但向路環居民提供生活用水,也為島上郊區和菜園輸水來發展農牧業。除了路環島,水庫還設有輸水道把水供應到氹仔,向氹仔的工廠供水,推動離島區的工業【26】。然而,這項工程想法很美好,但耗資卻非常巨大,方案提出後需要獲得葡萄牙政府批准才能動工,結果方案就此不了了之。

十年過去,當澳門半島的供水趨向穩定時,氹仔和路環仍然不時受到水荒的困擾,而在嘉樂庇總督大橋落成後,澳葡政府亦有意進一步推動離島區的工業和旅遊業發展,解決離島區的供水和供電的問題再次提上議程【27】。在1974年,總督嘉樂庇(José Manuel de Sousa Faro Nobre de Carvalho)提出修建九澳和黑沙水庫,預計耗資澳門幣330萬元以上,由祐興建築置業公司承建工程在1975年動工。經過一年多的工期,兩座水庫在1977年啟用。按照當時的記錄,九澳水庫的水壩長達60米,可儲水量達45萬立方米,不單為九澳村供水,也為九澳發電廠的冷卻系統使用;黑沙水庫的水壩長達51.5米,儲水量達40萬立方米,向路環市區和黑沙村供水【28】

不過,隨著澳門向離島區的供水完善,對這兩座水庫的依賴亦逐漸減少。在1980年代起,政府把九澳水庫和黑沙水庫逐步「轉型」為綠化空間,開闢九澳水庫郊野公園、黑沙水庫郊野公園,以及水庫周邊的步行徑等設施,讓生活在都市的居民得到親近大自然的機會【29】

圖17 黑沙水庫郊野公園,Wikimedia Commons。

注釋:
1. 〈水公司松山建高壓塘 晨運客來函表示異議 綠化區甚少盼保存鱷魚潭〉,載於《華僑報》,1987年12月8日,第3版。
2. 〈水公司耗資一千八百多萬 興建新沙濾池擴大加藥間(附圖片) 預料明年七月投入服務增加供水量 並計劃興建水厰設高壓塘更換水管〉,載於《華僑報》,1986年9月2日,第3版;〈松山擴建水塘破壞綠化 市政廳關注謀改善辦法〉,載於《華僑報》,1987年12月5日,第4版;〈鱷魚潭水庫工程今年九月前完成 對減輕高峯期供水壓力有幫助〉,載於《華僑報》,1989年2月18日,第1版。
3. 〈松山配水庫昨日試機 效果良好即交付使用 水庫可平衡供水調節水壓應付意外 新口岸建食水處理廠於九四年完成〉,載於《華僑報》,1990年7月15日,第3版。
4. 〈以自來水公司水塘加蓋面為中心 松山建露天舞台綜合區(附圖片) 斥資四百多萬 倚坡階梯座位約五百 旣可作羽球網球場又可開音樂演唱會〉,載於《華僑報》,1994年12月24日,第3版;〈投資四千餘萬元整治 松山市政公園昨揭幕 數工程項目尚未竣工(附圖片)〉,載於《華僑報》,1997年6月25日,第4版。
5. 〈昨午望厦六和水塘發生 溺斃兩小童慘案 起禍原因為牽囘游出塘中狼犬 小主人為救婢同遭溺斃〉,載於《華僑報》,1944年1月23日,第4版。
6. 〈六和水塘 溺斃一命〉,載於《華僑報》,1944年5月12日,第4版。
7. 〈六和水塘實行塡塞〉,載於《華僑報》,1944年5月18日,第4版。
8. 〈六和水塘填塞後仍有水氹 小童嬉水險在氹仔溺斃 幸同行小童叫救坭工撈起得慶生還〉,載於《華僑報》,1960年5月25日,第3版。
9. 雨虹,〈新濾水廠應建在澳門(附訂正)〉,載於《華僑報》,1982年5月17日,第4版。
10. 〈澳督參觀自來水後表示 水源無慮設備要革新(附圖片) 政府無意參與經營自來水公司 對供水及濾水問題要盡快改善〉,載於《華僑報》,1981年8月14日,第3版。
11. 〈水公司擬投資四千萬元改善食水供應量改水質〉,載於《華僑報》,1987年1月8日,第4版;〈水公司向政府提交新五年計劃 投資二億五千萬元 興建新食水處理廠 原水供應量比現時增加一倍〉,載於《華僑報》,1988年12月8日,第1版;〈在漁翁街建—新水廠 以解決離島供水問題〉,載於《華僑報》,1993年9月2日,第3版。
12. 〈佔地直徑一百二十米噴水高度七十米 全球最大音樂燈光噴泉 高樹維稱年杪在澳竣工(附圖片)〉,載於《華僑報》,1995年7月6日,第7版;〈葡總統啟動音樂噴泉 卅分鐘表演未見精彩(附圖片) 天氣寒冷不少觀衆半途已離座〉,載於《華僑報》,1995年12月8日,第5版。
13. 呂志鵬與歐陽偉然,《澳門公園與花園》(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門:澳門基金會,2009年),第58 - 60頁。
14. 〈旱象持續甘霖不至 氹仔水荒迄未解 取路環水應急治標不能治本 加工趕建水塘一勞可保永逸〉,載於《華僑報》,1970年2月2日,第4版。
15. 〈氹仔公路及水塘 廿五擧行破土禮 由澳督史伯泰前徃[往]主持儀式〉,載於《華僑報》,1954年1月22日,第2版;普通人,〈開發中的海島鎭 水塘公路工程分期動工 卽日起統限一年內完成 儘量利用難民論工計値〉,載於《華僑報》,1954年2月11日,第2版。
16. 〈當局所築水塘多成廢物 氹仔水荒更嚴重 巿內只有一公衆喉每戶限載水兩担 貧民區二百戶人家每天供水五十担〉,載於《華僑報》,1971年11月14日,第5版。
17. 〈石排灣水塘啓用無期 氹仔為濟燃眉急 撥欵新闢儲水池 收集雨水山泉以供天旱挹注〉,載於《華僑報》,1964年12月19日,第4版。
18. 〈山洪暴發土流竄 淹沒耕地毀禾蔬(附圖片) 路灣至黑沙公路舖臘靑工程將竣工 石排灣公路修築工程亦已接近完成〉,載於《華僑報》,1972年6月22日,第4版。
19. 〈氹仔謙源後山邊水塘 計劃擴大已着手伐樹(附圖片)〉,載於《華僑報》,1975年7月14日,第4版;〈離島解決供水仍有待〉,載於《華僑報》,1977年5月15日,第8版。
20. 〈東大馬車塲等地區 昨已接受澳門供水〉,載於《華僑報》,1982年9月17日,第4版;〈路環食水處理站 十一月正式啟用 澳氹大橋底敷水管工程完竣〉,載於《華僑報》,1982年8月10日,第3版。東亞大學即後來的澳門大學,現在的澳門城市大學位置。賽馬車場即後來的澳門賽馬會。
21. 〈本澳居民又一好去處 氹仔鷄頸休憩花園(附圖片) 澳督昨日主持啓用禮〉,載於《華僑報》,1982年8月1日,第8版。
22. 〈為解决離島水荒 路環籌築淡水湖 引取山泉及抽取較淡海水存貯 首期工程費佔計一百四十萬元〉,載於《華僑報》,1968年2月24日,第8版。
23. 〈澳葡計劃在路環 興建一水塘 供應路氹居民食水〉,載於《華僑報》,1967年12月26日,第4版;〈石排灣口新水塘鍫築工程已完成 尚待淸除鹹泥方能貯淡水〉,載於《華僑報》,1968年11月12日,第4版。
24. 〈護督曾與自來水公司開會 要求供水給離島 當地建水塘或從澳駁水管前往 前者約耗資六百萬後者八百萬〉,載於《華僑報》,1975年5月17日,第4版。
25. 〈石排灣水塘修建 本月内招商承投〉,載於《華僑報》,1977年9月5日,第4版;〈數月修補卒底於成 石排灣水塘已儲水 黑沙及九澳兩水壩修補工程亦接近完工〉,載於《華僑報》,1979年9月10日,第4版。
26. 〈離島計劃施設大工程 黑沙九澳擬闢儲水塘 謀敷設喉管通氹供應食水〉,載於《華僑報》,1964年12月19日,第4版。
27. 〈本澳自來水不供應離島 路環决建大水塘 大橋敷電纜及裝設橋燈工程費達四百萬比原來計劃增十幾倍〉,載於《華僑報》,1974年3月4日,第4版。
28. 〈九澳黑沙兩水庫竣工(附圖片) 貯水量共八十萬立方公尺〉,載於《華僑報》,1977年4月6日,第4版。
29. 呂志鵬與歐陽偉然,《澳門公園與花園》,第87 - 91頁。


更新日期:2024/03/15

作者簡介

勞加裕

從事澳門文史研究和普及工作,經營網誌“故城.回憶”。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