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輝煌篇章——澳門國慶牌樓的緣起

風俗民情楊仁飛

國慶牌樓系列文章:上篇(本文) 中篇 下篇

建築是人類精神追求的寶物,不同時代的建築反映不同的時代品味,反映不同時代人們的精神風貌。1949年到1969年間,由澳門愛國同胞組織搭建的澳門同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牌樓,反映了當時澳門同胞對祖國樸實而熾熱的情感。

學生軍“小將”在牌樓前留影

圖1 學生軍“小將”在牌樓前留影,澳門美術協會提供。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澳門國慶牌樓

1. 首座澳門國慶牌樓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這莊嚴的聲音隨着電波傳遍大江南北,傳遍千山萬水,鼓舞了無數中國人。當這消息傳到澳門,澳門新馬路和各區不少機構、濠江中學等處同時升起了五星紅旗,它象徵熱愛中國共產黨、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力量,在澳門這個尚在葡萄牙統治的地區萌芽成長,不斷壯大。隨着新中國的腳步,澳門的政治情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支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團如澳門工會聯合會、澳門婦女聯合會、澳門學生聯合會紛紛成立;原與國民黨政權有千絲萬縷聯繫的社團,如澳門中華總商會、澳門中華教育會也紛紛易幟,以實際行動擁護中國共產黨,迎接中國的全面解放。

眾所周知,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廣東、海南、西藏等地尚未解放,與澳門全面接壤的廣東,則在同年10月下旬陸續解放。

隨着中國人民解放軍陸續解放廣州、中山等地,澳門擁護新中國的愛國力量開始公開組織慶祝活動。1949年11月20日,澳門同胞舉行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廣州解放暨人民政府成立”大型慶典活動。澳門同胞在平安戲院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大會。在此之前,在新馬路平安戲院前搭蓋了慶祝牌樓,這是澳門首座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牌樓(圖2)。這座簡陋的三層牌樓上,懸掛着毛主席、朱德總司令的巨像及五星紅旗,牌樓上“僑胞團結萬歲”、“出錢出力慰勞人民解放軍”、“支援人民解放戰爭把革命進行到底,四大階級聯合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巨大標語突出了慶典主題1。這座用棚架竹笪蓋起的簡易牌樓,可以說是澳門同胞表達熱愛共產黨、熱愛新中國的具體行動之一。

鏡湖醫院慈善會在平安戲院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會

圖2 新馬路平安戲院前搭建的澳門首座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牌樓,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提供。

1950年慶祝建國一周年的牌樓是真正應節的國慶牌樓。坐落在新馬路海傍路口國際酒店前的牌樓,裝飾了閃耀的五星,象徵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牌樓頂上迎風招展的紅旗,突出了喜慶與歡樂的氣氛;生動的“工、農、學、商”四大階級人物造型,反映了新生共和國的政權性質與群眾基礎。這一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牌樓都在廣州訂製,從廣州運到澳門,其中一座由廣州陳祥記棚廠製作的大型古老中式牌樓最為精緻。從建築藝術來看,這座牌樓將中國傳統的亭台樓閣、塔樓風格融為一體,工藝精湛,藝術性強,令人回味無窮2

2. 籌組牌樓設計及製作團隊

1950年到1952年間,澳門愛國同胞每年都要搭蓋20多座牌樓,其中一部分由廣州的牌樓師傅設計搭蓋。但畢竟這些國慶牌樓是臨時性建築,只能保存到10月5日葡國國慶日前,數十座的耗資不少,這些錢都來自澳門各界同胞的捐款。加上1950年美國實行對華貿易禁運,澳門也被列入禁向中國大陸出口貨物的地區,致使澳門經濟更加凋零,工商各業困頓,普羅大眾生活困難。為節省開支,也為了表達澳門同胞的心聲,國慶籌委會一方面減少牌樓數量,每年只蓋五座;另一方面,想方設法籌組澳門人自己的牌樓設計與製作隊伍。

據國慶大會牌樓組負責人陸昌先生回憶,1951年國慶之前,當時為澳門同胞國慶籌委會秘書長的譚立明校長曾經對他說過,慶祝“十.一”國慶,要體現新中國的新氣象,不能沿用國民黨、澳葡政府在傳統牌樓上改頭換面的方式。

國慶大會美術組工作人員合照留影

圖3 1968年國慶大會美術組工作人員合照留影,中排左四為陸昌。澳門美術協會提供。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一群對新中國充滿無限熱情的澳門普通美術工作者、棚工、電工、泥水工、油漆工被組織起來,承擔起設計、製作牌樓的任務。

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確定國徽以天安門為圖案,與五顆五角星一起,作為新中國的象徵。據陸昌先生回憶,1951年由澳門同胞自己搭蓋的牌樓雖然還比較簡單,但影響卻很大。如當年在舊中華總商會大樓前(今議事亭前地)的天安門牌樓,紅色的城牆、拱形的券門、氣勢不凡的城樓,彷彿讓人親臨北京天安門,讓當時的澳門同胞激動不已。之後澳門每年的國慶牌樓總缺不了天安門牌樓(圖4),直到1970年澳門不再建造牌樓為止。這是因為天安門城樓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許多能唱響《我愛北京天安門》這首歌的人都不會忘記,北京天安門在同胞心目中的意義與份量。

圖4 1953年首次選點於議事亭前地搭建的“天安門”牌樓,澳門美術協會提供。

除了天安門牌樓,澳門還搭蓋了許多不同內容的牌樓,宣傳新中國的建設和新貌。如1952年搭蓋在國際酒店前的鐵路交通牌樓(圖5),高掛紅色燈籠,一輛行駛中的火車,不僅反映新中國鐵路建設的快速推進,也比喻新中國有如一列快速行駛的火車,正朝向建設富強祖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邁進。

圖5 1952年位於海傍的鐵路交通牌樓,澳門美術協會提供。

3. 匠心工藝 群策群力應對挑戰

1951年製作的國慶牌樓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邊做邊學。陸昌先生回憶起這樣的往事。

對於這批設計、製作者來說,以前絕無設計或建造牌樓的經驗,可以想像,在牌樓製作初期,他們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先說主題。國慶是宣傳新中國、歌頌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好機會,但澳門同胞畢竟不生活在大陸,對新中國的成就與日新月異的發展瞭解都比較片面,製作組只能四處搜集內地的各種宣傳材料,包括畫冊、報紙、期刊,甚至招貼畫,以解決一年一度的宣傳主題問題。從技術層面來說,困難更層出不窮,諸如色彩的調製,要防水,有立體效果,更要防風。據介紹,早期的牌樓只是以灰水上色,後來改用顏料粉開膠水。但一逢雨天,顏色遇水即溶,變得一塌糊塗。後期隨着顏料製作工藝的進步,使用不易溶於水的乳膠漆,經設計、製作者的反覆試驗,才解決了色澤的防水問題,使牌樓長時間保持流光溢彩,經得起風雨的考驗。

陸曦及廖文暢為國慶牌樓繪圖

圖6 陸曦(前)及廖文暢為國慶牌樓繪圖,澳門美術協會提供。

參與牌樓製作的人員都明白,當時“金錢紅”的色彩最難調配。由於丹紅比重大,需要不斷攪拌,才能使顏料與水混合在一起。但這難不到他們。牌樓組主力美術師之一的張耀生,以獨步單方駕馭了這種難控的色彩,致他擁有“色王”的雅稱。又諸如為了使牌樓上的字體表現出更佳的藝術效果,美工們試過白卡紙、三夾板、發泡膠各種不同的材料,最後發現泡沫膠能夠彰顯出立體效果。但這種材料用傳統的鋸鎅法難以平整,人稱“坤叔”的電工老師傅何坤就創出用低電壓發熱絲切割。這種切割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就是這樣,陸昌、盧錦(資深美術工作者,牌樓組主力之一,寫得一手絕佳的美術字)等靠摸索解決了看似簡單的鎅字問題。

每年國慶牌樓搭建的日子,正是颱風季節,如何蓋搭一座牢固而美觀的牌樓,對這群缺乏經驗的澳門美術工作者來說,是一項重大考驗。他們一般先在大街上架起牌樓骨架,一般有五、六層樓高,在畫板上開出細孔,疏通空氣。但即使如此,有時牌樓也難逃颱風的破壞。因此每建一座牌樓,對設計者與製作者都是挑戰。

國慶牌樓組是一個團隊,他們群策群力,不斷研究、探索,到50年代末,國慶牌樓的技術和藝術性已日趨成熟

搭棚為搭建牌樓的第一步

圖7 搭棚是搭建牌樓的第一步,澳門美術協會提供。

在色彩方面,紅色是國慶牌樓的主調。天安門城樓的紅、五星紅旗的紅、國徽圖案上的紅,都是社會主義中國的代表色,澳門國慶牌樓中最多體現的色調就是天安門城樓的紅。相比50年代初天安門牌樓的色調,到1958年後的牌樓色調更加厚重,其他色彩也亮麗醒目。

在造型方面,國慶牌樓一般為兩層式建築,下層是底柱,上層為裝飾物,但也有三層式。底柱或圓或方,或粗或細,均根據牌樓的整體設計需要。底樓採取四方門還是雙拱門、三拱門,一般根據牌樓位處的街道而定,需考慮車輛及行人通過。如天安門城樓牌樓放棄原建築的五券門改為三券門,是考慮到議事亭前地位置較狹窄,不可能採用五券門,但城樓符合北京天安門城樓的比例,總體上仍然氣勢不減。其他牌樓的上層或飾鮮花或飾彩帶(圖8),或佈置各種立體造型的人物或圖案。

圖8 1962年位於南灣區的慶祝建國十三週年國慶牌樓,上層以立體彩帶為裝飾。澳門美術協會提供。

本文整理自楊仁飛〈輝煌的篇章 永誌的回憶——澳門同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牌樓歷史〉,載於《慶祝澳門回歸祖國十五周年——澳門國慶牌樓回顧展》,按篇幅分為三篇,圖片為澳門記憶編輯部新增,標題及段落並經調整。

注釋:
1. 《大眾報》,1949年11月20日。
2. 後來這座牌樓以10萬美元售往美國。見濠江客:“早期國慶牌樓”,《澳門日報》,2004年10月10日,第8版。


更新日期:2020/09/30

作者簡介

楊仁飛

廈門市台灣學會研究員、博士、前《澳門日報》記者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